【非遗】音律谐美曲悠扬 ——汕尾渔歌的独特魅力 “牙砵擂茶响咧咧,正有客人到阮家,啊到阮家,今日泡茶是咩泡?乌乌油麻地豆茶,啊地豆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汕尾渔歌的词、韵、旋律 …
百年前的潮汕大地震: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地震灾害影像 ▲左图为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1837—1921)拍摄于1870年的潮州三元塔,1918年的潮汕大地震将塔六层以上塔身直接震塌,第六层内室亦崩去一角。右图为201 …
潮汕工艺|潮式朥饼制作技艺 朥饼是潮汕民间的传统糕饼,因其饼皮酥薄脆,亦称“酥皮朥饼”,其中以植物油做饼皮的,又称“素饼”。潮式朥饼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清嘉庆甲戌李书吉、王恒重修《澄海县志》云:“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士庶家以月饼相馈。”光绪甲申周恒重监修《潮阳县志》云:“中秋,制团圆饼,号月饼,晚间玩月以为乐……”这里所说的“团圆饼”,就是民间通称的朥饼。 潮式朥饼制包括制馅、包饼、烤制三大环节。制馅主要分为豆沙、
潮州大吴泥塑 潮州大吴泥塑是一种有着近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手工艺美术品 。其历史可溯至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距今已有768年。清代中叶至民国初为大吴泥塑发展的鼎盛时期,泥塑作坊遍及全村,出现以吴潘强为代表的100多名泥塑艺人。 潮州大吴泥塑的艺术表现手法有雕、塑、捏、贴、刻、印、彩,其中贴、印、彩的有机结合而形成了强烈的中华民族风格,是区别于其它雕塑和民间泥塑的地方艺术特色。大吴泥塑多取材于
潮州民俗之节日篇【潮州清明节】 清明 | 二十四节气之一,因此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资料显示,商朝时期已经确定了4个节气,到了周朝周公通过“土圭”测日影的方法,确定增加节气至8个,其中就包括了“清明”。 周朝之后,人们对祖先的崇拜超过了对神明的崇敬,在“清明”常有祭祖的活动,谓之春祭。 即使如此,“清明”还只是一个节气,是到唐朝,为了让官员能够回家扫墓,唐玄宗颁布政令将
潮汕民俗文化|潮州麦秆剪贴画 潮州麦秆剪贴画工艺最初以编织物形式出现。乡村艺人用刚收割的麦秆,织成篮、笠、桌椅、轿子、扇子、骏马等小工艺品。后来逐步演化成麦秆剪贴画。潮州麦秆剪贴画的题材主要有人物、花卉、鸟兽、水族和山水。表现形式有本色和套色两种。本色是指麦秆本身的金黄色、棕赤色,通过剪刻,贴在深色衬纸或薄板、绸缎上。套色则是将麦秆染上各种颜色,裁剪后粘贴于薄板上,从而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麦秆剪贴画有潮州刺绣的纤细,有中国画的
潮剧-中国非物质文化瑰宝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于粤东、闽南、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 潮剧由宋元南戏衍化而来,经过明清时期的发展,博取了戈阳、昆腔、正字、西秦、外江诸剧种之长,并受地方方言的影响和地方民间艺术的熏陶,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剧本语言注意本色又重文采,大量运用方言、俚语、歇后语,比兴生动形象,意
潮汕文化|潮汕话之潮语称婆母以“大家”现象溯源 刘万章《广东潮阳的儿歌》(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歌谣》周刊1936年第8期)录:“媳妇绣鞋给大家,鞋顼绣有鲤鱼鸟,鞋尾绣有银鸳鸯。”《潮州民歌》(国立中山大学民俗学会《民俗》周刊第9期)录:“一丛松柏倒落坑,行孝媳妇敬打家:提起银瓶温烧酒,提起牙筷挟虾生。(自注:打家,姑也,夫之母。)” 潮汕方言称谓中,妇女称婆母作“大家”,是一古语词。 《说文》:“家,居也。”“家”的本义是居住地。在西周春秋
厉害了,1988年潮汕诞生了中国首部70毫米彩色电影 1987年11月16日,《汕头日报》在头版显眼的位置刊登了一则新闻“我国第一部70毫米六声道立体声宽银幕影片彩色故事片《无敌鸳鸯腿》在澄海开拍。” 这部影 …
汕头大学极地学府多媒体展览-潮图设计; 汕头大学极地学府多媒体展览,广州新媒体设计师,站酷网,中国设计师互动平台.2014年汕头大学毕业季,参与CKAD交互设计工作负责的《极地学府多媒体展览》项目。期间负责27M静态展墙平面视觉设计和7M*3M投影流动影像制作(关于极地学府流程)。
21岁赤手空拳闯南洋,这个潮汕人建起新加坡最大百货公司! 新加坡乌节路,这条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道路,一开始还籍籍无名,两旁有果园、肉豆蔻种植园和成片的胡椒地。而如今,乌节路是新加坡的时尚购物区,它和新宿大街、明洞大街、香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