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民俗之节日篇【潮州清明节】

清明 | 二十四节气之一,因此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资料显示,商朝时期已经确定了4个节气,到了周朝周公通过“土圭”测日影的方法,确定增加节气至8个,其中就包括了“清明”。  周朝之后,人们对祖先的崇拜超过了对神明的崇敬,在“清明”常有祭祖的活动,谓之春祭。  即使如此,“清明”还只是一个节气,是到唐朝,为了让官员能够回家扫墓,唐玄宗颁布政令将

清明 | 二十四节气之一,因此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

7b38875d26de1ddc916c39dcce19584b.jpeg

  据资料显示,商朝时期已经确定了4个节气,到了周朝周公通过“土圭”测日影的方法,确定增加节气至8个,其中就包括了“清明”。

周朝之后,人们对祖先的崇拜超过了对神明的崇敬,在“清明”常有祭祖的活动,谓之春祭。

即使如此,“清明”还只是一个节气,是到唐朝,为了让官员能够回家扫墓,唐玄宗颁布政令将“寒食节”和“清明”合二为一,并规定了假期,“清明”才真正有了“节日”的“名分”。

而现今清明节俗是结合了纪念黄帝的节日、农历三月初三的“上巳节”,潮州人称之为“古清明”,以及春秋时期,晋文公纪念辅助自己复国后不肯受封的功臣介子推的“寒食节”,两个古老的节日习俗形成了如今的风俗习惯。

习俗 |
潮州的清明节沿袭了中原汉文化中祭祖、踏青的传统,又因地制宜,产生增加了一些独特的习俗。1.扫墓。这一天,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潮州人把扫墓叫“过纸”,也有人写成“挂纸”。潮州话“过”,是“熄灭”的意思,如蜡烛过去,是蜡烛熄灭了的意思。那“过纸”,也就是烧纸钱的意思。“挂纸”指的都是在墓上挂着黄白两色的纸条。黄白纸条表示金银。扫墓是子孙后代怀念祖先的行为表现,除了带上祭品祈求祭拜行礼之,通常还会修整墓地、除草、给墓碑上的字迹描红等活动。

2.吃蚶。扫墓带的供品,除了潮州人祭祖常用的鱼肉、“三牲”或“五牲”、发粿、饭桃粿之外,还会有一碗“蚶”。

拜祭完毕就在山上午餐,将“蚶”吃完,把蚶壳撒在墓前地面。

潮州人把蚶壳叫做“蚶壳钱”,这样做寓意祖先庇佑子孙赚多多的钱。这个习俗是潮州特有的,形成原因跟潮州地处海边,商人较多有关系,人们的美好愿景趋于大同,更侧重于经商获利。

3.朴籽粿。清明前后的特有潮州小食是“朴籽粿”,这是一种用朴籽叶和大米磨成粉后,用糖和水调配比例蒸制而成,有桃形和梅花形两种形状,品相鲜嫩青绿,非常可爱。而且美味可口,具有清余热、避瘴气的功效,很受百姓欢迎。4.朴籽铳。以前物资贫乏,小朋友的玩具很多都是取材于大自然的自制品,其中“朴籽铳”可算是我们童年的经典玩具。用小竹筒做铳管、朴籽当做枪子,做成一把近距离射击的小枪,这也是清明时节小男孩独有的乐趣。5.踏青。清明时节正是春暖花开,山间满目葱翠的时节,自古人们便有借扫墓之机,到野外游玩踏青的习俗。潮州人也会在扫墓后,找一处干净平坦的地方,就着供品和饮料,席地而坐,边野餐边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踏青习俗源自于上巳节的古俗,现代人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在清明节踏青的人越来越少。

以往,在清明还有戴柳、荡秋千、放风筝、斗蟋蟀、斗鸡等活动,现在已经不常见到。有的地方还有吃糖葱薄饼的习俗,纪念的是清朝时期,郑成功之子攻打潮州城时,城无辜牺牲的百姓。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以扫墓祭祖、踏青郊游为最基本礼俗主题。

充分体现了感恩先人、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以及踏青郊游、亲近自然,追求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内涵。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