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间流传的吴殿邦、薛中离、王大宝、郭子章故事
▼
吴殿邦的传奇故事
吴殿邦,明代海阳(今潮安县)人,又名吴尔达,号海日。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壬子解元,四十一年癸丑进士。天启元年(1621年)辽阳失守时,御史房可庄接连上疏,请求起用李三才,吴殿邦当即详细辩论李三才不可用的理由,见识出众。五年十二月吴殿邦奏参樊王受贿脏银10万两,追回脏银,因而被提升为尚宝卿。六年六月御史李灿然论列徐绍吉事件,吴殿邦因失职获罪,罢官归家。
吴殿邦著有《古欢堂集》《匏谷诗集》,每刻成後,旋即自毁其版,不传於世。
妙对入城
明朝万历壬子年间,吴殿邦上省去应试。赶到省城的时候,接近夜半时分,城门已经关闭了,吴殿邦无奈,值得央求守关将士行个方便,给他开门,数次的要求都没有回声。吴殿邦焦急地再次央求说:“我是来省城赴考的,因为路途太遥远来迟了,麻烦了诸位。望多多谅情,给我开门,我自当感激不尽。”这几句言语,使守城的将士十分感动,便问过吴殿邦的籍贯姓名。吴殿邦一一如实回答。
内中有一门吏笑着说:“听说你是个写字名家,又善于猜谜,是一个才子。今天你来了,我出一条“遥对格”的谜给你猜,看你能不能猜,猜中了我才开门。”吴殿邦说好,请他把谜做来。他便念出了谜题:开关早,关关宴,阻行人过关。
吴殿邦听后,知道是一个对子的上联,句子虽然粗俗,但很不容易对上,他想了一下,就易守为攻地说:作对易,对对难,请守者先对。这倒把“守者”难倒了,便破例开关,让吴殿邦进城去。
藏头诗辱“赤龟”
相传枫溪附近某村,有个财主叫王凤书,为人刁钻刻薄。他母亲七十大寿前夕,想得到名家吴殿邦手书的寿屏来装点门面,以便在母亲寿辰那天豪绅亲友时,炫耀一番。怎奈吴殿邦一向不买他的帐,他以前碰过不少钉子,这次自己不敢去惹了,于是就请一个与吴殿邦有交契的朋友去说情。果然,吴殿邦因碍于朋友面子,无法推托,只好勉强应允。
做寿那天,凤书一早就派人到吴家抬来寿屏,高挂到厅堂中央。吴殿邦的字,写得龙非凤舞,此时凤书更觉得满座生辉,满堂宾客都称赞凤书有办法,居然请得动吴殿邦的大驾。说的凤书飘飘然。他走到中间,装腔作势地看了一会儿不禁手舞足蹈地念出来:
念毕,周围又是一片叫好声,凤书更加得意,就在此时,有一位老先生把凤书拉到僻静的地方,问:“你把寿屏看仔细了没有?”“难道这个几字我还不认得嘛,好诗、好字!”凤书说,“我看你受骗了,这是一首藏头诗,内中奥妙,横读就知,横读就知……”凤书将信将疑,再次走到那寿屏前,照那位老先生所说的,横看着在内心暗念:“赤龟老婆,凤书之母,生日作帐,真不自量。”顿时如雷击顶,脸色铁清,大声叫喊:“快把寿屏撤去!撤去!”众人见他莫名其妙,见他暴跳如雷,只好听命抬走。
原来,凤书的父亲,土名“赤龟”。吴殿邦利用了这一机会,使他当众出丑。
反口吞天
据说,吴殿邦未发迹时,家境贫寒。当时,吴家借用本乡谢家的一块地,很久未归还。谢家催讨再三,吴家还一拖再拖。
一日,谢家秀才没有办法,只好亲自出马,向吴家索地。吴殿邦既赔不是又致歉意,还大谈两家的情意,弄得谢秀才很难再开口。谢秀才碰了软钉子之后,终于想出一个办法来。他对吴殿邦说:“你我两家,素来是文字之交,这样吧,我出一联语,你若对出下联,此地就不再索讨,你若对不出,就必须立即归还,不得再借辞拖延。”
吴殿邦欣然应允,谢秀才便说出上联:谢秀才出身讨地。这一联语看似平常,实则厉害。他把自己摆了进去,“谢”字出了“身”字,便是“讨”字,联中藏谜,一语双关。
吴殿邦是何等样人?哪能被他难倒?思索了一下,变脱口对了下联:吴殿邦反口吞天。吴殿邦把自己摆了进去了。“口天”为“吴”,吴字反口为“吞”,口要吞天,天大于地,根本不想把地归还了。
这下联对得绝妙无比,谢秀才输了讨地的事,也就只好暂时作罢了。
甘拜下风
潮州才子吴殿邦,素以才情自负,有一次却向一个卖汤圆的人认输。他在家乡期间,恰好府城要在大街的灶巷口为大理少卿吴一贯建一座牌坊。
吴一贯是潮州彩塘人,成化十七年间(1481)进士,曾擢御史,巡按浙江,福建一带,惩治贪污,肃清盗寇,成绩斐然。他死后,潮人建牌坊纪念他。牌坊上要写的是“大理少卿”“经略边务”。当然,挥毫非吴殿邦莫属。吴殿邦接受这任务后,也精心构思,写出了8个好字。牌坊建成后,每天都有许多文人学士、遗老遗少前来欣赏这铁划银钩之作。欣赏的人络绎不绝,天天如是。吴殿邦夹杂在里面,听着人们的啧啧称赞,喜不自胜。
但有一天,却有人唱反调:“这有什么了不起的,要是我来写呀,比他强多了!”吴殿邦听到这不和谐音,遂转过头看看是什么人说的,原来是一个在路旁卖汤圆的小贩!本来生意就不错,谁知牌坊一建起来,前来欣赏好字的人把他的摊档围得水泄不通,他的生意变得十分冷清,故此发出怨言。
吴殿邦走上前去,他不认识吴殿邦,以为是来买汤圆的,便热情地打招呼。吴殿邦却问道:“阿哥,你来写一写怎么样?”那小贩回答:“我呀,因为从小家贫,没能写字读书,只好学做汤圆,要是我从小就练字,一定比吴殿邦强!”吴殿帮道:“你卖汤圆有什么本领?”“嗯!本领强呢!譬如说1个钱4粒汤圆,你要买3个钱,我一勺子就是12粒,不多也不少!4个钱,16粒,保证没差错。”吴殿邦不服,说道:“好!我跟你买5个钱!”那小贩说:“钱来!”吴殿邦掏钱给他,小贩把勺子朝锅里一舀,说道:“你看,20粒,有差错这5个钱还你!”吴殿邦仔细数了数,果然20粒。他又说:“6个钱!”又一勺子起来,一数,24粒!“3个钱!”一勺子,12粒。连续数次,颗粒不差。吴殿邦服输了!此后,他再也不在牌坊旁边沾沾自喜了。
过路题匾
一日,吴殿邦带着书僮到饶平办事,路过一个地方,他看见雨亭前面人山人海,热闹非常,走近前一看,原来是雨亭旁贴着一张大红赏格,写明本地一翰林要建府第,悬赏征求“翰林第”三字,字须当面写,由主人当面拍板,选中者赏银五十两。写字是吴殿邦的专长,一见赏格,他早忘记路途跋涉,立即停下来看个究竟。
题的是翰林府的牌匾,赏格有高,确实吸引了不少懂文墨的人,既有名又有利,都想一显身手,桌子上的字,早已写了不少,其中也有写得不错的,但不知为什么,主人一个又一个也没选中。
吴殿邦再也按奈不住了。他把众人拨开,来到写字桌前,接过笔墨,凝了凝神,“唰唰”几下,有如快刀暂乱麻,但见浑厚圆润的“翰林墨”三个字,立刻浮在纸上。
围观者人人喝彩,主人走上前来,拱手称谢,然后把手一挥,早有家人捧出一个红漆木盘,揭开上面红缎,将五十两白花花银子,呈献到吴殿邦前面。吴殿邦示意书僮收了银两,便上路了。主人望了吴殿邦的背影,大笑着喝令收摊。原来,他早就想请吴殿邦题字,但平素无交情,加上此时的书法,已是身价百倍,更难得到。正在这时,恰巧探知吴殿邦到路过此地到饶平办事,也知他好胜心强,请将不如激将,这才设下此局,赚得他的字体。吴殿邦尽管机敏过人,做梦也想不到人家这一招。
点心铺
一日,吴殿邦来到一间点心铺吃点心,见生意萧条,就问财主说:“为什么不挂招牌呀?”财主说:“本少利微,收入无多,写不起招牌。”吴殿邦听后十分同情,便答应替他写,店主十分高兴。
隔日,吴殿邦送来招牌“点心”铺三个字,财主万分欢喜,也没有注意到其中的“心”字上面欠了一点。就把他挂上去。见到的人,一传十,十传百,大家纷纷跑来看这位大名鼎鼎的书法家写错了字的招牌。人们边吃点心,边议论,从此生意就兴隆起来。
几个月后,吴殿邦又跑来点心铺,财主热情接待,再三表示感谢,说是自从挂上招牌后,生意格外兴隆。吴殿邦又问大家对招牌有什么意见后。财主吞吞吐吐说:“众人都说‘心’字上面少了一点”吴殿邦假装恍然大悟,随即给“心”字补上了一点。
又过了几个月,吴殿邦再次跑来点心铺,问起近来生意,财主说:“自从先生那次给‘心’加上一点以后,生意就大不如前了。”吴殿邦笑着说:“当然,当然,心已点好,谁还想来呀!”
猜谜上当
吴殿邦博学多才,既酷爱灯谜,又擅长书法。乡邻有一巨商,为人悭吝。适逢新建大厦落成,托人请吴书一“福”字,以悬于大厅显耀门庭。吴恶之,再三辞谢。巨商仍不死心,聘金递增至一百两,吴还是不肯允诺。
巨商有一个姓刘表亲,颇有心计,对巨商说:“你若相信我去办,只须二十金便可!”巨商于是恭请刘某代为办理。刘某便在乡里搭一谜台悬谜征猜,并送帖邀吴殿邦来猜。吴爱谜成癖,欣然应邀,猜了不久,即把台上谜条十揭六七,骤见其中有一副象棋,要求以底求面作一赋体谜诗。吴正推敲时,台主刘某趁机出来向吴作揖道:“久仰先生大名,今晚有幸见教,真是佩服!如不嫌弃,愿请先生入室品茗谈谜。”吴点头随刘入内。吴见他彬彬有礼,欣然命笔,为“象棋”拟面配四句谜诗:妾身今年十六春,配夫二八无情君。银河相隔难相会,坐亦思君立思君。
吴殿邦又见屋中已设一筵席,上置用红纸包封的银子十两,又看墙上,挂着二张大京版红笺,一张已写一个“灾”字。刘指着室中布置各物,对吴说:“哑谜儿愿请先生赐教。”吴即会其意,笑着坐于首席,刘欣然陪饮,曲意逢迎。酒过三巡,吴乘酒兴索笔墨,转身于席上取红纸包封的银子放进怀里,往壁间掀开写着“灾”字的那张纸,边扯碎边说道:“受人钱财,代人消灾。”又拿起毛笔饱蘸浓墨,在另一张红纸上书写一“福”字,摸着肚皮道:“食人酒肉赠人福。”哑谜至此全解,两人谈笑而别,巨商因此遂得“福”字。吴殿邦因嗜好猜谜,此次果然上了刘某的当。
大史与小宗
吴殿邦未登仕途之前在家卖文为生。一次,枫溪一位官拜太史令的大官衣锦还乡,建了一座“太史第”大府宅。太史令要请吴殿邦书写“太史第”3个大字,闻说是润笔需10两银子,他便着家丁如数把银带去。家丁以为我一年驴生拼死才赚多少银子,你吴殿邦轻轻易易写这3个大字就要10两银子,未免太好赚了!于是,他就偷起2两自作“回扣”。吴殿邦先点银后写字,写后就卷起让家丁带回去。太史令展开一看,只见“太史第”变成“大史第”,知是家丁作弊,便斥责他一番后要他老实向吴殿邦检讨并补足润笔金。家丁只好照办,吴殿邦才补足一点,完璧归赵。
无独有偶。浮洋庵后林在建林氏宗祠时,派人带足12两银子去请吴殿邦写“林氏宗祠”4个大字。那人贪污2两。等把字拿回到庵后,族长大为生气,觉得宗祠的宗字小得太出奇了,便责问那个被委派的人,那人不得不坦白交代,然后乖乖地把钱送足吴殿邦,请他另写与其它3字一样大的宗字,“林氏宗祠”这才完整了。
多钱多功德
吴殿邦定价撰写一副对联的礼金是8两白银。枫溪附近一个尼庵的住持只送给4两银子,就要请他写副对联。吴殿邦答应了,说:“你放心,我今夜写好后就帮你贴上去,包管明早佛光大增辉。”住持满意地便离开。
谁料隔天一早,人们一见庵门对联都咆哮起来。原来,对联是这样的:
住持跑来责问吴殿邦:“你为什么写了半截对联,而且很粗俗?”吴殿邦说:“你们佛门有一句话叫‘多钱多功德’;街市则有一句话叫‘少钱照少测’,这你就可想而知了。”老尼只得乖乖补足8两银子,吴殿邦才为她写全了对联:
吴殿邦未中进士尚是举人时,请他写字的人特别多。但有个横行乡里、为人狠毒的老财主建新宅时,付重金请他写个“福”字,以嵌在照壁上,却遭到他的拒绝。老财主请他的秀才亲戚想办法求吴殿邦。秀才说吴殿邦并非易求,还是待我如此如此……
原来,秀才常与吴殿邦轮流当谜台主。秀才这一夜轮着主台,吴殿邦则成了猜众。秀才出了两则哑谜:一则是谜笺上写着“水火”两字,并悬了一串铜钱,写明谜目是“俗语一句”;另一则是悬着一瓶酒、一块猪肉,并备了一张大红纸、一支大毛笔和一罐墨汁,也写明谜目是“俗语一句”。秀才对吴殿邦用激将法说:“大举人,这两则哑谜太难了,你一定猜不出吧!” 吴殿邦说:“岂有此理!”只见他把钱取下,把“水火”字纸撕碎,随口说:“得人钱财消人灾(古之灾字是上水(巛)下火)!”秀才击鼓三通:“猜得对!另一则呢?”又见吴殿邦把酒和猪肉取下,并写了一个大“福”字,说:“食人酒肉赠人福!”秀才又击了三通鼓,猜众报以热烈掌声。
可是后来,吴殿邦才知中了秀才之计,因为那个“福”字被用在那老财主的照壁上了。
无心插柳柳成荫
吴殿邦有个族内兄弟在枫溪官路旁柳树下开了一间点心铺,因为没有铺号,顾客对其不大信任,生意不佳。这日,吴殿邦便为他写了一块大招牌“柳记点(心上面去掉一点)铺”,顿时门庭若市,人见人笑:“哈,堂堂大举人不识字,心字中间写少一点!”很多人都说:“既然是‘无点心’,那我们就去点心吧!”俗话说“不是嘴欲食,而是目看见”,意即本来没有食欲,看见食物便想食。于是,看的人多,食的人也就多了,生意特别好。
一次,吴殿邦外出公干好久,回来时其族弟对他诉苦说:“自兄走后,弟的生意特别冷淡。”吴殿邦问为什么?族弟答道:“人人都说,‘有点心’好了,不用再点心了!”原来,是有好心人为招牌那个“无点心”的(心上面去掉一点)字点足一点。吴殿邦叹气说:“唉!我是‘无心插柳柳成荫’,那好心人却是‘有意栽花花不发’呵!”
福无双降与祸不单行
吴殿邦每年除夕为自家贴的春联夜里总被人家偷揭去,好不气恼!这一年除夕,他贴出的春联只是这样的半截子:
真是人见人怕,春联完好保留下来了。大年初一一早,他才补上下半截,变成:
破魏忠贤哑谜
吴殿邦进京赶考,揭榜之时,虽然不至名落孙山,但也只考中“三甲进士”。这三甲进士,潮州人俗称“进士母”。按例是没有封官赐爵的,只捞得一个空衔而已。吴殿邦不肯就此而回,就凭着他一首好字,流落京都。
有一天,吴殿邦出外闲游,行经魏忠贤府前,但见府外车马云集,府内鼓乐笙歌,热闹非常。吴殿邦私下打听,原来今天是魏忠贤做生日,文武百官,前来祝寿。
吴殿邦心中暗想,魏忠贤不外是个内宫总监,由于为人阴险奸诈,博得皇上欢心,委以重任,对下拉拢收买,结党营私,得以大权独揽,横行霸道。一帮无耻之辈,为依附权势,登门巴结,弄得这般热闹 ,思想至此,不由走近府前,看个究竟。
那魏忠贤府前,一边摆一大鼓,但却没有鼓棰,倒是摆着一条铁棍;一边只挂着一只大灯笼。这分明是一个哑谜。
当下吴殿邦拿起那铁棍,不由分说,咚的一声,对准那大鼓就是一棍。回过头来,又一棍把大灯笼打下来。
魏忠贤在堂上听见外面鼓响,便吩咐武士将击鼓人带进来。
魏忠贤问吴殿邦击鼓何意?吴殿邦随口回答:“操彼干戈,一鼓灭明。”八个字,正击中魏忠贤下怀。因为魏忠贤早就蓄意谋反夺位,文武百官,没解其意,倒是被这个三甲进士说中了。魏忠贤认为此人才学非凡,将来必有用处。当下,即许以官位,要把吴殿邦留下。
吴殿邦内心明白,跟你魏忠贤造反去,将来比落得个死无全尸,遗臭万年。但这机会又不能错过,不如讨个七品官回南方当个小县令,你魏忠贤纵然败露之时也牵连不到我这个边远的小官吏头上来。于是,就托词要深入地方,便于幕贤招能。
魏忠贤信以为真,结果给吴殿邦弄上了个电白县令。就这样,吴殿邦做起官来。
智避阉党祸
吴殿邦中了进士以后,太监头子魏忠贤对于于这个能够猜透“一鼓灭明”企图的人,十分赏识,千方百计想把他收罗在自己门下。吴殿邦也知道他的用心。一日,当魏忠贤想留吴殿邦在京城做官时,他却进言说:“岭南这地方,也有很多贤能的人,前岁爷如果欲成大事,我愿前去代为联络。”这话正合魏忠贤心意,就由他出面活动,派吴殿邦到岭南作官。
吴殿邦走马上任后,自以为岭南离京城远,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谁知,魏忠贤并没有忘记他,不时派人送来信札礼物,想进一步笼络他。对这事,吴殿邦十分为难。收下吧,他并不甘心投身官门下,当他的走狗;不收它吧?魏忠贤权倾一朝,杀人不眨眼,自己稍微疏忽,定然性命难保。经过再三考虑,还是把礼物收下来,并恭恭敬敬的复函称谢。
后来,魏忠贤篡权的事被揭发,各地追查魏党,自然就有人检举了吴殿邦。可是,当查到魏忠贤赠送吴殿邦的物品时,但见他样样保存完好,并且每样物件的后面,都写有“屈从”二字。至于吴殿邦给魏忠贤的书信 ,在魏府中却查无片纸只字。原来,吴殿邦给魏忠贤的信件,都是用墨鱼腹中的墨写的。初时颜色如墨,放久了,就逐渐消失,以至看无半点痕迹。他就这样巧妙地避过了阉党之祸,使自己不但不会受到牵连,而且后来还升到通政参议,赐尚宝卿。
薛中离故事
薛侃,字尚谦,号钝子、常思子、中离。揭阳县龙溪都凤里(今潮安县庵埠镇)人。生于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六月二十九日,卒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薛侃是明朝中期一位道德学问都深有影响的学者,因在钻研、传播阳明心学(亦称“王学”)方面颇有成就,被誉为岭南一代心学大师,与翁万达、林大钦、萧端蒙、林大春、唐伯元、林熙春、郑大进、黄仁勇、丁日昌并称潮汕“明清十杰”。
纱帽换鱼池
薛中离与薛宗皑叔侄两人,同在朝廷做官。有一年清明回乡扫墓,薛家祖墓在潮州城韩江东岸的虎头山麓,是一片低洼积水地,经常从韩江上漂流下来的死猪死狗死囝仔,塞满坟前,腐烂发臭。叔侄见此情形,连连叹气,就决定在江边筑道大堤,一来以后可使脏物不会流到这里,二来还可把大片洼地变成鱼池,真是一举两得。
殊不知大堤筑成,虎头山的风水却被破坏了。原来这是一块“活虎”宝地,虎是专靠吃那些死尸过活的。死尸流不到虎头边,虎便活活饿死了。风水一破,薛家就大祸临头了。
有一次,群臣准备联名上疏,劝嘉靖皇帝不要日夜学道炼丹,不理朝廷。薛中离对薛宗铠说:“这次上疏怕有几个要被杀头的,你我叔侄签名时,我签在头。你签在后。若从头杀起,则你得活命;若从尾杀起,则我可幸免。叔侄只要有一人活在人世,薛家就有希望。”薛宗铠听从叔父的话,叔侄就把名签在头尾。
嘉靖本来要杀全部联名上疏的人,但因有人保奏,便决定只杀头一名和尾一名,可怜薛家叔侄,就都成了刀下冤鬼。
后人一谈起薛家叔侄的事,便说:那是因为他们把乌纱帽换成了鱼池呀!
王大宝的故事
潮州薯免荐
潮州番薯又松又香,特别好吃,远近闻名。从古时候起,它就成了荐贡皇帝的贡品。
宋朝时候,潮州归湖汤头村有个王大宝,从小常常见到差役在邻居家里呼三叱六抢番薯去上贡。王大宝后来中了进士,做了朝廷的礼部尚书,又回想起小时候见到的情形来,便决心想出一个办法来解除乡亲的苦难。
有一次,王大宝和皇帝在一起吃饭,吃了一半,他对皇帝说:“万岁,近日家乡亲戚上京赴试,家母托他带了一篮潮州薯给臣吃,臣特地请御厨把它做成一道菜,未知陛下可愿赏脸品尝?”皇帝只知潮州府有荐潮州薯的清单,但他终日山珍海味吃不尽,哪有空去尝潮州薯呢?王大宝这么一说,他就表示愿意一试。潮州薯端上来,皇帝刚尝了一口,立即皱起眉头把薯块吐在地上,说:“潮州知府好糊涂啊,这哪能作贡品!”便当场下了道圣旨:“潮州薯免荐。”王大宝连忙站起来跪地叩首说:“谢主隆恩!”
其实,皇帝刚才吃的不是番薯,而是形状酷似番薯的“薯瓤”,又苦又涩。王大宝让皇帝上了个当,从此之后潮州百姓就再也不用荐贡番薯了。
千日皇帝
王大宝做官时权势大得很,传说皇帝曾让他坐壹天帝位,他把“壹”字写成一横划。隔日又叫皇帝再让他坐一天,皇帝一点头,他就加上壹竖成了“十”字,结果坐了十天帝位。王大宝还不过过瘾,又找皇帝。皇帝说,再坐一天吧。他又在十字上再加一撇,成了个“千”字。这样便坐了千日帝位,做了“千日皇帝”。皇帝明知他弄虚作假,又没奈他何。众臣呢,就更不敢说他了。
郭子章故事
驱“独鬼”
传说明朝万历年间,潮州城南有鬼,逢人便自称为“独”,以独腿蹦跳行走。“独鬼”日间与人看相算命,夜间奸淫人家妇女。
城南有一个叫杨贾的商人,妻子和婢女都被独鬼奸淫。有一日发觉,怒不可遇遏,便将此事告诉衙门老友,叫他转达给新任潮州知府郭子章。
郭子章听后大怒,随即起草文牒,交给差役去找城隍交涉。文牒大意是:知府与城隍分管阴阳事务,阳间的奸淫、盗窍,一律绳之以法,如不查办,就是知府的罪。现在独鬼奸淫人家妻女,潜藏城南,城隍应当为民消灾除患,而你对这些小事却不敢处置,民间议论纷纷,说是因为独鬼贿赂了神明,望你闻过则改,才是斩鬼除恶的正神。
隔日,郭子章带文官武吏,备牲口醴酒,亲自祭祀城隍,再次对城隍提出治鬼要求。
当夜,郭子章梦见独鬼跪拜在他床前,说:“知府老爷,你为什么让城隍缚我?我前世原是个独脚乞丐,大年三十夜又饥又寒,冻死后才成独鬼。作孽的事,我已知罪,求你可怜我,不要斩我,从今后,我要做个好鬼!”郭子章见他愿去恶从善,就跑到城隍面前说情,城隍也就饶了他。自此之后,城南独鬼就再也没有出现了。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