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大吴泥塑

潮州大吴泥塑是一种有着近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手工艺美术品 。其历史可溯至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距今已有768年。清代中叶至民国初为大吴泥塑发展的鼎盛时期,泥塑作坊遍及全村,出现以吴潘强为代表的100多名泥塑艺人。 潮州大吴泥塑的艺术表现手法有雕、塑、捏、贴、刻、印、彩,其中贴、印、彩的有机结合而形成了强烈的中华民族风格,是区别于其它雕塑和民间泥塑的地方艺术特色。大吴泥塑多取材于

潮州大吴泥塑是一种有着近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手工艺美术品 。其历史可溯至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距今已有768年。清代中叶至民国初为大吴泥塑发展的鼎盛时期,泥塑作坊遍及全村,出现以吴潘强为代表的100多名泥塑艺人。

 

潮州大吴泥塑

潮州大吴泥塑的艺术表现手法有雕、塑、捏、贴、刻、印、彩,其中贴、印、彩的有机结合而形成了强烈的中华民族风格,是区别于其它雕塑和民间泥塑的地方艺术特色。大吴泥塑多取材于潮剧、民间传说和章回小说故事中的人物造型,以及人们生活中谐趣的人物情景造型,分为戏曲故事人物,脸谱、童头、木偶头、纱灯头,肖像,神、佛像,儿童玩具(也称“杂锦”)等五大门类。

 

大吴泥塑制作工艺精细,在广东潮州传统民俗活动中广泛使用,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民间有两名俗语叫“银湖小姐,大吴翁仔”(“翁”谈“安”),不仅形容银湖的小姐美貌俊俏,更赞潮安浮洋镇大吴村的“土翁仔”,巧夺天工,美妙绝伦。

 

潮州大吴泥塑

大吴泥塑制作工艺

大吴泥塑种类齐全,制作工艺形成固定模式。它的工艺程序大致包括挖泥、炼泥、捏塑、烧坯、彩绘等五大环节。

 

(一)挖泥炼泥 ,挖泥,挖的是原材料,一件成功的泥塑作品必定要选用优质的泥土。一直以来大吴人都是用大吴村西面的那一片田土,当地人称牛牮土,作为原材料的。它的特点:质地细腻,粘性好,没沙砾,呈土黄色。 炼泥,是把所有挖泥土用大木棍反复捶捣、搅匀。然后把炼好的泥土切成一块块,堆砌在屋檐下或储藏室中,并要用湿布或塑料薄膜盖住,保持一定的湿度,以备用之;

 

(二)泥塑手法 ,每屏泥塑都是由模塑、捏塑和贴塑三大手法,以“由里及”、“自下而上”“先躯干后四肢”的基本规律有机拼合而成。清代乾隆至宣统年间,大吴泥塑已经扬名海外了,一旦进入产业化的阶段,其工艺的流程必然会引起结构性的改变,也就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完成一屏又一屏的戏出泥塑作品,以应消费大众与订购者的需求。在此前提下,模塑应运而生。模塑是先制作几种常用的模型,再根据模型翻制成外模,以后在制作程序上,只要把模具翻塑出来的半成品,经过组合之后,便可快速完成泥偶坯胎。捏塑是指一般我们经常看到的雕塑技艺,大多是在塑造形体的动态,躯干、手脚各部位的结构。在前代大师残缺的作品中发现包裹在衣服里的身躯也如外露的身躯做工一样的精细。所以过程也最耗工夫。贴塑是大吴泥塑区别于其它地方泥塑的最突出的特色。泥塑艺人认为,姿势、姿态要处理得好,动态也要处理好,之后贴塑着重就是衣纹,用土折成薄片,贴上去,要掌握它的原理,灵活运用。窍门就是要像裁衣服一样,剪出来要多大,衣服大概有多大,裁布料,再折衣纹,贴上去,才合适,也就像裁衣服,能够合身;

 

(三)烧坯 ,烧坯过程一般是:先用砖块在地上围成一条土窑,其次在土窑内放上粟壳,再浇上汽油或煤油,把泥塑坯并排平放在粟壳上面,然后再盖上粟壳,注意在泥制坯与泥制坯的空隙处填满粟壳低温煨烧二天。在烧坯过程中,要密切注意火候,待到粟壳完全化为灰烬、并呈乳白色时,烧坯才告完成。泥塑制造的工艺严格意义上说是低温陶塑。由于窑烧的温度不太高,可以更好的保存泥塑手足、服饰等细节处部位,但其后果便是土质硬化程度不足,以致土胎部份松脆,经不起震动、不利于搬动,而且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影响下泥塑作品保存相当不易,前代大师们的作品几乎没有完整的;

 

(四)彩绘 ,彩绘着色是泥塑最重要的步骤,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大吴泥塑在烧制前不上彩,所以其烧制过程称为素烧,也没有在素烧后再做进一步的釉烧处理。所见的人物肌肤、脸谱、服饰和佩饰等成色表现,完全是直接在素烧过后的陶胎上,另行敷彩绘制而成。彩绘的难度很大,因为在泥坯上彩时,其吸水速度极快,笔笔皆不容有丝毫大意。 一般包括“点眼白,画眼眶,画眉毛,丝头发,做嘴,染气色”等几个基本部分,每一个部分又都根据作品的不同内容各有不同的表现方法。如喜童和文寸的开相,看似简单、刻板,但仔细分析是可以看出其实其中的每一笔都是大有讲究的。如眉毛的粗细、高低,眼眶的长短,眼球的大小、位置,都要求很高,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有深厚的功底,才能体现笔力,把线条画的既活又有力。脸部的气色一般都是用肉色或白平涂作底色(除戏剧人物在脸上画上脸谱)。再在脸上面出眉、眼、嘴,整个脸形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与简练的泥坯十分协调。使千篇一律的脸部表现为或嬉笑怒骂、或眉眼顾盼、或秋波暗转、或镇定自若、或横眉怒目。彩绘之后仍然能完整保留原坯所塑的形状及压制出来的浮雕装饰,同时又可以藉绘画的手法,弥补原始陶胎无法捏塑刻划的不足,彩绘的泥塑作品,令人更觉精致细腻。然而素烧彩绘美中不足之处,在于色彩保存终究远远不如釉烧,往往时间久远之后会褪化乃至表层色彩脱落。在戏剧人物的服饰上和其他道具上,它扎根于民间,融会了潮州木雕、潮绣等传统传统民间工艺“喜用金彩”,也吸收了绘画传统着色“随类付彩”的特点,使作品不仅金碧辉煌、气魄豪放,也不失清自然、趣味生动;

 

(五)安胡须 ,虽说泥塑作品用泥和彩绘能把人刻画得惟妙惟肖,但为了更真实、更自然,也会在某些部位用上别的材料。如长胡须、长兵器的手柄等。胡须基本都是用塑料毛线(以前用麻绳抽成丝再用墨水染黑)安在早已设计好的脸上;长兵器的手柄基本是用小木棍或小竹签代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泥制品易碎、不便搬运的缺点。

 

潮州大吴泥塑

大吴泥塑内容取材

其内容取材于地方传统戏剧–潮剧的主要情节,民间传说和章回小说故事中人民大众喜欢的题材,另一方面取材与人们生活有关且有意趣的内容。其人物特点组合分为五大门类:即戏曲故事人物,具体为文身、武景、臣景、大斧批、文寸。第二类是脸谱、童头、木偶头、纱灯头。第三类是肖像,多以真人为形象进行雕塑,是名师高手方能如此,有较高的艺术性。第四类为神、佛像,系供人膜拜或观赏品。第五类是儿童玩具,如动物、胖娃娃、鲤鱼童、也称“杂锦”。这五大类中的大斧批、文寸已失传几十年。其制作技艺分为:挖泥、炼泥、捏塑、烧坯、彩绘五个环节。大吴泥塑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较高的审美价值,较强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在广东潮州民俗活动中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并具有在群体世代传承的特点。

 

大吴泥塑历史悠久,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南宋末年,曾随父亲在江苏无锡经商并学会了惠山泥塑艺术的福建漳浦人吴静山,南迁入潮至此定居,以制作泥塑玩具为生,从此此艺代代相传,至明朝中期初步繁荣。清朝乾隆至清末最为鼎盛,1000余人口的大吴村就有泥塑艺人400多人,几乎是户户有作坊,人人会泥塑。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研究员罗雨林说:大吴“这段时间(1736至1911)的生产规模、数量,远远超过当时全国最出名的江苏无锡惠山和天津‘泥人张’。”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