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儿童,在潮汕留下了千年传说

有这样一个小孩他虽不是潮汕人但在潮汕各处都留有他的传说当然他也不是哪吒他的另外一个显赫身份是 南宋末代皇帝——赵 昺 顺便说一下 赵昺当皇帝时只有六岁 …

与潮汕有一比的福州拜神

最近,一个#齐天大圣竟然是福州猴#的话题在微博火了。 话题一下子戳中了福州人的回忆。老福州人都恍然大悟,对哦,福州的大圣庙真是非常非常多。实际上,福 …

潮汕特产|橄榄菜

橄榄菜是一种闻名遐迩的潮汕杂咸小菜,不仅海内外的潮汕人喜欢,很多外地人吃后也都赞不绝口。不但如此,乌橄榄菜还与菜脯和咸菜一样也是一种重要的潮菜原料,用它来炒饭或蒸肉,能产生一种难以形容的油香美味。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青绿色的嫩橄榄,与咸菜叶一起熬制之后,会变成黑亮如墨的乌橄榄菜呢?而且这样一种风味独特的黑色食品,又是在怎样的情形下被创造发明出来的呢?  有这样一个创制乌橄榄菜的民间传说:每年夏天,

潮汕工艺|潮州麦秆剪贴画

潮州麦秆剪贴画工艺最初以编织形式出现。旧时每逢清明时节,乡下人采用刚收割的麦秆织成篮、笠、桌椅、轿子、扇子、骏马等小工艺品,卖给城里下乡的扫墓人,以后才逐步变化形成的麦秆剪贴画。20世纪40年代,潮州麦秆剪贴画的产品是黑布底本色麦秆平面画,作品主要销往香港、东南亚各地。 潮州麦秆剪贴画从原来之黑布本色贴画,经艺人们不断研究创新,衍生出无数新品种,品种花式也很丰富,每个品种都有百个以上花

潮州民间传统手工艺品-香包

潮州香包,是潮汕地区独具一格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在南宋时,潮州便已流传儿童佩戴香包辟暑的习俗。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制作“扎绒粽球”或用香木雕成“粽球”状,裹以色彩艳丽的绸缎或布料,名曰“辟暑笼”,供儿童佩戴辟暑驱邪,并以示纪念屈原。当时的“辞暑笼”便是香包的始祖。后来,人们对“辟暑笼”进行改进,把包香木改为用绸缎缝制小袋,内装香料,因其香气袭人,故称“香包”。此外,形制亦变化为千姿

潮汕文化——潮汕习俗之潮汕成人礼:七月初七出花园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这一天,潮汕大地很多人家的父母,都要为自己的儿女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出花园”仪式,祝贺他们长大成人。出花园和古代的加冠、及笄一样,都是为祝福子女长成而举行的仪式。不过,有别于加冠、及笄,出花园的仪式饱含哲理,耐人寻味。其寓意是:各位儿女,你们的孩童年代,在父母的呵护下,好像生活在一个草木芳菲、蝶舞蜂喧、花香鸟语的花园中,无忧无虑。如今你们已经年满15岁,长大成人了,不能永远生

潮汕民俗文化|惠来县高跷虎狮

惠来县东陇镇寄陇村的高跷虎狮舞,是有着300年历史的传统舞蹈,该舞以猫科动物狮虎兽的原型而得名。由于当地习惯把狮虎兽读虎狮,且是踩着高跷而起舞的,因而称为“高跷虎狮”。传说中,狮虎兽能驱魔降邪。因此每当新春佳节,当地民众便跳起此舞,祈望新的一年合社吉祥平安。另者,为营造浓烈的氛围,该舞充实了武术表演。两者合一,既有威猛、滑稽、憨态可笔的狮虎舞,又有刚劲有力的武术博击;既有2米高的舞蹈造型,又有围成

潮汕文化|潮剧丑角郭石梅

郭石梅,男,潮剧丑角。汕头市潮阳区陈店镇福潭村人。一九一二年二月生。幼年家贫,1921年卖身老玉梨班为童伶。1930年受聘于中玉春香班,1937年起在老正顺香班当老丑师博,兼演老生。其扮演的主要角色有《程咬金》的程咬金、《李晤直撬水鸡》的李晤直、《秦德避雨》的秦德、《金来清》的太爷、《清宫秘史》的咸丰皇帝、《换偶记》的马大成、《琵琶记》的蔡太公、《柴房会》的李老三等。建国后,积极从事潮剧改革工作。

潮汕话|潮汕方言“鸡母”和“人客”

众所周知,潮州话称母鸡叫“鸡母”,称公牛为“牛牯”,语序与普通话相反。  从语言学上看,这是潮州话构词法方面的一个特征。“鸡母”“牛牯”反映了潮州话名词性偏正式双音词中语序最独特的一种构词方式:表物种名的主体成分在前,表性别的修饰成分在后。  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是,潮州话表示性别的语素较多,运用范围各有不同。“母”“牯”搭配最广,几乎所有动物都可使用,如鸭母、鸭牯,鹅母、鹅牯,猪母、猪牯,狗母、

侨乡的石,潮汕有故事

石是自然界中十分普遍的东西。在石器时代,石既是主要的生产工具,又是重要的武器。原始时代的人们用石制作石刀等,广泛用于生产、生活与战争之中。进入文 …

佛山深潮誌潮汕小食主题餐厅墙画-潮图设计

潮汕近海靠山,工夫茶、华侨文化也是潮汕的特色,所以另外两面墙画,一面体现凤凰山采茶制茶和潮汕人喝工夫茶的情景,另一面体现旧时过番的红头船、侨批的历史文化和现在的海产业。墙画以浓郁的生活气息渲染气氛,能唤起潮汕顾客的儿时记忆,也能引起非潮汕的顾客对潮汕这片土地的人文风俗和美食产生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