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风俗之锣鼓标旗巡游
▼
锣鼓标旗巡游是潮汕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节庆民俗娱乐形式,相传潮汕地区锣鼓标旗巡游源于南宋时临安送新酒的出游活动,经潮人引入家乡,兼容并蓄潮汕民间艺术,逐渐发展而成。清康熙时吴震方《岭南杂记》记载“潮州灯节,有鱼龙之戏,又每夕各坊市扮唱秧歌,与京师无异”。揭东县锣鼓标旗巡游以县城和炮台镇为中心,东至玉窖,西至龙尾,南至地都,北至玉湖,在当地家喻户晓。
每年农历正月,各乡镇都举行不同规模、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锣鼓标旗巡游活动。旧时游神或喜庆活动用的禾(唢呐)、鼓首,配器有苏锣仔、钹仔等打击乐器(俗称“八音”),以高灯彩旗和一班化妆的孩子,边行进边唱曲词出游。清末民初以来,随着潮剧、木偶戏和各村落“弦间”、“乐馆”的兴起,锣鼓标旗游行对曲牌、配器和演奏形式等进行改良,逐渐引入了潮州大锣鼓的“长行套”,以大鼓、深波、大锣(苏锣)、斗锣、大小钹等近十种打击乐器为主奏,辅以唢呐、扬琴、椰胡、大笛、三弦等近二十种弦管乐器伴奏,曲牌有《开扇窗》、《南正宫》、《小扬州》、《吹鼓》等传统及《抛网捕鱼》、《红龙戏水》等。在塗戏和扮景中,同样采用了不少潮剧的题材,如《十仙庆寿》、《仙姬送子》、《王茂生进酒》等。
每支锣鼓标旗队游行人数少则三四百人,多则以千人计,通常由横帔、马头锣、大小五锋旗队、仪仗队、腰鼓队、仕女(旗袍、唐装、清宫)表演队、童男童女火龙火把队、八宝队、花篮喜炮队、娘伞队、戏出队、大小年标队、潮州大锣鼓队、箴担等近二十个部分组成,其中标旗队为巡游队伍的主体。标旗队由英俊、漂亮的青年男女组成,标旗呈长方形,大标长4米以上,中、小标长约3米多,宽约1.5米,由丝绸绫缎制作,三边是荷叶花边或彩穗,两面绣“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物华天宝”、“一帆风顺”等吉祥字样。大年标由4人扛擎(标王),中、小标需1人擎标头、1人撑标尾。标头标尾应挂名贵烟、酒或时尚工艺品或奇珍异宝,谓之压标头、坠标尾。行进时标呈水平,男子应举步昂庄大方,女子应款款婀娜,前后协调。观众最喜欢品评男标谁最“帅”,女标谁最“雅”,而擎头标者(标王)是众“帅”、“雅”们最羡慕的行头。标旗数量有36、42至160支以上。按举办地方的经济和人才实际情况而定。
锣鼓标旗巡游的内容涉及通俗文学、民间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宗教信仰等多个门类,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俗艺术形式,是潮汕地区古朴民俗民风的聚焦,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一直以来,揭东锣鼓标旗巡游活动十分盛行,但随着近年来民间老艺人年事已高,部分乡村的锣鼓标旗巡游活动出现队伍编排混乱等状况,其传承情况堪忧。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