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潮汕人过中元节的传统你知多少?
▼
旧俗认为“施孤”是给孤苦无依的鬼魂施舍,以显示人们济苦扶贫,照顾孤寡的美德。家家户户在自家门口摆上祭品、钱纸,祭毕烧钱纸、撒白米于地上,焚香祷祝,并把香插在房前屋后的地上,插得越多越好。“施孤”也叫“食孤”,“食孤”是保留在潮州方言里的一个古词语。食,读“蚀”,与“日食”“月食”同音,“食孤”就是施舍食物给孤魂野鬼,是古汉语的使动用法。“施孤”的核心思想是“施济孤鬼”“行善积德”,“施孤”的影响广泛,中国港澳台地区及海外潮籍乡亲仍盛行这一祭祀活动,并已发展为筹集资金,从事社会公益事业。
中元节最初是道教的说法。道教以元宵为上元,七月半为中元,十月半为下元。中元是祭祀地官、赦免阴间饿鬼的日子。传说自七月初鬼门开后,地府的孤魂野鬼纷纷跑到人间游荡,俗称“冥府开禁,鬼魂过年”。有谚云:“七有半,鬼乱窜。”于是,人们在中元节这一天除祭祀祖先外,还要大规模赈济孤魂野鬼,故中元节又名“鬼节”。
佛教则以七月半为“盂兰盆节”。“盂兰”是梵语是“救倒悬”的意思。“盂兰盆”是一种用竹编成可装纸钱和五味百果的用于祭祀与施舍的盛器。
潮汕地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有一种称为“普渡”的风俗活动。普渡,即普渡众生,也叫“施孤”。施孤,即施舍食物给孤魂饿鬼,也有施舍于孤寡之意。
施孤也叫祭孤,是指人间把祭品施舍给阴间的孤魂饿鬼。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在旧社会潮汕城乡普遍大办施孤。
传说七月整个月,阴府的地狱门开放,地狱里的孤魂饿鬼可以走出挨饥忍饿、惨遭折磨的地府,到人间享受香火。施孤普度仪式的主要对象是无主孤魂。通常在街头巷口搭建法师座和祭孤堂。设立普度坛、有男女孤魂之灵位、儿童男女孤魂的灵位,及因战争、灾害而亡之孤魂的灵位。在坛前桌子摆上神像、香炉等物品,民众摆上供品祭拜,并请和尚、道士等念经。在祭祀孤魂野鬼之后,主持人则将祭品向坛下抛掷,供贫苦者抢夺。而现今仪式简化,人们在当日午后在自家门口搬桌摆放遍插香火的祭品。祭拜之后,将香火插满沟边路旁,有遍济四方之意,主要是祭祀孤魂野鬼。
潮俗在中元节,也要祭祀祖先。潮汕的施孤普渡,不限定在这一天;不过这一日是正日,比较隆重。一般的,由善堂或父母会等组织善信备办三牲粿品到义冢埔去修整裸露孤骨和祭拜,隆重者举行盂兰胜会,搭孤棚(祭坛),陈列大量三牲粿品、酒饭、纸钱、纸扎衣物,请和尚、道士到来念经、主祭。祭品除上述食物外,还有衣帽、竹笠等等,甚至还有活猪、活羊和耕牛。祭拜之后,散发实物,或编号散发竹签牌子,让观众去抢,这就是所谓抢孤。
“拖死鬼”即通过神巫请死去的人来对话。这个神巫通常是妇女,人们用布蒙上她的眼睛,点上香,周围的人念咒,使其入迷。神巫就成了人鬼对话的媒体,人们可以通过她同死去的人谈话。当“死鬼”拖完时,即念“日落西山是冥昏,家家处处人关门,鸡鹅鸟鸭上条了,请阮童姐回家门。”这样才能使神巫解除昏迷状态,让其清醒复原。
这种民俗显然是一种迷信活动,但民间信者不少。除了七月,其他月份也有人请神巫“拖死鬼”。
在放大焰口时,要派船溯韩江至距城百余里的三河坝,赶在仪式开始前,边返航边点燃一只只用大陶钵制成的豆油灯,并把它们放下江里,意在引领八方孤魂野鬼前来受祭。
当法师高坐祭台之上,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一帮僧众诵念经文后,便将座边一盘盘面桃子及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便称为“放焰口”。“焰口”传说是印度的一种饿鬼的名称。这种鬼喉头细如针孔,常出口喷火焰。法师诵经是使他们的喉头放开扩大,才能咽得下食物。
过去,潮安等地中元节此日午后,小孩子忙着赶制鲤鱼灯,他们要模仿上元(元宵)节游灯,做一个小小的游乐。有些人把家中的竹箸,竖上一个鲤鱼粿,再在粿的身上,增插各色彩旗、香枝、蜡烛,点起火来,便算是简单的小鲤鱼灯了。
不过,七月十五给人们认为是“鬼节”,因此这一夜,大人不准孩子在附近游玩至深夜,而且要早点睡觉,这样,在游灯戏乐上,不免披上一层灰色的阴影。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于是,孩子们常喜欢悄悄跑到别家门口偷割“稻谷”,并常因此而引起家长们的争吵和动武。清乾隆《普宁县志》载该县中元节“至夜插香列烛于路”、“农民插竹挂纸钱于田中以祈谷”。七月半正值水稻扬花季节,此俗或许是农民祭稻谷之神,或许是祈鬼灵以助农事。
1977年8月10日(农历六月廿六日),一封自泰国寄往澄海后沟乡的侨批提道:“时光过得真快,又将属中元节了”,描述寄批人内心对家乡的怀念。又,1982年8月11日(农历六月廿二日),自泰国寄往潮安金砂乡的一封批写明寄来港币三百元,“以作中元节拜公妈父母之用”。还有一封不能确定年份的侨批,于农历六月廿八日自新加坡寄至潮安县华美乡,信中指出由于中元节将至,将汇款寄给少兄,代为拜祭先父。
1982年至1985年从泰国寄往后沟乡的一组侨批,连续四年的中元节前夕均有批寄往原乡。如1982年8月9日(农历六月二十),“兹付上港币壹佰伍拾元查收,以助中元节拜祖先之用,安希办理”;1983年7月23日(农历六月十四日),“兹付去港币壹佰捌拾元查收,以助七月半之用,安希办理,示知乃盼”;1984年7月12日(农历六月十四日),“兹逢批款之便付去港币壹佰捌拾元查收,以助中元节之用”;1985年8月1日(农历六月十五日),“兹付去港币叁佰元,请查收,该款作为中元节拜祖之用,安后示知”。
这是一组很有代表性的侨批。寄批人几乎在每年的同一时间寄批返乡,汇款专门用于办理中元节的祭祀祖先等仪式。因为看不到回批,很难猜测回批有否讨论这笔专款的使用情况。我们也很难知道寄批人在侨居地是否有祭祀祖先,或参加中元节的其他祭祀活动。移民侨居海外,受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个人能力及情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难以亲身回乡完成祭祀祖先的活动。通过侨批,他们在节日期间将侨汇寄往原乡,将思乡情绪传递至原乡,以完成对原乡祖先的祭祀礼节。侨批,有效地维持了两地人对共同祖先的祭祀。
中国家庭内部的遗产继承制度,确保即便距离上很远的人也能够与家庭保持密切的联系。侨批,联系了处于不同地域的家庭的情感,帮助两地的亲属实现祭祀共同祖先的愿望。“商人们游走四方,将所挣银钱寄送回家,是移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元节的汇款来看,侨批的往来不仅仅是资金的往来,更是对家庭情感和祭祀礼节的维系。
香港潮属社团总会从2015年起举办一年一度的“盂兰文化节”,传统活动包括功德法事,如诵经忏悔、超度亡魂、附荐先人、施食鬼神,以及公演神功戏、派平安米、福物竞投、亲子盆供堆垒赛等项目。此外,又有各种潮州工艺和表演艺术,如潮式纸扎、花牌、粿品饼食及烹调技艺、潮剧表演、盂兰剧本杀、穿梭盂兰夜、潮州历史及盂兰文化论坛、九龙城盂兰文化巡游等,都通过文化节得到充分的展示,将宗教项目蜕变成文化节目,吸引年青人认识并参与到这个传统节日,将时代元素融入传统模式,透过创新科技和潮流文化,展现盂兰文化的时代魅力。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香港潮属社团总会获得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盂兰文化节宣传片
香港潮属社团总会(潮总)16日召开记者会宣布,将于9月1日至9月3日在香港维多利亚公园举行2023年盂兰文化节。今年盂兰文化节将融合创新科技和潮流文化,重新演绎并展现盂兰文化的时代魅力。
香港潮人盂兰胜会的民俗活动,于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潮总于2015年开始,连续5年举办“盂兰文化节”。
今年盂兰文化节为疫情后首次,由潮总盂兰胜会保育工作委员会主办。主办方在活动设计上颇为用心,除了以往常设的盂兰文化历史展览、祈福活动、工作坊等外,今年特意契合潮流,加入科技、流行文化等新元素。
为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盂兰文化,主办方特意推出时下流行的角色扮演推理游戏剧本杀《夕拾兰盆》。同时,主办方还将科技与盂兰文化相结合,推出一系列互动项目,包括设计“盂兰聊天机器ChatGPT”、虚拟实境盂兰导览、设置盂兰3D拍摄区等。
潮总主席陈振彬在致辞中表示,今年盂兰文化节是在香港走出疫情阴影、社会复常并进入“由治及兴”新阶段下举办的大型活动,希望推动这一独特的潮汕文化植根于香港,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潮总永远名誉主席许学之表示,盂兰文化能够让市民特别是年轻人感受感恩及慈孝的真谛。举办盂兰文化节不仅是推广中华文化,同时也发挥促进社区和谐的作用。潮总将继续通过举办各类活动,积极传承中华文化。
香港特区政府民政及青年局副局长梁宏正出席活动并在致辞中表示,过去逾百年来,盂兰文化亦随着大量潮州人移居香港而在这里落地深根。他也期望各同乡社团未来继续发挥创意,为香港筹备更多精彩的传统文化活动,与众同乐,让年轻一代认识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薪火相传。
天下潮商综合编辑
文字来源:方志潮州、山东民俗学、人民网、中新闻、香港潮属社团总会等
图片来源:汕头橄榄台、汕头日报、香港潮属社团总会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