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话|潮汕方言“纸上的潮州话” 喂,食抑未?日昼食糜抑(不是)? 读者诸君看到这个开头,是不是有点懵?有点穿越?别急,我在用潮州话跟大家打招呼啊。我问大家:吃了吗?中午吃稀饭吗?各位要是没把大脑的“信息处理系统”切换到“潮州话模式”,当然懵了,觉得穿越很正常啦! 真有意思,我们天天说的潮州话,写成文字,却差点认不出来了。这是从文字向口语转换的问题。倒过来,将潮州话口头说的写下来,也有障碍:一是确实无字可写,二是不知有字可写。
潮汕话|潮汕方言“雅、雅人、雅饬” 雅(yǎ,潮音),是汉语的常用字,凡是正规、标准、不俗、优美的事物,皆可冠以“雅”字,如:才情富赡、品格高尚者称“雅士”,不同寻常的才智称“雅才”,雅正的文辞称“雅文”、“雅句”、“雅言”,精致、舒适的处所称“雅座”,宏大的气度称“雅量”,文雅的聚会称“雅集”,高雅的胸怀称“雅怀”……等等。 “雅”字本身带有褒义,又适用于各种各样的场合,故在敬词、套语中往往可见其踪影,借以
潮汕话|潮汕方言“生枯柏历” 无中生有、挑起摩擦、事端的行为,潮语称为“生枯柏历”。 看似粗鄙,老土,实则很古且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先说“枯历”: 古代人始死,立木于庭中,上面横架一木如门,叫做“重”(在木主即神主牌未及雕制之前代以受祭的木)。横木下悬鬲(亦称“历”,类似砂锅的炊具),中盛粥,谓为死者神所凭依之物,葬后始改用木主。亦即是说,“柏历”是神主牌之前身。魏晋以后,又有所谓“凶门柏历”者,置于门外以作丧宅之标志,略似
潮汕工夫茶——派生的“潮汕俗语” 潮汕人好饮工夫茶,饮茶之风几乎贯穿潮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久而这一饮食习俗与潮汕民间口头文化有机结合,派生了与饮工夫茶有关的民间俗语。 潮人好客,又尚谦让。每有客人登门造访,必会煮茶相待,极尽礼数。虽然如此,主人还是要谦让一番,自谓招待不周。每于此时,客人定会婉言道谢,说出“茶薄人情厚”一语,这既劝慰主人,又喻友谊长存。 旧时人们泡工夫茶都用冲罐,年长月久冲罐里面就会附着一层茶
上砂饼干 上砂饼干外形似不规则形状的小馒头,吃起来清甜可口、风味独特 “上砂饼干”是揭西县上砂镇出产的特色风味小吃,以面粉、麦芽和白砂糖为主要原料,外形似不规则形状的小馒头,样子朴实无华,吃起来却清甜可口、风味独特,且价格便宜、经济实惠,深受当地及周边老百姓欢迎。 据了解,“上砂饼干”主要以个体的形式生产经营,目前在上砂制作“上砂饼干”的商户共有3家。至于上砂饼干始于何时,目前无法考证。据60多岁的庄师
潮州登塘果条卷 潮州人爱吃粿类,粿条卷就是其中之一,粿条卷,顾名思义就是把粿条卷起来吃,当然中间要包上形形色色美味可口的馅。潮州登塘的粿条卷,馅料充足,将竹笋、白萝卜、芋粒、香菇丝、猪肉碎等爆炒,调上调味料,根据个人口味将这些准备好的馅料杂烩混合,然后用薄如蝉翼的乳白色粿条皮卷成一卷卷,最后在香喷喷的粿条卷上面淋上几勺芝麻油,撒上一勺葱猪朥,一盘秀色可餐的粿条卷便诞生了。 登塘粿条卷源于潮州市潮安县登
潮汕小吃|汕头特色小吃糯米猪肠 糯米猪肠肠头第二段35厘米长约400克(不破、不裂),糯米300克,水发莲子150克,湿冬菇125克,中虾米100克,半肥瘦猪肉200克,味精5克,精盐5克,白酒10克,香菜25克,潮州甜酱2碟,水草2条。糯米先洗后浸,猪肉切小块用碗盛起,加入白酒、白盐、味精,腌过候用。冬菇切小块。猪肠洗干净,用水草先绑好一头,然后入料,把糯米(带少量水分)、猪肉、冬菇、虾米、莲子酿入猪肠,其长度约为猪肠的70%
潮汕小吃|汕头特色小吃鲎粿(hòu guǒ) 鲎粿(hòu guǒ),是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棉城、海门特有的传统小食。鲎粿原先是用鲎肉做馅料的一种粿,食用时将鲎蜾用油加热,让鲎肉馅露出,然后再滴几点虾露鱼露,吃口鲜美,风味独特,极具潮阳乡土味。随着时间的发展,现在汕头的人们已经不用鲎肉,而是用花蟹小虾蚶小蛏子等近海软体动物替代制成鲎粿,风味依旧不逊鲎肉,海鲜味独特。基本介绍潮阳何时开始有鲎粿,未有查考,据现今八、九十岁的老人说,幼年时就有鲎粿了
潮汕小吃|潮州春饼 潮州春饼,又名潮州春卷,是广东潮州特色美味的小吃。潮州春饼呈长方形,金黄美观,皮薄似一层酥沙,外酥里嫩,味浓香郁,为人称道。潮州春饼内陷主要是青韭、香芹等新鲜时令菜,再佐以肉丝、香菇碎、肉碎、豆腐丝等合炒成盘,也可酌量加香菇、肉类等原料,因人而异,随意搭配。其特点是皮酥脆,馅咸香,一口咬下去,只觉口齿留香,食欲大增。
潮汕小吃 | 潮汕猪脚圈真的有猪脚吗? 潮汕小吃千千万,却对“猪脚”情有独钟。有这样的一种潮汕小吃,没有“猪脚”且胜于猪脚,一口下去让无数潮汕人回到童年,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外乡人味蕾。独具潮汕小吃魅力的“猪脚圈”为何如此出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它的独到之处。潮汕“猪脚圈”是一种油炸小吃,因外形酷似猪脚而被命名为“猪脚圈”。这是一种老少皆宜的潮汕小吃,家喻户晓,几乎所有的潮汕人有品尝过它。外地人想要找到这种小吃还真不是一件“容易事”,摊主大
潮州金山 金山又称金城山,位于城区北部、面临韩江,海拔60米,因形似覆釜而得名。金山曾为唐宋时郡、州、署所在地。 摩崖石刻是金山胜迹之一,现存石刻30处,或纪游、或纪事、或写景、或赋诗,以南麓偏西山坡石壁宋代书法名家米无章所书“第一山”,令人叹为观止。山上还较完整地保存有明初的古城墙。 金山摩石刻于一九八四年文物普查时仅存三十题,虽然如此,但其内容之丰富,历史价值之高仍不可低估。这些石刻中有宋代大书法家
揭西植丰园 植丰园,由林子丰创建于1920年的园林式别墅,位于揭西县金和镇金新行政村的新园村寨后,为英国建筑设计师设计,既具西洋古典皇宫形制的风格又夹带中国传统民居格调,由围墙、门楼、主座、附座、后房、花园、喷水池和碉楼等部分组成。园名取林子丰及夫人陈植亭之名合而为“植丰园”。该园虽然经历近百年的风雨沧桑,仍完好地保留着原有风貌。2009年8月,该园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被省人民政府
潮安青龙潭 青龙潭位于广东省潮安县归湖镇白藤坑村凤溪下游凤南白藤坑段。潭水如镜,清净无染,清碧甘甜,蜿蜒若龙,岸边岩石奇布,大小冰臼云集,深浅不一,形态各异,清流潺潺从臼中流过。 青龙潭下游溪面宽阔,碧波荡漾,青山倒映,蓝天铺垫,游鸭戏水,飞禽添趣。竹筏从若水亭畔、听流阁前绕滩顺流而下。途中峰回路转,山路弯弯,山中岩石峻秀,林阴蔽日。游客可上岸游山、听泉、拉纤,体味旧时纤夫之艰辛与情趣。
潮州人的年夜饭:年三十下午祭祖,是潮州人过年习俗之一 年三十下午祭祖,是潮州人过年习俗之一,而祭祖的菜肴中,卤水鹅可谓重中之重。要知道,卤味本身就是潮汕人的拿手好戏,过年也一定不能免。他们一般选用的是品种优良的狮子鹅,羽毛灰褐色或银灰色,腹部羽毛白色。头大而眼小,头部顶端和两侧具有较大黑肉瘤,鹅的肉瘤可随年龄而增大,形似狮头,故称狮头鹅。一般的成年公鹅都有10-12公斤,分量十足。 过去,潮州人会在自家做这道菜把光鹅开腹取出内脏,洗净晾干
潮汕习俗:农历六月廿六“土地爷生” 福德老爷,流行于南北各地。由古代社神发展而来。又叫伯公、大伯公、福德正神、土地公公、土地伯公、福德公、土地公,地主爷,土地爷、福德、土公、土地、土伯、土正、社神、社公、社官等,琉球称为土帝君。福德正神,或称土地公,土地公是管理土地之神。汉族民间以其造福乡里,德泽万民,所以尊称为「福德正神」。潮汕地区的人们都称之为福德老爷,“伯公”,或“老伯公”,其庙叫福德庙。 农历六月二十六日,是土地
潮汕民俗文化|揭阳春节习俗 揭阳得名于古五岭之一的揭阳岭,见诸史载已有二千二百余年。她置戍守区于秦,建立县于汉(公元前111年),开了粤东建制的先河,是潮汕历史文化发祥地,素称“海滨邹鲁”。古揭阳从置县开始,通过辖区归属,官民迁徙等渠道,中原汉文化由北向南,经沿海、陆路传入,因此中原文化形成深厚积淀,并与当地土著文化结合,诞生了既有中原文化特点,又有地方特色的揭阳文化。揭阳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是广东沿海开放区的主要埠点侨乡,
潮汕民俗文化|潮州潮剧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于粤东、闽南、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潮剧传统剧目分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文明戏和新编历史剧两大类,有剧目两千多个。传统剧目在潮剧中占据重要地位,有《荔镜记》、《苏六娘》、《刘明珠》等精品剧目;传统折子戏《扫窗会》、《杨令婆辩十本》、《闹钗》汇聚了传统潮剧的精华,被誉为“百花
潮汕民俗文化|潮州麦秆剪贴画 潮州麦秆剪贴画工艺最初以编织物形式出现。乡村艺人用刚收割的麦秆,织成篮、笠、桌椅、轿子、扇子、骏马等小工艺品。后来逐步演化成麦秆剪贴画。潮州麦秆剪贴画的题材主要有人物、花卉、鸟兽、水族和山水。表现形式有本色和套色两种。本色是指麦秆本身的金黄色、棕赤色,通过剪刻,贴在深色衬纸或薄板、绸缎上。套色则是将麦秆染上各种颜色,裁剪后粘贴于薄板上,从而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麦秆剪贴画有潮州刺绣的纤细,有中国画的
潮汕民俗|潮州端午习俗 潮州端午习俗 端午节也称端阳节,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究其端午由来,一方面,俗称农历五月别称为午;另一方面,每个月都有三个五,即初五、十五、廿五,而初五是第一个五,是五月开端的五;又因为五与午谐音,故称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潮州端午习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潮州人在端午节这一天有许多风俗活动,如早上取“龙须水”、插艾枝于门、上山采青、食粽球、赛龙舟活动
非遗民俗越古今——漫步揭阳古城之民俗篇 非遗民俗越古今——漫步揭阳古城之民俗篇 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揭阳古城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民俗,比如青狮舞、“行彩桥”、赏“翁仔灯”、揭阳城隍庙会巡游等,这些流传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活动,其中不乏被列为国家级、省级、市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切,都是潮汕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文化表达,我们在欣赏或是参与到这些民俗中时,也可以窥见旧时古城人们生产生活的原始状态。 今年受疫情影响,春节的
潮汕文化——潮汕民俗|汕头市潮阳区七月初七日,阿婆生 农历七月初七日,民间俗称为“七巧节”、“牛郎织女相会日”,有许多的习俗活动。但是,在我们潮汕,却不大理会这些,只称此日为“阿婆生(生日)”,沿袭至今,并相继祭拜。,阿婆,何许人也?相传乃古时的一位村妇,因其爱惜四邻婴幼,并乐为各家看管小孩,且在哺儿育女和调教孩子方面也有一套好功夫,深受大家的爱戴,美名渐渐远扬。当时朝廷皇宫中有一皇子,因病日夜啼哭吵闹不停,进食甚少,小生命危在旦夕。众大臣及御医们都
潮汕文化——潮汕民俗|汕头澄海永新县的鳌鱼舞 澄海永新县的鳌鱼舞澄海的游神赛会从大年初一起进行的,一支由400余人组成的大型鳌鱼舞队活跃在澄海各地,所到之处人山人海。组织舞队的澄海永新村更有决心将表演带到周围各个兄弟村,连演30场。在澄海永新村,鳌鱼舞这种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已经沉寂了14年,可今年却“复活”了,且规模空前。是什么给“老”民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呢?鳌鱼舞沉寂14年昨日上午,记者在澄海莲上镇永新村看见,一支大约由400余
潮汕文化——潮汕习俗|汕头捕鱼习俗 渔民以捕鱼为生,解放前生产工具十分落后,渔船全是木帆船,既没有通讯设备,又没有天气预报,风云变幻莫测,死生只在瞬息之间,因此留下一套独特的生产习俗。每年正月初五过后,渔船要出海捕鱼时,必须到海滩拜海神,以祈出入平安,渔产丰收。建造新船,必先择日看时,然后在船坞安上龙骨(即渔船的中心骨架),并用妇女戴头的银制高鬃,插上金花红绫,放在龙骨处,名谓“压槽母”,候墨绳打毕,才将其收回家,意谓可获头棕(高产
潮汕民俗——肚兜 【导读】肚兜又称“抹胸”,潮汕人叫“肚腰”,盖围于“肚”而系于“腰”之故。潮汕地区的肚兜呈略扁的八角状或者椭圆状,利用边角料拼缝而成,左右对称的二三层以上厚布料,表面用几十块三角形小布片拼接而成,其上边角部缝有长布带子以供吊挂于脖子上,两侧边角也有带子供围到腰背扣绑。潮汕地区的很多小孩子常年都是带着肚兜,为的是避免大人没有及时给孩子添衣保暖而生病。潮汕人认为,肚子(俗称“软肚”)是身上比较柔弱的部
潮汕文化——潮汕习俗之潮汕成人礼:七月初七出花园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这一天,潮汕大地很多人家的父母,都要为自己的儿女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出花园”仪式,祝贺他们长大成人。出花园和古代的加冠、及笄一样,都是为祝福子女长成而举行的仪式。不过,有别于加冠、及笄,出花园的仪式饱含哲理,耐人寻味。其寓意是:各位儿女,你们的孩童年代,在父母的呵护下,好像生活在一个草木芳菲、蝶舞蜂喧、花香鸟语的花园中,无忧无虑。如今你们已经年满15岁,长大成人了,不能永远生
潮汕文化——潮汕习俗之潮汕出花园 【导读】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民风民俗不同,涌现了丰富多彩的风俗,它们如涓涓之流汇成了中华文化的泱泱大海。潮汕因历史和地理原因,有自己独特而鲜明的文化风俗。而“出花园”的习俗,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习俗。这种习俗随着潮人的走向世界而向外传播,在东南亚各国华人中被传承着,其仪式更传统,更繁琐。这其实是一种对家园的思念,通过对中华文化执着的守护,表达对故园的眷恋。【大潮社】古代男子15岁而束发,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