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神共乐与神遂人愿 ——澄海盐灶拖神习俗的文化解读-潮汕历史文化;
▼
人神共乐与神遂人愿 ——澄海盐灶拖神习俗的文化解读
老爷是潮汕人对神的别称。“营老爷”是潮汕地区一种非常流行而极其隆重的民间游神习俗活动。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前后。在潮汕,几乎每个乡村都有“营老爷”习俗。在众多的“营老爷”习俗中,最负盛名、最具野性、最为狂欢的,当是澄海盐灶的拖神习俗。
盐灶是澄海盐鸿镇一个大村落,包括上社等自然村,位于澄海东北部,地处潮(安)、澄(海)、饶(平)三县(区)交界地带。盐灶拖神习俗是怎样形成的?为何充满暴力野性?有何文化功能?有何文化意义?本文试以文化的角度,对盐灶拖神习俗作粗浅的解读,以期对这一独特习俗有较深入而科学的认识。
其一,相传清乾隆年间,盐灶有一渔民在浅海上“挨缉”,捞得一尊神像,形象十分森严威武,心里骇怕,随手拖去甩掉。后来神像又被捞上来,他又拖去甩掉……如此反复几次。这位渔民感到十分无奈,只得对着神像祷告:“若能帮我捞得满满一篓鱼虾,就带你回去。”当天他果然缉获甚丰,便把它安置在村中神庙供人朝拜,香火甚盛。
其二,盐灶有旧习俗,每年游神抬扛神像要拈阄,中阄的要安排筵席宴请乡人,穷人家甚为所苦。那年,有一位穷得揭不开锅的渔民恰好中阄。游神日子将到,这位渔民寻思无计,心如火燎,就埋怨起这尊神,越想越气,一天夜里,偷愉地带绳子跑进神庙,把神像捆缚拖至海滩把它踩在泥沙里,夤夜拾行装,过洋避难去。
事也凑巧,这一年盐灶五谷丰登,渔汛大旺,那渔民也在南洋发财。翌年将临游神日子,匆忙回家,向乡亲道明真相,便把神像挖捞上来,粉饰金身,供上神殿。大家都认为:“老爷公一定喜欢拖,越拖越兴旺。”从此约定成俗,流传至今。
盐灶拖神习俗由来的两个民间传说,尽管情况有所差异,但有一点基本相同的,那就是神明保佑村民发财,这反映村民对发财兴旺的期盼,对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追求。编造两个传说,巧妙解释拖神习俗的由来,使得拖神习俗更具文化魅力,是盐灶人民丰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体现,这完全符合民间文化的一般规律。
盐灶拖神习俗由来的真实情况是:盐灶靠山近海,村民有种田务农的,也有讨海捕鱼的。每年游神时,种田的要把老爷拖上轿,拉上山,而讨海的则要将老爷拖下海,这样拖来拉去,争夺不休,久而久之,遂形成拖神习俗。虽然如此,但是老百姓还是喜欢用充满传奇色彩的传说来解释拖神习俗的由来,因为这样就更有神秘感,更有吸引力。
解读二:拖神的实质是对神明的征服,使神遂人愿
盐灶拖神活动固定于每年农历正月廿一、廿二两日,主要上社村。所营有五大“老爷”,即“大老爷”、“二老爷”、“三老爷”、“圣老爷”以及妈祖。
盐灶拖神活动有文营与武营两大营法。文营就是每年农历正月廿一午后至傍晚,由壮丁将神像逐一从庙里请出,按指定路线绕村游走一周,接受村民朝拜。这与潮汕其他地方“营老爷”大同小异。武营,就是名副其实的拖神。分两段进行。第一段是在廿一日。大约晚上十点开始,外地人一般不参加,以本村人为主。场面不太激烈,类似热身赛。
拖神过后,再择个吉日把神偶捞起,重塑金身,送回神庙,供人朝拜,享受香火。年年如是,这一民俗沿袭至今。潮汕民间由此形成一句俗语:“盐灶神——欠拖。”
其一,盐鸿靠海,居民多从事“讨海”,渔业生产风险性大。旧时科学技术较为落后,人们一方面敬畏大自然,敬畏海洋,敬畏神明;另一方面又要征服大自然,征服海洋,征服神明。盐灶人既敬神又娱神,既畏神又拖神,正是这一心理之驱使。这与岭南人对动物两种崇敬方式——“一则因为崇敬,故不食其肉,一则因为崇敬,才食其肉”有相似之处。
其二,盐灶与其他村落一样,以姓氏为纽带,聚族而居。林、陈、李是上社村三大姓,人口近9000。各村落为以抵御外乡的欺负,需要通过一些活动,加强团结,增强凝聚;也需要通过某些方式来显示他们乡的精诚团结与强大力量。“仪式行为年复一年的在村落里出现,似乎是一次次地在提醒着村民们:他们是生死与共的,他们不仅同属一个村落组织的领导,同时还同属一个保护神庇护和监管。”一年一度的拖神活动,有效地实现这种目的——既培育、锤炼盐灶人的强悍刚毅气质,培养村民的团队精神,也充分展示他们村的强势。
其三,盐灶曾经是一个古港,明清时期经常受海盗倭寇的侵扰。为了自我保护,抗击凶残的海盗倭寇,需要团结,更需要强大的抗击力。在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文化知识相对落后的传统社会,拖神活动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其四,与潮汕其他地方的民间信仰一样,盐灶人对神的信仰更多的是功利,不是迷信。中国不是宗教国家,民间信仰更大的是功利。潮汕人是一个敬重神明的族群,敬神乐生的生命意识十分强烈。全国祭祀神祗260多种,潮汕有200余种。故而潮汕有俗语称:“姿娘三件好,舂粿、拜神、哭。”外地人无不讥笑潮汕姿娘,“除了会拜神,不会别的”。潮汕人的泛神崇拜,实际上是功利。盐灶是潮汕的盐灶,盐灶人拖神也是出于功利——你保佑我,我祭拜你;我祭拜你,是期望你保佑我。正是因为盐灶人的神明崇拜主要是功利,所以他们既敬畏神明,又蔑视神明,而且要征服神明,使神遂人愿,故而敢对神明如此无礼,这样粗暴。这是盐灶人比其他地方的潮汕人有所超越之处。
其五,具有民间神明向基督教上帝暗中挑战、较量、叫板的倾向。在潮汕,基督教最早登陆的地方就是盐灶。可以说,盐灶是西方文化与潮汕传统农业文化的交汇之处,中西文化在这里冲突,在此地融和。任何宗教都具有排他性。虽然基督教与民间神明信仰并未发生过大的矛盾冲突,但是,彼此之间的排斥是时时刻刻存在的。这种互相排斥往往更多地在暗中进行。盐灶拖神活动,实际上就是民间信仰与基督教信仰在暗中挑战、较量、叫板。
娱乐是人们在紧张劳动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调适。生活不可能没有快乐,人们需要娱乐。潮汕人是一个“把一切变成庆祝的族群”。辛辛苦苦一年的盐灶人,总是希望通过一定的渠道,选择有效的方式,使自己在一定的时间放下手中的劳活,放松一下,宣泄一下,甚至放纵一下,而一年之初就是最好的时机,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则是最佳的方式。正月年头,人们要庆祝过去一年的丰收,更要感谢神明的保佑,请神与人同乐,同时创设新气象,使新年行新运,祈求神明保佑新的一年身体健康,出入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拖神活动中,村里要演戏酬神,还要组成包括标旗、彩景、碰狮、歌舞、大锣鼓、潮乐等在内的庞大的出巡仪仗队伍。在游神过程中,痛痛快快地把神明耍一通,人要乐,也恭请神明与老百姓同乐。全村老少出动,家家参与,欢欢喜喜,热热闹闹,沉醉在欢乐气氛中。
解读四:拖神习俗是俗信而非迷信
长期以来,盐灶拖神活动被当做封建迷信,受到政府的打压,特别是在“文革”时期。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拖神活动才较为真正地举办,特别是近10年来,国家重视文化建设,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拖神活动方兴未艾,并被搬上汕头电视台《潮汕风》节目。
事实上,拖神习俗并非迷信,而是俗信。真正意义上的迷信是以落后、愚昧无知为前提的,是非理性、反科学,对社会和他人存在直接危害的极端信仰。特别是宗教领域里的迷信,往往具有严重的排他性,即相信他们信仰的神是唯一的神,其他都不是神。他们不仅从心灵深处信仰,而且整个生命都属于神而不属于自己的;更为严重的是,人们必须服从神的召唤,时刻准备为神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样的迷信才是彻头彻尾的迷信,从头迷到脚的迷信。
俗信是一种正常的或良性的民间信仰,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传统理念,没有人为的、欺骗的性质,“相反因其特殊的文化功用而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剂和补充。”④当中也具有一定的落后愚昧成分,但与真正意义上的迷信还有很大差别。俗信既有对神明的信仰,也有对非神明的信仰。即使是对神明的信仰,也大多是信而不迷,也就是人民喜欢的说的那句口头禅——“心诚则灵”。盐灶拖神、揪神后,一些人受伤,他们认为无关系,过一阵子就好起来,因为有神明的保佑。如果是真正的迷信,岂止如此简单置之?而老百姓敢将神明来作弄,进行拖、揪,这谈得上迷信吗?将俗信当做迷信,这不仅是一种误解,而且往往会导致以错误的行为对待,特别是伤了老百姓的心,损了老百姓的情。
任何文化都有两重性,即正面与负面、积极与消极、进步与落后。民俗文化的两重性更加明显。盐灶拖神活动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民间节俗活动,必定是良莠并存,金沙相尘,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有进步的一面,也有落后一面。
就盐灶拖神习俗的消极、落后,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往往容易造成严重浪费与环境污染。特别是现在,有些人不惜一切,大使钱,讲排场,焚烧大量的纸钱香烛,几乎达到乌烟瘴气的地步;另一方面,由于众人认定“人多力量大”这个理,为了拖神活动声势更大,需要有更多青壮年男子,导致部分村民拼命生孩子,特别是生男孩子。这对该乡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无疑造成较大的困难。
盐灶拖神活动年复一年,经久不衰,不用谁来通知,无须那位领导命令,只要时间一到,村民十分自觉,非常热情,踊跃参与,这是他们过节的必定节目。这里面自当有其文化内涵,有其文化魅力。也就是说,拖神活动具有积极、进步的地方。
(一)具有一定的积极的社会文化功能
1.心理满足功能。拖神活动是这样的心理驱动——我们盐灶人需要神明保佑,为此除了摆上大量供品伺候神明外,还必须使神明高兴,让神与人共同欢乐。神明心情快乐了,就会保佑我们风调雨顺,出入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拖神活动寄托着盐灶人的美好愿望,很好地满足盐灶人祈求平安等的心理需求。
同时,拖神活动是一种带有竞争性的活动,村落中的各姓氏、各宗族往往借此机会,出多钱,出大力,出尽风头;那些土豪们、大款们、大官们也千方百计来炫耀自己的财富,展示其“豪佬”。拖神习俗满足宗族以及款爷们“自豪感”。
拖神活动还具有明显的开放性。活动的举行,总是吸引澄海以及潮汕其他乡里,甚至外地人前来参观;不仅是本乡人拖,外地人也可拖。来的客人越多,村民越体面,越满足。在盐灶人看来,在澄海甚至整个潮汕,“我们盐灶比其他地方更有气派,最热闹”。在上社人看来,在盐鸿甚至整个澄海,“我们上社村比其他村更有气派,最热闹”。拖神活动使村民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大大地增添村民的荣誉感与自豪感。
2.社会整合功能。一年一度的拖神活动,是盐灶各宗族姓氏之间的实力差距的充分显示。谁家的势力雄厚,那一家族阵容庞大,一目了然,强弱分明。于是,乡村事务的领导权、话语权等方面的获取,就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标准,利益格局也就可以界定。这一情况所产生的直接作用,就是村民不是用乡斗等恶劣的形式来解决宗族之间的纠纷。拖神活动很大程度上是实现宗族之间、房界之间相互理解和相互融合,保证有序竞争的最合理手段。同时,拖神活动是为了博得神明保佑全村平安发财,是全村人与神共同欢乐,因此,全村人无论是哪一姓氏,不论平时有何恩怨,为了拖神活动的正常开展,圆满完成,大家都必须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摒弃前嫌,共乐同狂。
3.文化传承功能。传承是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文化因传承而发展壮大。一年一度的拖神活动,本身就有效地将这一习俗传承下来,同时,在拖神活动中,潮州音乐、潮汕粿品、潮汕饼食等民间文化也得以有效地传承下来。
(二)具有积极的社会文化意义
1.拖神活动培育盐灶人的大无畏精神,锻造盐灶人敢做敢为,敢闯敢冒的血色本性。拖神活动所拖之神,“大老爷”是文天祥、“二老爷”是史可法、“三老爷”是雷万春;文天祥、史可法都是民间十分崇拜的民族英雄。盐灶人崇敬文天祥、史可法这些英雄神,崇拜的海上保护神妈祖,本意在于寻求力量和希望,以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拖神活动年复一年,代传一代,集腋成裘,潜移默化地培育盐灶人的大无畏精神,锻造盐灶人敢做敢为,敢闯敢冒的血色本性,也培育盐灶人的民族精神与爱国爱乡精神。
2.增强村民战胜困难的信心。参与拖神活动的村民,总会有一种良好的自我感觉,有一种自我安慰——神高兴了,快乐了,必定会听他们的话,知道我们的要求,从而不遗余力、毫无保留地保佑我们。由于有神的保护,村民就像买了保险,吃了定心丸,贴了护身符,在同大风大浪搏斗中,信心百倍,勇往直前;在与各种病魔的斗争中,顽强抗争,平安大吉;在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逢凶化吉,转危为安,甚至能起死回生。
3.敦睦乡情,增强乡谊,增添凝聚力。一年一度的拖神活动,是盐灶村民的大盛会,不仅全村的人要参加,外出工作的人要赶来参加,嫁出的女儿拖家带口回“外家”(即娘家)凑热闹,海外同胞、台湾同胞也不辞劳苦回乡参加。“我们都是盐灶人!”“我们盐灶拖神最豪佬!”乡情在活动中传递,乡谊在活动中加厚,乡力在活动中增强。
拖神活动大大促进、维系盐灶人的团结凝聚。团结就是力量。盐灶人以引以为豪的拖神活动为纽带,团结起来,战天斗地,奋勇拼搏,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据介绍,当年日本侵略者就为此而闻风丧胆,未敢踏入盐灶村一步。
4.活跃节日气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传统社会,盐灶人世世代代种田讨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劳动,为生计而忙碌,他们也需要精神食粮,拖神活动无疑成村民最主要、最喜欢的文化生活。每逢拖神活动,人山人海,热闹异常,有的还骑上墙头,登上屋顶,喝彩助威。拖神活动成为村民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村民总是由衷地感慨说:“这才是过节”,“这才是我们喜欢的节日”,尽情地分享节日的快乐。
5.为年轻人相亲觅友提供良机。每逢拖神活动,盐灶人家家参与,户户出动,也吸引其他乡里人前来看“老热”(即热闹)。那些身强力壮的“后生仔”,冒着受伤的危险,冲锋陷阵,抬神、揪神、格斗,张扬男子汉阳刚气质,期望博取姿娘仔的关注,赢得少女的爱慕;而那些情窦初开的少女们,打扮得花枝招展,尽展艳丽丰采,吸引帅哥们的眼球。拖神活动为年轻人提供相亲觅友的大好机会。
总之,盐灶拖神习俗是一种风情万种、特色鲜明、充满血性、文化含量高的地方传统习俗。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正确善待拖神习俗,做好拖神习俗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加强对拖神习俗的研究,积极有效地注入现代文化元素,丰富盐灶拖神习俗的文化内涵,推动拖神习俗的传统守成与现代变革。我们更是要从提高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水平的战略高度来看待盐灶拖神习俗,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来审视盐灶拖神习俗,充分发挥盐灶拖神习俗的文化功能,进一步丰富盐灶拖神习俗的文化意义,构建团结和谐盐灶,建设美丽幸福新盐灶。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