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潮汕人过番的无奈之举,却造就了后来这难以忘怀的美味…
▼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载:“糯米味甘,性温,食之有益气止泄,补中益气,主消渴,暖脾胃之效”,既是美食,又是药膳,难怪潮汕人爱吃。
澄海侨乡有句民谚:“无可奈何舂甜粿,甜粿的做法,甜粿图片,甜粿尼木,甜粿的做法视频”,意思是说:澄海人是无可奈何才飘洋过海到暹罗,舂甜粿是从前潮人迫于生计,离乡别井去过番,以备船上充饥之物。
相传以前潮汕地区人多地少,加上常年灾害频繁(旱涝、台风等)造成“丰年不足三月年”。所以很多潮汕人漂洋过海谋食,经过樟林港(今汕头港),樟林港有个船主叫蔡彦,有一次他来到船上清点客号的货物是否齐全,他的母亲也随他到船上看望。这时,蔡母看到这些过洋的人行李中都放着一大块一大块甜粿,感到十分诧异,因为在潮汕地区除了过年,平时是不会蒸甜粿的,因为当时比较贫困。于是蔡母就问:现在宽时闲月,怎么大家都有甜粿?大家给蔡母一问,不禁一阵苦笑。有一个船客应声回答:“老太,这是无奈何炊甜粿啊”!大家也随声附和。蔡母说:有甜粿吃还说无可奈何,这话怎么说?蔡彦这才说:每一次过洋如果是顺风顺水,行程一、二十日。如果碰上风浪,要一个多月的行程,若不带些干粮,如何挨过这些日子?而甜粿不易变质,所以准备些甜粿作为干粮。否则不测,岂不是活活饿死在海上。蔡母听后,方知其中的苦衷,不禁感慨万千,是啊,无可奈何炊甜粿啊!
然而,蒸甜粿这一事,在贫苦人眼里,认为是件难办的事,也是不得已的事,因为要蒸制一笼甜粿,至少需要10斤以上的糯米粉和数斤白糖,要用旺火蒸上10几个小时不等,这对于三餐难饱的穷人来说,是很难办到的。但为了出洋谋生需要,再穷也得将甜粿蒸制出来,所以才有“无可奈何蒸甜?”这一俗话的出处,它表达了那时穷人出洋谋生的悲苦心情,是旧社会劳动人民穷困生活的写照。现在潮汕城乡年终节首仍有蒸甜粿的习俗,但意义已经大不一样了。
民间流传有“甜粿好食糕难舂”的俗语。甜粿是以糯米为原料,将糯米洗净后用清水浸漂滤去水份阴干,然后放进石臼用人工舂成米粉(俗称糯米糕),舂米糕很费工夫,至少要过筛二三遍,粉末越微细越好。糯米糕过筛好后,按一定比例掺入白砂糖或红糖,并拌入水份搅拌均匀成为糯米浆糊,盛放入专用粿帕,放在粿箕上装入蒸笼,用炉火加热蒸熟,(农村一般按点燃一至二柱香时间,视粿浆厚度充分蒸熟而成)。冷却后用纱线牵拉切成一片一片,然后再放在平底铁锅(潮俗称为煎盘)上加热,用植物油煎至金黄色,香酥可口,风味独特,深受人们所喜爱。
来源:百度、腾讯视频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