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家喻户晓的百岁潮商见证中国一路成长,如今倾力归乡奉献!


潮汕地区,陈伟南先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见证中国百年巨变的陈伟南,前半生只身在港闯荡,后半生倾力归乡奉献,以“事业成功在于努力,人生价值在于奉献”为座右铭,为香港、家乡、祖国的进步与发展作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为了展示陈伟南先生的慈善人生,弘扬其爱国爱乡、造福桑梓、崇文重教、乐于奉献的精神,由香港大慈善家、香港潮属社团总会名誉会长谢贤团先生、黄书锐先生发起建立一个公益综合机构——陈伟南文化馆经过两年时间建设,陈伟南文化馆已建成并免费对开放。

 

陈伟南文化馆位于潮州市古城区义安路4号,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庭院名为南园,白墙灰瓦红木,风格质朴素雅,与潮州古城区建筑肌理、文化气息融为一体,是一座富含传统韵味的式潮派建筑。

 

陈伟南先生

文化馆以展示香港潮籍乡贤、爱国实业家陈伟南先生懿德景行为主题,同时也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公益慈善宣传、华侨华人研究、潮人文化研究、潮州非遗展示的综合性交流平台,积极弘扬潮人文化,传播社会正能量,以文化启迪未来。

 

 

 

文化馆一层设公共展厅与多功能报告厅;二层为常设展厅,除了以图文和多媒体交互技术配合展示陈伟南先生的奋斗历程与慈善事迹之外,还有陈伟南先生早年使用的旅行箱、文房四宝、账簿以及学籍证书等实物展示。

摄影丨陈利江

1
从潮州走向亚洲的“饲料大王”
1919年,陈伟南出生于广东潮安县沙溪乡一个农户家庭,1936年毕业于韩山师范专科学校。17岁的他,思来想去后决定踏上“港漂”之路,“乡下始终都是乡下,除了教书外就是耕田,到香港的眼界更开阔点”。父亲虽因家里人丁单薄不希望他走,却还是为他卖了一担谷,换来了5块大洋。
初到香港,萧条的经济让他初尝打拼艰辛。“那时找份工很不容易,连巴士售票员职位都很紧缺,要给钱才能找到一份工。”陈伟南如是说。通过投靠在港做生意的姐夫,陈伟南进入转口买卖藤条、燕窝等的香溪公司打工。在职期间,他每日勤勤恳恳,从未抱怨过微薄的薪水,只求积累经验。
时局瞬息万变。1941年,日本侵占香港,香溪公司被迫停业,新婚燕尔的陈伟南不得不把妻女送回家乡,自己独自留在香港。他靠着积攒下来的钱做起了小贩生意,每天挑着一担杂粮在街边摆卖。
回想起当年兵荒马乱、风吹日晒的苦日子,他说起来云淡风轻,“我并不觉得辛苦,我一个人生活没问题,每天晚上去看大戏也好舒服。”经过这个时期的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重要的就是勤力,苦中作乐未尝不是收获。
抗日战争结束后,陈伟南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1947年,新加坡一位客户有意与他姐夫合作橡胶贸易,可姐夫认定橡胶在香港难有销路,因此早早放弃了。惟陈伟南借机与合作伙伴创办星洲胶业公司,开始代理销售东南亚橡胶。初初上手,橡胶的销量便展现了强劲势头,只苦于资金不足。但是,陈伟南并没有盲目效仿“信用冒险家”,扩大进货量、以小博大。“我有3000元就只会做2000元的生意,不会做4000元的。每次一卖完货即刻把款项给老板,老板说我有诚信,给我的货也越来越多。”
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政局还未稳定,橡胶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军事品,在地是“紧俏货”。身为中国人的陈伟南有颗爱国心,决心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突破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经济封锁,于是设法从香港偷偷卖橡胶给船家,然后运到内地。
1960年,香港掀起了工业化浪潮,此时的陈伟南已在商海沉浮二十余年,他敏锐地看到一个新产业的曙光。港英政府鼓励扶持发展本地养殖业。1964年,他创建了屏山企业公司,在新界元朗手把手建起了屏山饲料厂。凭借稳健的经商理念和诚信这一金字招牌,他的生意依旧顺风顺水,成功获得“饲料大王”的名号。
 
事实证明,他对未来趋势的判断是正确的,随着香港饲养业的兴旺繁盛,越来越多人知道了陈伟南这个名字。1970年,香港粟米饲料进口商会成立,50多家会员单位一致推举陈伟南担任主席。
然而到了1980年代,香港饲料业盛极而衰,养殖业持续低迷,此时的陈伟南审时度势,把目光投向了内地,长期关心祖国发展的他发现内地有十分明显的成本优势却缺乏生产技术。1984年,屏山企业拓展内地业务,在广州开始兴办饲料厂,10年后又投资建立肉用种鸡场,实现饲料业与饲养业配套一条龙。
2
见证家乡凋零 开始反哺家乡

1984年,陈伟南先生踏上阔别38年的潮汕平原,在一次出席文艺晚会过程中他听到别人对评价家乡潮安沙溪“很穷”,在亲眼见证家乡的凋零后,他坚定了要为家乡做实事的决心。

 

治贫先治愚,陈伟南在家乡捐助的重点便是改善家乡教育环境,“村里的孩子读完高中,出来打工年龄太小,不出来打工又没钱读书,如果我不去帮他们,可能他们一辈子都要做苦力。”在家乡沙溪,陈伟南先后捐建沙二小学、沙二幼儿院、华侨医院、水厂、公共卫生设施、村道、初级中学、宝山中学、韩师多项建筑等。

1984年10月,陈伟南先生应邀返回母校韩山师范学院,产生了为母校添砖加瓦的念头。当天就捐款2万元给学校购买图书。这是他向母校捐出的第一笔资金,也开始了他长达30多年的无私襄助之路。

1992年陈伟南在家乡沙溪镇独资捐建了一所完全中学——宝山中学。陈伟南先生经常在多个场合,都说他有两个个儿子,大儿子是指他那个会赚钱的儿子,另一个“儿子”,就是他捐建的宝山中学。儿子花父亲的钱,天经地义,父亲为儿子操心,当然也是合情合理。宝山中学创办于1993年,至今已投入6000多万元。

陈伟南先生与宝山中学学生合影

数十年来,陈伟南先生忠实地践行自己的人生追求,他爱得博大,他爱国家、爱人民、爱家乡,他也爱得细腻,就连家乡某一个穷孩子上学学费够了吗,成绩有进步了吗也牵挂在心。

如今,年事已高的陈伟南仍坚持每年回家乡五六次,年年坚持为家乡建设捐资。“我陈伟南在潮州一带个个都识我,许多人都愿意来找我帮忙,我每次都拿出真心待他们。”凭借着一份真挚的反哺之情,陈伟南至今已为家乡捐资1.5亿元人民币。令他高兴的是,家乡人民的生活正不断改善。他解释道:“国家开始了资金扶持,大力支援偏远地区的教育、医疗、公共事业,有了国家的关心,我也就少些担心。”
亲眼见证中国一路成长的陈伟南,对中国前进的艰辛历程既欣慰又感慨:“当时我们生活是很惨的,身上穿的都是破衣烂衫,一件衣服要传给兄弟姐妹都穿一遍。几十年过去,现在大家的生活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证明国家真的强盛了。”
3
做海外潮人的扛旗者
推动潮汕一体化发展

20世纪初陈伟南先生创办香港潮属社团总会,汇聚起香港100多个潮属社团、100多万潮籍人士的力量,为建设繁荣香港、促进香港和内地合作交流作出贡献。团结力量大,不管是做公益还是推动潮人事业的发展,陈伟南先生一直秉持着这个观念。

2000年陈伟南先生担任香港潮州商会第四十二届会长。彼时的香港,虽然香港潮人社团众多,却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合力。

陈伟南先生通过一个又一个的聚会加深各个兄弟商会的联系,终于在2001年时机成熟时创办了香港潮属社团总会,陈伟南先生也被推举为香港潮属社团总会主席。

进入新世纪后,陈伟南先生提出了粤东四市经济社会协作构想。在2007年,他的呼吁终于开花结果,粤东四市联合签署了《粤东四市经济社会协作框架协议》。

如今,陈伟南虽卸去不少重担,但却没有像其他老人一样颐养天年,而是每日坚持上班。与人交谈时也中气十足,头脑清晰,好似70多岁。
据他公司同事分享,陈伟南上班时间甚至早过其他年轻同事。对此,陈伟南大谈养生之道:“我从不发脾气,遇事心平气和。此外,我30岁之后就戒酒戒麻将,如今每天5点半起床,固定运动几小时,晚上9点睡觉。饮食上,我忌太咸、太甜、太肥的食物,多吃鱼、蔬菜、水果等,所以一直都没什么病痛!”

仁翁善长的陈伟南先生已是期颐老人,但他却耳聪目明,身体硬朗,思维清晰。百岁高龄仍往返于潮汕和香港之间,致力于促进两地的交流与合作。

 

资料来源:启慧文化潮人文化馆潮州电视台、香港商报潮汕新区潮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