蔗糖成就“马来一代糖王”-潮汕历史文化;

蔗糖成就“马来一代糖王”


-潮汕历史文化;

▲许武安

-潮汕历史文化;

马来西亚槟城旧时街景

马来西亚槟城威省的巴都卡湾,当年这个潮汕人漂洋过海最先在马来立足的地方,当时潮汕平原的先民将中国先进的种植蔗糖和制糖的技术引入马来西亚,并结合世界蔗糖需求旺盛的形势,发展壮大“胶己人”的力量,历史上也就有了晋商的票、徽商的盐、潮商的糖之说。称为“马来一代糖王”的许武安及其父亲许栳合就是从这里开始,用蔗糖铺就一段成功之路,在潮商史上抹下浓浓一笔。

槟榔屿自从1786年开埠之后,英国人就希望将那里发展成为驻点基地。为了维持日常的行政开支,殖民地政府最先试图引进种植经济作物。由于威省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种甘蔗,到了1840年,甘蔗产业在威省发展迅猛。早于英国殖民者到来的潮汕移民,凭借在潮汕地区种甘蔗的经验,靠着蔗糖的制造技术为华人最初在海劈出一条生存之路。来自潮安彩塘镇宏安乡的许栳合是最早在那里种甘蔗的华人之一。

最初,许栳合在威省的巴都卡湾地区做劳工,用了超过20年时间才在种植业中积累了足够的资金,跨入创业的门槛,用于购买种植甘蔗的土地。自从买下峇都交湾岛的首片土地开始,到了19世纪40年代,他已经拥有了一千亩的土地。种植甘蔗和烟草获得成功,让他从一个小型的种植商人转向大型的种植商人,也为其子许武安发扬家族事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种植业的成长,劳力需求大,更多的潮汕人被吸引到威省从事甘蔗种植。就这样,潮汕人很快发展成为威省华人中人数最多的方言群体,占华人总人口60%以上。

1866年,许栳合决定退休,把事业全权移交给儿子许武安管理,自己则与二儿子许武科回乡安享晚年。据许家后人许武科曾孙许若家回忆,因父在乡,在马来打拼的许武安经常坐船回来,虽然每次耗时很久,但仍经常回来探亲。

许武安接手初期采取守业的态度,直到19世纪70年代,他才在特郎吉辇租下两千亩的土地种植甘蔗和烟草。而后,他又在高渊和牛拉分别设立高兴糖厂和高发糖厂,生产砂糖,这是在继承父亲的事业以后,最为积极的一次投资。投资糖厂,也是为他的甘蔗原料产品寻找的通路。从蔗糖业的上游种植园延伸到蔗糖业的下游,许武安的事业版图日益扩大。当时华人的炼糖技术明显落后于西方人,为了改进管理效率和炼糖技术,他直接聘请西方人管理,引进西方的技术以提高产量。到了19世纪80年代,他又在吉辇购置二千八百亩土地种植甘蔗,成为该地区拥有最大面积甘蔗园区的华人。许武安一步一步在父亲的事业基础上,扩展了甘蔗的种植面积。如果依照上述五份土地的面积计算,他所拥有的种植面积近五千亩,已是华人中数一数二的园主了。难怪当地有民谚说,“势力大大不过武安爷,鸟飞飞不过午安园”,可见其影响力之大。这也显示了当时潮汕平原的先民将中国先进的种植蔗糖和制糖的技术引入马来西亚,并结合世界蔗糖需求旺盛的形势,发展壮大“胶己人”的力量,推动了整个移民潮的背景。除了种植业,他尚有其它重要的财产来源,就是承包北霹雳饷码。

自小被父亲送去接受中英文教育的许武安,精通中文与英语,这使他不仅能在华人社会中建立他的地位,也方便直接和西方人沟通,建立和西方人的关系,对他发展个人事业甚有助益。为了与受英文教育的海峡华人维持联系,他在高渊创立丰和侨生俱乐部,连续多年都是该俱乐部的主要人物,并常在该俱乐部宴客,招待来访的西方人。他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聘用西方人管理种植园及糖厂,引进新技术,显示出他开明及能够接受西方人作法的态度,这也是他自小接受英文教育的成果之一。许武安的另一个重要资源就是加入了其父许栳合在19世纪40年代开拓他的第一种植园时参与创立的义兴会,从而在华人社会中建立起他个人的势力。因其影响力,20世纪初年,他受封为英国的“太平绅士”。

许武安虽身在外,心仍系乡里。在他的父亲栳合在老家养病期间,与其弟合力耗时四年建起了坐落在奉安新乡的德枢公祠。乡里人说,当时的许武安财力雄厚,在奉安新乡开设私塾,乐善好施。

现今,支持马来西亚潮汕人生存和发展早已不再是蔗糖业,巴都卡湾也不再是马来西亚潮汕人从事经济活动的中心,许栳合和许武安父子去世后均按照其遗愿被隆重葬于家乡的桑浦山顶,一代糖王的传奇故事就这样留在了马来西亚槟城。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