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潮汕经典文化渗透语文教育-潮汕历史文化;
▼
让潮汕经典文化渗透语文教育
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积淀下来的潮汕文化,传承久远、内涵丰富,在自然环境、文物古迹、人文历史等方面无不彰显着多姿多彩的文化底韵。它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语文技能。根据国学泰斗、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饶宗颐先生分析:潮汕文化不仅具有一般中国地域文化之底蕴,而且自具特色。教师应该利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渗透教学,让潮汕经典文化扎根孩子心灵,润泽语文教育,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1、精选潮汕英模人物、典型民贤进行榜样教育。
潮汕人勇于拼搏,精明能干,团结务实,宗族观强。自古至今涌现了无数英雄人物和各类精英人物典型。教师对名人的事迹进行讲述,如在战争年代,把三个儿女送上抗战最前线革命母亲李梨英;头部中弹负伤,脑浆溢出仍坚持奋战的“钢铁战士”麦贤得;热心公益,创办教育,为家乡经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李嘉诚、陈伟南;文通六国,学富五车,堪为一代鸿儒国学大师饶宗颐。一个个潮汕名人向学生走来,宛在目前;引导学生阅读、品味这些人物故事,让学生接受了榜样人物的熏陶,对身为潮汕人感到自豪,乡情在心里随之得到深化。
例如,教师在向学生介绍的作家季羡林时,联系“南饶北季”,自然要讲起国学大师饶宗颐治学之广泛。郑炜明先生将饶氏学问分为儒学、道学、佛学,诗、词、文、史等十五个门类,饶宗颐是如何做到的?他的回答是:得益于从小文化空气的“熏蒸”。通过这样的接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领略家乡名人的道德精神。既有助于充实其语文素养,对于学生人格的健全优秀心理素质的培养,精神的感染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利用潮汕谚语、 俗语、歇后语,来丰富语文教学。
对学生进行潮汕经典文化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语言实际能力的运用。
潮汕民间的俗语是潮汕人民在千百年的劳动生活中,创造流传出来的。其内涵丰富,用词精炼,讲究音韵美,形象性和趣味性尤为突出。如:“茶薄人情厚。”意思是说茶虽然淡薄,情谊却很深。这句话既体现了潮汕人的热情好客,也反映了潮汕人喝功夫茶的风俗。像这样的经典俗谚可以作为语文课程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积极有效地渗透充实,如教学气象谚语“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时结合潮汕的“早田如绣花,晚田如放飞。”(早稻秧苗要慢慢插,因为天冷,早田难回春;晚稻可以插快些,因为天气暖和,秧田容易成活。)来充实。学生两相对照,更好理解了农谚对于农事耕作的指导意义。引领学生反复朗读经典俗谚,熟读成诵,在读中领悟经典语言的内涵,在读的同时不知不觉的接受思想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品质。还要倡导学生加以积累,在积累中恰当运用中,更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
3、听民间传说,了解民族道德信仰,传承潮汕文化。
潮汕人喜欢三五人聚在一起喝功夫茶,讲古。我们也可以把“古”搬到讲台上来。“仙佛造桥”、“韩愈祭鳄鱼”、“鬼挑西瓜”一一开讲。民间传说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信仰道德等方面的反映,他引导着一代代的潮汕人不断巩固和丰富家乡优秀传统。这是学生了解族群的珍贵资料,是值得重视的传统文化瑰宝,对它进行学习传承,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4、通过课文架设桥梁,传承潮汕经典文化。
人教版“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中选编教材都具浓厚的民族文化和艺术价值,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横向整合后,可把目标迁移到学生对家乡文化的探究上来,我们可以借助课文激发学习兴趣,及时指导学生拓展学习家乡文化的空间。如执教《各具特色的民居》时,透过客家围楼的地位和结构,让学生探访陈慈黉四马拖车式的潮汕民居,并让根据访问到的和观察,拍摄到的民居结构特征进行口述,然后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对家乡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致让他们对身边的潮汕民居津津乐道。
在刚刚发行《潮汕文化读本》里,还有许多潮汕童谣,民间故事,歌咏古诗,当代散文。也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使得潮汕文化在学生保持它的文化活力,并且注入学生的血脉。
5、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验潮汕文化的博大精深。
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途径。实践活动,必须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家乡的经典文化是学生了解社会,动手实践的最好载体。潮汕地区有多种民风民俗活动:有杀鸡宰鹅,游神赛会,游“月娘”的节日习俗;有“吃丁酒”、“出花园”的生育习俗;有好事送双,歉事送奇的礼仪习俗。这些民风民俗独具一格,丰富多彩,教师可以就地取材,结合本地实际,常常开展一些与语文学科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如设计《与家乡风俗同行》活动方案,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参与体验,深入调查民风民俗的特点后回学校与老师同学交流、品味,培养其养成探究的学习习惯。
让潮汕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业水平,更提升学生的语文的综合素养。
作为潮汕本土的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潮汕经典文化资源进行语文教学,拓展语文教育的宽度和深度,使学习语文与生活文化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