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塑:渐行渐远的甜蜜手艺-潮汕工艺;
▼
糖塑:渐行渐远的甜蜜手艺
陈才授熟练灵巧的手艺,让人们感受到了民间传统文化的底蕴。
糖塑以麦芽糖为原料捏制而成。
陈才授做的糖口哨让市民赞不绝口。
“猴糖”唤醒了许多人的童年记忆。
揪、搓、捏、剪、拉……转眼之间,一块糖就在师傅的巧手之下变成一个个色彩鲜艳、惟妙惟肖的“动物”,令人爱不释手。五一期间,榕城青狮文化景区,糖塑老艺人陈才授那熟练灵巧的手艺,唤起了人们尘封已久的童年记忆,让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感受到了民间传统文化的底蕴。
糖塑,是一项古老的民间手艺,以麦芽糖为原料捏制成各种动物或人物造型,不仅具有观赏性,还可食用。据说,唐宋古籍早有过“糖供”的记载,“糖塑”是用于祭祀的供品。古代祭祀所用的“糖供”经过民间艺人的传承,发展成为了今天的糖塑,从艺人遍及全国各地。在北方,它俗称为吹糖人或捏糖人。在潮汕地区,人们俗称其为“捏糖猴”“老猴糖”或“猴仔糖”。
一副担子信手成艺
陈才授来自空港经济区渔湖陈厝村,今年72岁了,从事糖塑至今已有38年的时间。“我这是拜师学艺的,当时备上猪脚、面条和红包,恭恭敬敬地去向乡邻拜师。”陈才授老人告诉记者,20多岁时,他零零碎碎地去学习了几个月,师傅并不会手把手地教,自己只能是在旁观摩。从师傅那里学来基本功后,自己再不断地实践和创作。改革开放后,30多岁的陈才授才开始在农余时兼营糖塑,直至后来完全从事糖塑。老人说,自己之所以学习这一行,一方面是出于兴趣,另一方面则是看中糖塑手艺的经济效益,“一人可抵3人工,比起打工好很多”,因此,他坚持了下来。并靠着这份手艺养活了一家五口人。
一副担子在身,落地即可营生,信手即可成艺,这是糖塑艺人的真实写照。陈才授告诉记者,飞禽走兽、器物用具、人物故事、神话传说等都可以作为题材融入到糖塑作品中,一般是以表现正义、吉祥为主,都是一些比较讨喜的题材。最为人熟知的便是《西游记》中的“老猴”、白龙马、猪八戒等,特别是孙悟空最受大家追捧,这可能也是糖塑在潮汕地区被称之为“猴糖”的缘故。
农历正二月可以说是卖“猴糖”的旺季,那个时候各个乡村的“闹热”此起彼伏。做戏的戏棚搭到了哪,“猴糖”的摊子就随之而至。孩子们一边围看着老艺人手上所带上的惊喜,一边甜甜地舔着麦芽糖,享受着快乐的童年时光。技艺精湛的陈才授,他的担子每到一处,都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他常常一坐就是5、6个钟,忙得顾不上吃饭。“虽然说现在的新式零食很多,但我的生意一如从前好,一晚能卖到1000元钱呢!”说起这些,老人脸上有俺不住的自豪。据了解,“猴糖”一般可保存1至两个月,冬天甚至可达到4个月。
独特的民间市井文化
潮汕的糖塑不但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也变成了一种朴素的民间市井文化。街头仅仅一平方米的空间就给了艺人一个创造艺术的大舞台。记者在现场看到,陈才授的担子很简单,一个木箱,上面有木架,布满插孔,用于插上做好的“猴糖”;木箱里面是一个特制的小火炭炉,用来加热糖稀。炉上方固定着两个方锅,盛满红、黄两种颜色的糖稀。木箱上还有四个小抽屉,用来盛放杂物。此外,还有两把糖锹、一把剪子、两根竹签、一支带“耳”的铁条,一支上粗下尖的铁棒。
据介绍,糖塑非常讲究结构和色彩,它要求艺人除了手上功夫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和灵气,这些都取决于平时的观察和长期的积累和琢磨。无论动物、人物,都要形神皆备,糖塑一旦成型,很快就会凝固,无法修改,必须一次成功,所以要胸有成竹,方能巧夺天工。在做的过程中,对于火候的掌握也相当重要,要使炉上的麦芽糖处于较软却又不过于融化的状态,还得赶在糖固化之前,完成造型,整个过程不过两三分钟。
除了捏得像,糖塑还必须吹得起和吹得响。陈才授介绍,以前还有吹糖气球,一些动物的肚皮也会用吹的方式,吹的时候力度得掌握好,吹太猛了容易破,力道不足则难以成型。不过现在的家长大多觉得吹糖不卫生,所以现在不吹糖了。而吹得响又是什么呢?那就是做糖口哨了。只见陈才授揪起一团麦芽糖,很快团了一个中空的团,再用铁捧精心点出两个洞,成型之后的糖口哨竟可如真口哨一般吹出清脆的哨声。“老人家,您的手艺实在是好!”50多岁的阿伯一边吹着陈才授做的糖口哨,一边伸出大拇指点赞。
尽管陈才授的糖塑生意在今天依然吃香,甚至有人专门找上门定制。其实卖得更多是70、80后的“情怀”和“记忆”。不过,陈才授的儿女不愿接过他的担子,而技艺的市场前景及技术性等原因也限制了其传承。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发生了改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造型新颖的玩具、花样繁多的食品,使传统的“捏糖猴”市场受到影响,糖塑技艺日渐衰落。不知道,这种古老的甜美手艺是不是也会渐渐融化在人们的记忆里呢?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