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手艺-木屐

木屐是我国古代人穿用的一种木底鞋的通称,流传久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出现。据记载,晋文公多次请隐居于绵山的功臣介子推出仕不至,便采用焚山燎木之法迫他出来,不料,介子推却抱住一棵树被烧而死。晋文公很悲痛,就用那株树的木料制成一双木屐,每天穿着时叹曰:“悲夫,足下。”以此表示永念不忘。《后汉书·五行志》载:“延熹中,京都长者皆着木屐。”由于木屐能适应多雨潮湿的气候环境,因而很快流传到南方。唐、刘恂《

潮汕手艺|惠来贝雕

以贝壳为原料,根据人物、动物、花鸟等图案对贝壳进行雕刻、磨成各种形状和光泽,再将贝壳分图分部位进行粘贴,一幅具有海洋气息的工艺美术品展现于眼前。这就是贝雕画。贝雕画是海的绮丽与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具有贝壳的自然美、雕塑的技法美和国画的格调美,色彩绚丽,风格独特。揭阳市的惠来贝雕去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惠来贝雕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新兴发展的工艺美术产业(1957年已有贝壳粘制

潮汕手艺|潮州彩瓷

潮州彩瓷简称潮彩,是汉族传统工艺美术珍品,广东省潮州市陶瓷业运用新彩颜料,结合传统釉上彩绘艺术而成独特地方风格的彩瓷品种。其构图饱满、色彩鲜丽、层次分明、线条流畅、优美生动、格调高雅。工艺历史悠久,唐宋时期潮州就有陶瓷生产。潮州彩瓷通过艺人的不断推陈出新,演变并世代相传,形成了具有岭南文化独特地方风格的陶瓷釉上新彩绘品种,体系完整,名师巧匠辈出;工艺精湛,佳作精品无数,饮誉海内外。列广东省省级非物

潮汕手艺|陶瓷微书

陶瓷微书是将中国书法艺术与彩瓷艺术完美结合的民间绝技之一,其历史久远;艺人既保持传统风格,又不断创新,现在已被列为“非遗项目”。 微书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的一种,源远流长。从良诸文化到各朝代几乎都有过微书作品存在,然而,由于此绝技必须心手合一,而且凭裸视书写,一笔一画清晰可辨,费时耗力,难度很大,能成此技者寥寥无几。 陶瓷微书创作艰巨,烧制过程的难度大,作品十分稀少弥显珍贵。

潮汕手艺|潮阳香稿塑

潮阳香稿塑又称香末塑,是一种捏塑工艺,大约有100多年的历史。原来是在大神香上彩塑龙凤、花鸟、戏曲人物等形象的浮雕,因此而得名。 彩塑龙凤、花鸟、戏出人物的浮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艺人们突破彩大神香的格局范围,吸取了泥塑、纱灯的特点,发展成为有摆件、挂件等品种的捏塑工艺。摆件是精工产品,多由艺人手捏塑制;挂件属一般产品,以模具印制,批量生产。香稿塑工艺品可塑性强,重量轻,且不易损坏

潮汕手艺|棉湖剪刀

棉湖剪刀以其造型美观,锋利耐用而同"王麻子"、"张小泉"等名剪齐名。该产品是揭西棉湖地方传统手工艺品之一。  棉湖,早在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7),就以手工业发达、商贸繁荣著称。俗语“一庵埠,二棉湖”足见棉湖的兴旺发达。如今,棉湖的工业发展仍然走在揭西的前沿。作为揭西的对外窗口镇的棉湖,果然名不虚传。这座面积33平方千米的千年古镇,除了现代商业气息浓烈,古朴

潮汕手艺|补鼎

改革开放前的潮汕地区,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潮汕人勤俭持家,在潮汕地区也出现了一些特定的行业,像“补鼎(锅)”就是其中之一。 现在很多家庭都使用不锈钢鼎和铝鼎,使用寿命长,坏了就买新的,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但在改革开放前的潮汕农村,很多家庭使用的是生铁浇铸而成的鼎,两边带有耳朵。在使用过程中,会造成磨损或者柴草燃烧带来氧化,所以过一段时间就会破裂,这个时候就要修补了。

潮州枫溪大窑五彩

在南方有一种老窑瓷器让人感到迷惑,这种瓷器釉面发黄,并且开着非常细小的纹片。所绘的图画色彩艳丽,大红大紫,色调非常特殊。瓷器表面没什么光泽,不像其它窑口的瓷器那么硬亮,甚至有柔软的感觉,看起来十分老旧。北方的藏家因为较少接触到,常常当成清代或者明代的瓷器。其实,这是民国时期广东潮州枫溪大窑五彩瓷。近几年,枫溪大窑五彩因其风格的独特性而开始受到陶瓷学界的关注。 彰显民俗味 市场走海外

潮州美术陶瓷

潮州美术陶瓷是广东潮州的名优特产,其既继承优秀的传统技法,又融合了现代气息和艺术,其种类繁多,产品工艺精美,为高雅的室内陈列品,畅销海内外。 潮州美术陶瓷产品特性 潮州素有古巷镇以生产美术陶瓷著称,主要品种有艺术人物、兽类、变形动物、通花瓶、通花蓝、纹片瓷、瓷花、花钵、金鱼缸、圣诞瓷、烟花缸等,作品多次获得广东省“四新”产品奖和国家轻工部优秀作品等。 主要有《刘

潮汕手艺|湖林村竹灯笼

逢年过节,潮汕人都喜欢在自家门口挂上灯笼,以此祈盼吉祥如意并渲染喜庆的节日气氛。在潮安县龙湖镇就有一个专门编织竹灯笼的小村落--湖边林。 湖林村民从祖辈们时起村里男女老幼都会编织竹灯笼。 发展历程 灯笼,乃是古时灯具的一种,早在西元八世纪的唐朝就有记载使用灯笼的起由。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朝

潮汕手艺|汕头鹅蛋彩画

汕头鹅蛋彩画,是绘制在鸡、鹅蛋外壳上的一种民间工艺画,画分山水、花鸟、人物三类,画面清新简洁,玲珑可爱。采用了纯天然鹅蛋壳,由杨焕文先生手工绘制而成,图案有山水、花草、人物、动物、昆虫等,款式多多。其蛋画永不褪色,线条流畅,栩栩如生,是一件非常有创意的作品。适合家居摆设,送礼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具有很高欣赏价值与收藏价值。 汕头彩蛋绘画题材广泛,丰富多彩,艺人们用娴熟技巧,使一浑朴蛋壳熠

颜厝泥塑

长期以来,潮州大吴泥塑已誉满海内外,举凡熟悉民间工艺的界内人士皆耳熟能详。殊不知,与大吴邻村的颜厝村,尚生存着一种乡土气息浓郁,艺术风格淳朴的泥塑,姑且称之为“颜厝泥塑”吧。 颜厝泥塑俗称“安仔丁”、“吊丁”。与大吴泥塑相比有三处大不相同:一是表现内容不同。大吴泥塑多以潮剧剧目与实际生活为题,塑作三五人物,组合成舞台场景或生活场景,人物神情动态都比较写实,呼之欲活。颜厝泥塑却不然,少有

潮汕手艺|汕头瓶内画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部,是粤东地区的中心城市,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文化底蕴深厚,工艺美术历来在潮汕地区居首要位置,木雕、石雕、玉雕、贝雕、微雕、微书、瓶内画、磨漆画、纸浆画、纸花画、手工纸花、人造丝花、纱丁、花灯、香稿塑、抽纱、珠绣、机绣、手绣、勾针通花、瓷板画、彩瓷、剪纸、金属工艺、竹藤工艺、陶艺、香包、彩蛋等等,门类齐全,品种繁多,人才济济,曾是全国重点产区之一,在国内外各项展览评比中屡获大奖

潮汕手艺|饶平黄冈纱灯

黄冈纱灯是一种汉族传统手工艺品。湖北省黄冈市元宵挂纱灯历史久远。据《饶平郑氏族谱》记载:“世居漠山(今大澳乡)六世祖清隐公寓南饶,一年元宵到瓮城余氏大祠观灯,被嗤为乡下佬,归而散资助族人迁居瓮城外,后购得叶氏花园废址建大宗祠。年年上元升满棚活灯……”郑氏清隐公是明弘治时人。由此观之,黄冈上元花灯,于明代已盛之。而挂纱灯又十分普遍,凡祠堂、庙宇皆有。所以,制作纱灯,也就成为黄冈一项独特的汉族民间工艺

潮汕手艺|潮汕贝雕画

汕头位于南海之滨,有着十分丰富的海底资源,1957年开始专业生产贝类工艺品,后又发展贝雕画挂屏、座屏及立体摆件等。其中潮阳海门贝雕工艺厂和礐石红光工艺厂创制的贝雕作品蜚声遐迩。 贝雕,是利用海洋中的各种贝壳,经过艺人们的精心雕磨,制成的一种工艺品。贝壳类工艺品在我国有悠久历史,唐代的螺钿镶嵌漆艺久负盛名。用贝蚌螺壳材料拼贴组成工艺画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广东也是全国主要产区之一。

潮州手拉壶

潮州手拉朱泥壶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演化有绪。宋以后,潮州成为陶器生产中心,潮州手拉朱泥壶是潮州陶瓷一奇葩,从清代中期,潮州朱泥壶便独具一格,广泛生产和应用,并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潮州朱泥壶主要的名家有以老安顺为代表的章燕明、章燕城、章广鑫,以及源兴柄记的吴瑞深、吴瑞全。 潮州手拉朱泥壶的制作工艺源于江苏宜兴紫砂壶,清初开始被引进到潮州枫溪。经三百余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几

西陇灯笼

广东省普宁市西陇村传统手工业。西陇灯笼的来源悠久,据《辞源》注述:相传西汉时民间艺人就用各地所产的竹、木、葛草、麦秸兽角、金属等材料制作彩灯,到了唐代,已形成元宵观灯的风俗,并形成购销元宵灯的灯市。唐玄宗年间,曾颁布农历正月十五日前后三夜为元宵灯节。西陇用竹编制的灯笼,除了少数属于平时祠堂或富家所用之外,主要是属于庆元宵的彩灯类,相传编制的技术是明朝初年何野云(道教名师,俗称虱母仙)为西陇建寨门时

潮州大吴泥塑

潮州大吴泥塑是一种有着近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手工艺美术品 。其历史可溯至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距今已有768年。清代中叶至民国初为大吴泥塑发展的鼎盛时期,泥塑作坊遍及全村,出现以吴潘强为代表的100多名泥塑艺人。 潮州大吴泥塑的艺术表现手法有雕、塑、捏、贴、刻、印、彩,其中贴、印、彩的有机结合而形成了强烈的中华民族风格,是区别于其它雕塑和民间泥塑的地方艺术特色。大吴泥塑多取材于

潮汕刺绣

自古以来,潮汕姑娘的刺绣手艺就一直受到人们的赞扬,在悠久历史长河的荡涤中,这项手艺沉淀成一种广为人知的刺绣艺术:潮绣. 在我国的刺绣体系中,苏绣、蜀绣、湘绣、粤绣是其传统的四大名绣,潮绣为粤绣中的主要流派。潮绣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被誉为刺绣珍品,有多件作品为国家所收藏。 在潮汕民众稳重、热情、勤劳的性格特点相对应,潮绣所表达的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它的图案设计注

潮州瓷器

潮州瓷器一种汉族制瓷技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据说早在唐代武则天时期,就已经远销罗马和埃及了。现在的枫溪镇,官窑、民窑相连,商铺临街,作坊在后,特别繁荣。枫溪瓷器,以艺术雕花瓷为王牌,瓶的枝、叶、花都是浮雕,而且薄如纸、细如丝,是永不凋谢的鲜花。

潮州民间传统手工艺品-香包

潮州香包,是潮汕地区独具一格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在南宋时,潮州便已流传儿童佩戴香包辟暑的习俗。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制作“扎绒粽球”或用香木雕成“粽球”状,裹以色彩艳丽的绸缎或布料,名曰“辟暑笼”,供儿童佩戴辟暑驱邪,并以示纪念屈原。当时的“辞暑笼”便是香包的始祖。后来,人们对“辟暑笼”进行改进,把包香木改为用绸缎缝制小袋,内装香料,因其香气袭人,故称“香包”。此外,形制亦变化为千姿

潮汕手艺——手钩花

手钩花,即钩编织服装,是传统的潮汕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民族文化。其一针一线在心灵手巧的潮汕妇女的手中,便能使之成为一件件时尚美丽的服饰摆件。一针一线,一抽一勾,曾经的技艺,现在的回忆,勾花的故事。待我细细告与你知。这是什么?“针啊”干嘛用的?“我母鸡啊”(不知道) 不奇怪,因为一开始小编我也不知道这针是干嘛用的,咳咳咳~不知道的同学注意听讲啦 勾针 勾针又称“花针”是奶奶辈

揭阳篾织

篾织是广东揭阳特有的一门传统民间艺术。揭阳起源于20世纪初,兴盛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揭阳民间艺人将“薄苦竹”抽成柔如丝,薄如纸的小篾条,然后以灵巧之手织成各种工艺品,如花篮、竹扇、箩筐等各种造型独特的工艺品,再在上面织上人物、花卉、书法、图案等,可谓巧夺天工。 20世纪初,揭阳月城松山一位叫林仲仁的艺人,首创篾织工艺。林自幼聪颖过人,诗词书法有很深的造诣。在此基础上,又潜

潮汕狮工艺

在潮汕大地的祠堂、庙宇门前,可看到许多器宇轩昂的石狮子,它们雌雄成对,遥相呼应,气势凌人。石狮子 狮子的故乡在非洲、中亚、西亚和美洲等地。我国人民第一次见到狮子,当在东汉顺帝年间。此后,虽然狮子不断传人,但数量有限,见者不多,艺人只能凭着口口相传的一鳞半爪进行想象,认为狮子充满着神异的色彩,是“食虎豹”的“殊方异物”。因而,出现了狮子肩上平添一双飞翔的翅膀,头上饰以单角或双角,身上饰以

潮汕草席

潮汕地区的草制品发展至今已有300年的历史。主要产品有:草席、砖席、坐垫、旅行席、墙纸、草帽、麦草花、草贴等。其中外砂草席素以历史悠久、工艺精细、美观大方、草质柔润最为知名,有夏卧觉凉,寒卧觉暖的特点,在清末至民国初期已驰名国内外。上世纪30年代,成为汕头口岸最大宗出口商品之一。由于种种原因,名噪一时的外砂草席这一“绝活”已逐渐淡出人们视线,成为黄昏中的落日。 三百年历经浮沉

潮汕花灯

潮汕花灯是我国民间花灯艺术的一大流派,历史悠久,巧夺天工。清宣统二年(1910),潮汕花灯《红楼梦》、《白孟玉》参加南京全国工艺赛会获奖,并曾赴新加坡及伦敦展览,享誉一时。  潮汕花灯产生的确切年代已很难考证。但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新安畲民刊本《荔镜记》第六出《五娘赏灯》中已多处描写潮州城(旧称“潮州府城”)游花灯情景,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潮州歌册《百屏灯》从“活灯看完看纱灯,头屏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