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文化传乡音-潮汕历史文化;

守望文化传乡音


-潮汕历史文化;

郑志伟(左一)在潮剧申遗和潮剧传承的工作中经常走访老艺人。

-潮汕历史文化;

郑志伟(左2)2008年4月11日在全市文化广电闻出版工作会议上接受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名录牌匾。

有这么一个人,没有演过戏,不是演员,可是潮剧界却都知道他。他就是居于幕后为潮剧事业默默奉献的广东潮剧院一级作曲郑志伟。

说起郑志伟,他有众多的头衔,不过,他更看重的却是市政协岭海丝竹社艺术顾问这个头衔,这些年来他为岭海丝竹社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传承潮剧、潮乐上付出了很多的心血。这是一位值得敬重的传统文化守望者。

生命里音符跳动

郑志伟的父亲热爱潮乐,平日里总要拉拉椰胡,在优美的音乐中,他忘却了生活里的苦涩。幼小的郑志伟就是听着父亲的潮乐声长大的,音符不知不觉间,就在他的生命里跳动。有时,他也会拿起父亲的椰胡咿咿呀呀地拉了起来,居然像模像样。后来,他就读于存心善堂,又加入了学校的乐队,成了吹笛小组成员。渐渐地他学会了识简谱、记谱,并练习了两种乐器:大笛师从李沐良先生,提胡则师从朱南豪先生,名师的指点使他进步很快。

但使他真正走进音乐殿堂的,却是1960年,他做出的一个正确的决定。就是毅然辞去玻璃厂的工作,而去报考戏曲学校。他清楚地记得,当时主考的是杨广泉先生,杨先生让他吹笛子,他刚吹几下,杨先生就说:“好了,好了。”又让他拉了几下提胡,也立即叫停,——他被录取了,就读于戏曲学校的青年音乐班。

从此,热爱音乐的郑志伟,找到了生命快乐的源泉,他的生活到处充溢着音乐的旋律,生命境界得到了提升。

言人未言有创见

在郑志伟的家里,到处都是研究潮乐、潮剧的书籍。这些书籍让我们认识了一个终生热爱潮乐、潮剧,不轻言放弃的郑志伟。

他是学作曲的,也参与过《南海战歌》《3211钻井队》《茶之韵》《春满渔港》等曲目的创作,其中,最令人称道的,却是与林运喜和吴顺喜合作创作的《跨海长虹》。这是纯锣鼓乐曲,气势恢宏,曾到过北京演出,被人誉为“横空出世”之作。可见,他的作曲才华。但后来他却专心钻研潮剧、潮曲的研究,开辟了另一方灿烂的新天地。

郑志伟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对潮剧、潮曲进行了梳理、整理,并开展了专题研究。

在戏剧中,声腔是一个剧种成熟和特色的重要标志。潮剧历史有四百多年,可是,声腔的起源在哪里?如何发展变化?要说得清楚很不容易。历来的潮剧界也从未有人深入研究过。困难当然不少,但郑志伟迎难而上,有一种咬住不放的坚韧,经过多年的钻研,终于写出了《潮剧教戏先生的教唱艺术》《潮剧声腔体制论纲》《略谈潮州古戏文曲腔演进》等论文,结集成近三十万字的《潮乐文论集》。他在潮剧研究中首次理清了明中期至今潮剧声腔“自曲牌而入滚唱,由滚唱而入板腔,再由曲牌和板式变化混合,从而逐渐融化成为曲牌板腔混合演唱”的体制,也首次关注和肯定了教戏先生这一长期被忽视群体的重要作用。他高度评价说:“潮剧教戏先生是潮剧艺术综其大成者”,“潮剧声腔的形成和演唱风格,是由教戏先生决定的。”他还对潮乐“二四”谱的来源和潮乐的音律问题进行研究,做出了合乎事实的解释,还历史以本来。

一个优秀的研究者,他的任何观点都来于所整理的大量历史资料,而不是凭空的臆想,因此总是扎实而有说服力,是颠扑不破的,郑志伟的研究成果就是如此。他对潮剧、潮乐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也因此获得了同行的充分肯定。有一次在北京的某场研讨会上,当他宣读完论文时,时任中国戏曲学院院长的某先生即站起来说:“以后中国戏曲音乐形态的写法就按郑志伟老师这么来写。”还有比这更高的肯定吗?郑志伟足够可以自豪了。

不遗余力为弘扬

郑志伟的人生,似乎只为潮剧、潮乐,只要一提起这方面的工作,他就来神儿,眼睛放光,神采奕奕,他那对潮剧、潮乐热爱之情,格让人感动。

这些年,虽说从繁忙的岗位上退下来了,可是他的研究工作并没停止。一位研究者,他是没有退休的,于是,他仍然很忙碌,忙于参与《广东曲艺志·汕头卷》《近现代潮汕戏剧》《潮剧人物传略》《潮州音乐人物传略》等大型丛书的编撰工作。

他还应邀到各地及海外讲学,他总是那么投入。有一次在香港城市大学举行的戏曲讲座上,他兴之所至竟然现场教学生用潮乐的“二四谱”唱《我和你》:“六-七-四,五-六-二,四-五-六……”一时间歌声涌起,气氛活跃,大家沉浸于欢乐中。歌声一停,立即掌声如雷。大家深感演讲别开生面,故在学生中刮起了一阵“潮乐热”。后来陈伟南先生的儿子幼南先生见到他时,就紧握着他的手连声说:“演讲太精彩了。”

为了传承潮剧、潮乐,郑志伟可谓不遗余力。他与姚璇秋、范泽华、黄清城、李钦裕、陈銮英、林玩贞、蔡锦坤、黄秋葵、林明才等老艺术家通力合作,抢救性地完成了如《扫窗会》《芦林会》《闹钗》《刺梁骥》《收浪子尸》《大难陈三》《槐荫别》《良仔讨亲》《铁弓缘》《马武锤金砖》等传统折子戏的整理,为潮剧艺术留下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他与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林立、郑俊镔合作进行的《口述潮剧》项目,则已采访了二十多位老艺人,这更是一件值得去做的工作。

潮韵袅绕重传承

一直以来,如何在青少年中普及潮剧、潮乐是郑志伟所牵肠挂肚的事。早在1996年,他就应邀与当时的汕头市教育局音乐教研组组长周淑曹、市音协副主席张华一起编写潮汕本土音乐教材《多采的乡音》,书分六册,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此书反响很好,曾荣获当年广东省教育题材改革成果二等奖,汕头文艺奖一等奖。

这些年,他已多少次走进大中小学的校园了?恐怕连他也说不清吧。他为学生讲潮汕民俗、潮剧、潮乐、潮汕民谣,深受学生欢迎。

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到2013年,他用三年的时间尝试以潮语歌曲形式编写了一本《潮韵唐诗宋词》,共选取了172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谱成潮语歌曲。广东省原省长卢瑞华称赞其是:“中华文宝,潮州韵情。”此书出版后备受关注,后来刻录成碟。

郑志伟行色匆匆,他总有做不完的工作。是啊,为了潮剧、潮乐,他说他愿意把一生奉献。

守望中华传统文化,因为有爱有情,因为有付出有收获,因为在青少年中得到传承,郑志伟深感欣慰。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