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为何别称“鮀江”
▼
文友支持汕头属蓬洲都的依据是《广东图说》。图说可见有省、县三个版本,细看应是一本之抄。图说所记载三都村数,与《潮州志·沿革志》,顺治吴府志,以及澄海雍正、乾隆、嘉庆三志所载皆相去甚远。请看:《沿革志》载至清顺治年间开始见有乡、都建置,且注明每都村数。计:蓬州都20村、鳄浦都17村、鮀江都17村。雍正《澄海县志》,计:蓬州都30村、鳄浦都13村、鮀江都21村。乾隆《澄海县志》,计:蓬州都26村、鳄浦都13村、鮀江都20村。《沿革志》引载嘉庆每都村数,计:蓬州都28村、鳄浦都15村、鮀江都22村。此后至汕头开埠则再也未见有乡、都、村记载。同治、光绪当也阙如。
▲牛田洋
图说修于同治、光绪,是汕头开埠后之事。《沿革志》不录入图说所载,以补同治、光绪两朝之缺,这不排除饶老并不看好图说(当然也不排除饶老尚未见过图说)。上述数志所载三都村数,都较接近。且各都、村统属大多延续至现当代的乡镇、街道与村居的关系。在图说中,鮀江、鳄浦皆只存6村,都大大减少了;蓬洲都却不减反增,29村。稍作检点,即不难见到图说之错讹。其中,就连翁万达出生地,所城外的小村举登,也被划入鳄浦;一直隶属鮀江的飞地浔洄也真的“飞”没了;蓬洲都各属,或重复;或错置,如小江场盐官,应是小江场盐课司,司署在鮀江都鮀浦市村;或臆造,如沙汕头市,以至汕头市。向有“有墟为市,有吏为镇”的定则;“沙汕头市”竟加注云“无墟”。汕头开埠后,从设立市政局、市政厅到正式设市,都是民国间事。图说修于同治、光绪年间,其时哪有什么汕头市?既称市,还划归于都,真是天方夜谭!不识图说修编者哪来的依据?
正因为开埠区在鮀江都地界,才引得众多文人墨客一直习惯于用鮀江指称汕头,而不是用蓬洲。《潮州诗萃》收有一首潮阳诸生赵圭锡的诗作《挽章巡检坤》,前四句云“誓扫萑苻指顾间,鮀江未许一官闲。终军系颈心何壮,温序衔须血已殷。”这是鮀浦司署由鮀入汕早期,坐补待缺的章坤死于事(从“萑苻”可见,似是剿匪事),赵生为赋挽诗,便以鮀江指称汕头。开埠伊始,即已乃尔!
丘逢甲的《鮀江秋意》更为典型:
海上瀛洲已怕谭,浩然离思满天南。
西风一夜芦花雪,鮀浦秋痕上客衫。
此诗作于开埠35年后的1895年,题明标鮀江,诗直书鮀浦,更有注云:“鮀江,即今广东汕头,旧设鮀浦司。”丘公此注明白不过地告诉人们:鮀江即汕头,是鮀浦司所在地。丘逢甲以鮀江指代汕头的诗作并不仅此一首,如《去岁秋初抵鮀江今仍客遊至此思之怃然二首》,不赘。
隆都陈子丹(陈慈黉弟)《舟抵汕头》诗也有句“开窗觉山近,登岸正潮平。好是鮀江道,东风解送迎。”
随着汕头的崛起,鮀江指代范围渐渐扩大,连外地人也如此认知。如山东宁阳人马骏声为陈子丹《绣球楼诗》作序有句“陈君子丹,生长鮀江,经营燕市”。
近日,岭海诗社副社长,青年诗人陈琳藩提供了几首也以鮀江指称汕头的古诗,笔者谨整理如次:
一、清代台湾33位进士之一许南英(祖籍揭阳,许地山之父),抗日保台失败后,曾抵汕晤丘逢甲。有《题友人秋江泛棹行乐图之二》诗:
同乡竟在异乡亲,萍水论交面目真。
我寄鮀江君鹭岛,一方秋水溯伊人。
许南英还有一首长达18韵的五古《述怀》诗,开头四句云:
独客已无家,客中重作客。
鮀江已他乡,他乡复行役!
一再采用鮀江。
二、清光绪拔贡,曾执教于汕头岭东同文学堂的潮州人郑国藩《次韵和麦召苃旅汕感怀之五》诗:
潮落鮀江旅梦清,地炉守岁夜灯明。
酒边知有齐眉案,消尽离愁笑语生。
三、民国年间曾在汕头执律师业的石维岩(即石铭吾,陈石遗称其与侯节、刘仲英为岭东三杰)曾作88韵五古,题为《读〈石遗室诗集〉呈石遗老人》,末四句云:
侯子抱此本,余臂欲先攘。
鮀江隔鹭岛,一苇幸可杭。
或曰:诗人喜抒情,轻严谨;谙风雅,疏考据。用鮀江缘雅也。然而俯拾即是的指代,岂是统统只求抒情、风雅,不事严谨、考据?而且,蓬洲就不雅吗?这未免是对这些饱学之士的鄙薄。
再说,用鮀江指代汕头的,远非仅仅是崇雅的诗家。由于人们对鮀江一名的认同感,因而用以冠名的机构、物事在在皆是。116年前,光绪年间,蓬洲城大慈善家陈雨亭捐建新式学堂(一中前身),名为鮀江华英学堂;近百年前,民国年间,汕头有以鮀江冠名的鮀江体育会;1950年代,广西师大有一支以汕头籍学生为主力的篮球队,称“鮀江队”,是桂林的常胜球队;20世纪70年代,汕头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招收瓶内画艺徒,由工艺大师吴松龄授艺,名为鮀江艺苑,后形成了国际公认的鼻烟壶鮀江派;开业于1933年的中原酒楼,几经曲折变易,终于在1966年更名为“鮀江旅社”,抵今迄立于居平路头。各界悄然涌现的这种鮀江认同,与一直未见以蓬洲指称汕头的况味,的确形成鲜明对照。很难想象,开埠区若为蓬洲都地界,怎会出现这种情态?
此外,汕头别称鮀岛、鮀城,而不称蓬岛、蓬城,这不也值得我们深加考量?
在以鮀江指称汕头的诗文物事机构大量存在的资料面前,文友说:汕头可以别称鮀江,却不能以此否定汕头在蓬洲都。这一逻辑的确令人费解。打个通俗比喻,这不啻与“广东可以别称粤,却不能以此否定广东在桂”一样匪夷所思。
来源:汕头日报 作者:黄赞发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