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百年肥皂史
▼
肥皂,汕头人又称“香枧”、“饼药”。清末,德国的礼和洋行将肥皂卖入中国,使中国人自古以来使用草木灰、茶饼或土碱等清洁、沐浴、洗涤的传统得到改变。
二十世纪20年代的汕头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天津开办了中国第一家肥皂工厂——天津造胰公司。此后,从沿海通商口岸到内地城镇陆续出现了肥皂生产厂家。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汕头创办了鸿生肥皂厂,生产黄色条连洗衣肥皂。民国5年(1916年)本民肥皂厂创办于汕头,民国8年(1919年)又有华业号开办。民国9年(1920年)前后,潮阳人翁植辉从泰国传入蓝花肥皂生产技术,并由金融界的民族资本家郭鸿裕出资在汕头创设鸿茂肥皂厂,生产蓝花肥皂。由于蓝花皂内含蓝靛粉,衣物洗涤后洁白光亮、久藏不变黄而受到人们欢迎。至民国23年(1934),先后在汕头市区开设的肥皂厂有鸿大昌、大成、鸿昌、天通、谦泰、源记、华兴、北平、南洋元记、中华、平民、潮强、和泰、兆昌、大华、振华、涤垢等。
天津造胰公司
当时各厂所用原料,除牛油、皮油或蓝靛等普通原料靠国内提供外,其他化工原料如苛性纳、硅酸纳以及椰油均须仰赖进口。据统计,民国19年至25年(1930—1936年),汕头肥皂年总产量达1000余吨。1933年,全市日产各种肥皂共400余箱,每箱平均售价在5元左右,日产值约2000多元,产品主要销于潮汕和兴梅各县,部分销往厦门、上海以及出口暹罗等。
潮汕沦陷期间,潮汕肥皂厂多数停业,部分迁往兴梅。抗战胜利后,汕头鸿兴、华兴、大成、和泰等数厂先后复产。至民国36年(1947年),汕头新创设益兴、伟发、连兴、月明、正昌等肥皂厂,是年汕头共有10余家肥皂厂,产品扩销至台湾各地。民国38年(1949年),汕头有肥皂厂18家,从业人员99人,肥皂年产量70吨。
1950年,汕头有21户肥皂厂(含家庭手工业作坊),年产肥皂616吨。由于各厂生产分散,都通过降低质量争夺市场,造成肥皂滞销,一些小户被大户挤垮。1953年3月,汕头5户肥皂厂和商业户合成丰组成私营汕头市联合肥皂厂,此后又并入几家厂。1955年6月,汕头市联合肥皂厂共由14户厂家及个人组成,资产净值60127元。从1955年2月份起,该厂产品纳入国家计划,全部由汕头地区百货公司统购包销。1956年,汕头肥皂业实行全业合并,组成公私合营汕头肥皂厂,主要产品有金山牌蓝条皂、联合皂、标准牌连皂和药皂、金星牌和四角牌的方皂、白象牌洗头皂等。
1959年,肥皂主要原材料油脂紧缺,汕头肥皂厂采用全国推广的酸性白土配制肥皂的经验,试制白兔牌连皂成功,并仿上海洗衣粉配方生产洗衣粉。1960年该厂购置香皂生产设备生产幸福牌香皂,第二年又生产家家乐洗发粉和健康牙枧(牙膏类)。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期间,汕头肥皂厂被广东省人民委员会指定为粤东地区唯一的生产肥皂厂家,其余各厂均下马。当年,汕头肥皂厂主要产品有彩色粒皂、四角方皂和42型大众块皂。第二年,又建造了真空蒸镏设备,改变原土法提炼甘油生产方式。1966年8月,该厂成为地方国营汕头肥皂厂。1969年,工厂又装配一批新设备,制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1972年,为进一步扩大生产并改善环境,该厂迁至汕头北面的岐山新乡前,并在割皂床输送带中间安装了烘干装置,使肥皂生产处于全天候状态。此后几年间,该厂先后改进革新香皂和甘油生产工艺,扩大生产规模。
1980年,汕头肥皂厂增产价格低廉的幸福牌香皂、雪梨牌洗衣皂和53型洗衣皂,又试制透明洗衣皂和小型旅游香皂,接着又生产了幸福牌洗衣液。此后几年,汕头肥皂厂陆续推出新产品白象牌洗洁清、工业洗涤剂、SF—836型粉状金属净洗剂、儿童香浴液、金星牌电镀层擦亮剂和去污粉,以及各种护肤药性液洗系列产品等。其中:SF—836型粉状金属净洗剂广泛应用于机械、五金、设备维修、喷漆等除油清洗及电镀前预处理,每吨净洗剂可相当于20吨汽油或柴油的清洗效力,填补了广东省金属清洗剂的空白;护肤系列洗涤产品,如人参、天麻、当归、川芎高级药性洗发精、青蒿素健肤水等品种,既有去垢作用,又有护肤护发保健疗效功能
汕头肥皂厂岐山厂区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995平方米。1987年底,企业固定资产原值297.2万元,净值213.4万元;职工300多人。企业年生产能力为肥皂7600吨、液体洗涤剂1500吨和精甘油150吨。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