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过纸


清明过纸
清明过纸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农历三月的节气,旧称“三月节” 。清明节潮州民众扫墓祭祖的节日。

       据《旧唐书》记载,士庶扫墓在寒食节。南朝梁宗懍《荊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麦粥。”清明距冬至104天,寒食距冬至105天,按此推算,寒食应该在清明后一日,而不是在清明前。

       关于寒食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时晋国介子推随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后重耳复国为晋文公,《左传·僖公二四年》以及《史记·晋世家》都记载了介子推不受封赏而归隐绵上山中,晋文公重耳烧山逼他出来,介子推抱树而死。晋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在介子推死日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叫做寒食禁火。按《周礼. 司烜氏》载:“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禁火为周的旧例。

       潮州人扫墓时间在清明前后三日,故寒食也在扫墓时间之

       扫墓俗称“过纸”。 潮州方言称火熄灭为“过” ,如:“火过了”、“歕(吹,音[波温5] )过灯”。“过纸”,表示敮(音[洗4])于坟墓野草中的黄、白纸条是不烧化的。潮州人扫墓至今仍见旧时寒食禁火的痕迹。

       
其他信息

       旧时清明扫墓是家中大事,要提前舂米做粿,准备好上山的供品和纸烛。扫墓这一天,一家人一大早就出发,用春盛(木字旁加盛字)挑着供品、纸烛,带上扫墓要用的农具用物。到了墓前,先把坟墓整修,除去墓前杂草杂土,如有崩塌损坏的地方要仔细修好,为坟墓培上土。石碑上祖先名讳文字,去年涂的油色要剔去,重新涂上红油颜料(在生者各讳涂绿油颜料,并以红纸覆盖)。红油颜料以朱砂调以桐油,涂笔则用薄竹片把前端砸散,用以蘸油色。坟墓左侧的土地福神神位,也要整修,重新涂上新油色。坟墓上面野草中,敮下黄色和白色纸条,黄色和白色分别代表金银。坟头用小土块压黄白纸条各三条、“小金”三张,叫做“压纸”。 墓前摆上肉、鱼、家禽三牲、大吉、蛋、蚶、发粿、饭桃粿、粕籽粿、米仮、酒、茶,点燃香烛,一家人依次跪拜,最后焚化纸钱。

       午餐就在祖墓前举行野餐,拜过的供品都可以食用,还要吃蚶,蚶壳撒在墓前地面,民间把蚶壳叫做“蚶壳钱”,寓意是祖宗保佑子孙赚钱多多。

       清明正当暮春三月之始,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乃是踏青郊游好时节。于是呼朋引伴,走进田园山野,感受大自然生气勃勃、欣欣向荣景致。

       三月上旬古时有“上已节”,旧俗以此日在水边洗濯污垢,祭祀祖先,叫做祓禊、俢禊。

       上已节原是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魏晋以后把上巳节固定为三月三日,此后便成了水边饮宴、郊游春的节日。但有时仍以第一个巳日为上巳节。

       所谓水边饮宴,称之为“流杯曲水之饮”。“流杯”,也称“流觞”,就是投杯于水的上游,任其随波而下,止于某处,则其人取而饮之。此风在唐尤甚。《梦梁录》云:“士庶烧香,分集殿庭。诸宫道宇,俱设醮事,上祈国泰,下保民安。”

       早春,人们到水边去游春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