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香”老店焕发新魅力-潮汕历史文化;
▼
“飘香”老店焕发新魅力
前天下午,一阵滂沱大雨过后,空气中多了丝丝清凉。站在老市区国平路,记者看到两侧骑楼正在围护修缮,都披上绿纱网,只有老字号飘香小食店还在经营。飘香小食店已经被列入汕头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录,记者走进“飘香”,了解她的前世今生。
建筑保留原貌古色古香
老市区国平路39号是飘香小食店。提到“飘香”两字,老汕头人几乎无人不知,这是一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一直经营的老字号。小吃店门口两侧的对联写着“飘四海侨胞弘扬潮菜佳肴,香五洲潮人传承独特美食”,道出了她的名气和历史。
眼前的“飘香”,有别于国平路上清一色的骑楼,是一座典型的中式建筑,屋檐处的嵌瓷由于年代久远,仅剩下点点瓷片。半个多世纪过去,“飘香”的整体结构相对保留完好,展现潮汕传统民居的精粹,入口处那个充满古典意韵的木质圆门似乎还在诉说过去的故事,人字形的木制天花板上,雕梁画栋的潮汕建筑风格,在这里一览无遗,餐桌旁边是朱漆屏风,一切都古色古香。
60岁的老板娘郑惜吟告诉记者,她和丈夫郑陆辉在这里一起经营已近30年,这间老厝都是原貌的建筑,只有两边的阁楼是近期修缮的,“屋顶的横梁还没蛀,包括瓦片都非常坚固,证实以前建造的时候,所采用的原材料比较考究。以前飘香小食店所有的桌椅全是酸枝材料做的,非常好看,而且后面还有假山和小喷泉,环境非常好。”
前身是东墩徐厝祠
很多人知道“飘香”是小食店,但并不知道这里原来是一个祠堂。郑惜吟说,飘香小食店的前身是东墩徐氏所建的徐厝祠。徐氏宗祠建于1889年,由市郊东墩徐氏家族发起。因为徐氏宗族在东墩乡是后来加入的,不是原始住民,人口比较少,当时东墩乡只许给他们立旗杆,不肯给他们建祠。后来,东墩徐氏宗族出了一个秀才,为了光宗耀祖,便在当时繁华的小公园热闹地段国平路,买了一块地建立徐氏祠堂。郑惜吟说,这间祠堂包括两部分,即是飘香小食店和对面约100平方左右的地方,当时建有一个神台和两个照壁,照壁雕了两只麒麟,叫做麒麟照壁。有历史记载,1934年12月5日小公园亭建成,10日上午,市政府在中央酒楼举行落成典礼,并在国平路徐家祠门埕连续两夜放映电影、演出潮剧助兴。
据了解,徐厝祠在民国年间,曾作为岭东学校分校,后又曾作为市佛教协会创立的觉世小学(现在的安平小学)分校。公私合营后,徐厝祠也曾作为市商业局的托儿所、幼儿园。市商业局还一度在这里办过一两年时间的扫盲班,教原商业局职工学习一些普通话,汕头一些上年纪的老人的普通话,就是在这里学会的。
“飘香小食店”在市政府倡议下创办
既是“祠”,又何与美食结缘?郑惜吟说,还得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说起。当时,从东南亚和海外回来探亲的华侨很多,为了让他们上岸后不用到处找小食店,在时任汕头市副市长李少霖倡议下,在小公园创办了国营的“飘香小食店”。飘香小食店的店址就选择在当年非常繁华热闹的国平路,也就是徐厝祠的位置。
郑惜吟介绍,1959年,因为当时饮服公司主要是饮食业,里面包括有名的汕头大厦、人民饭店、大华饭店、杏花饭店等等,这些大部分都是供应饭菜、粿条面,比较高档是汕头大厦,缺少了一个专门经营潮汕粿品、小吃的门店。“当时市政府领导非常重视,牵头建立了飘香小食店。飘香小食店成立后,市饮食服务总公司把当时行业内制作潮汕小吃最出名的师傅,都召集到这里。”
郑惜吟说,“1989年,我丈夫郑陆辉和弟弟郑陆军兄弟俩联手承包了飘香小食店,一直经营至今,他们都是秉承以前制作潮汕小吃的传统文化,保持以前的做法,东南亚一带华侨回来,在店里就吃到多种潮汕粿品。”
“飘香”引来众多海内外游客
如今,“飘香”已走过了近60个年头,依然深受市民喜爱。在店里,来自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5位大二学生围坐一起,桌上有蚝烙、笋粿、无米粿等。他们告诉记者,刚放假,他们就迫不及待地专程从广州来汕头老市区玩,第一站就是到心仪已久的“飘香”尝鲜。
每天早上6点钟左右,“飘香”就开始准备一天的粿品小吃,从早上9点开门至晚上8点关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飘香”经营的小吃品种也日益增多,有20多个品种。郑惜吟说,如今店里的潮汕小吃品种中,壳桃粿、虾米笋粿、鲎粿和蚝烙最受市民欢迎,几乎每年都获奖。
世界上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不少海外潮人念念不忘的是承载着浓浓乡愁的“潮汕小吃”,专营潮汕传统名小吃的“飘香”已成为潮汕人维系感情的一个载体,令不少华侨不远万里前来寻味……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