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埠初期的广场轮渡,是住?石的洋人每日到小公园上班的交通工具!
▼
汕头开埠初期,汕头湾南部的石虽仍属潮阳县管辖,但因外国领事馆及别墅洋楼多择建于石,人员往来使海渡日益频繁。那时石海旁路已是海边,外国人在这里居住或办公非常多,洋人们大多早上乘艇过海到对面汕头埠上班,下午返回石休息。而由于石多山,许多汕头人将逝世的家人安葬在石各处墓区中,使清明前后成为轮渡生意最好的时段。
1981年9月的汕头西堤渡车码头改建工程暨十二车渡船通渡剪彩典礼,王瑞忠摄
据《汕头交通志》记载,石划归汕头后,轮渡一直承载着两岸往来的重任。1950年后,汕头过海轮渡从组织机构建设到基础设施建设,都有很大发展。直至1953年,汕头市建设局接管了汕海渡,成立地方国营汕头轮渡公司,到1965年底,轮渡公司共有5艘渡轮557客位,航行西堤至石航线,年客运量约161.25万人。1976年1月,轮渡公司开辟了广场至石的航线。
改革开放后,轮渡发展较快,1981年9月的汕头西堤渡车码头改建工程完成,十二车渡船也投入使用,至1986年年底,共有渡轮8艘,其中木质船3艘,钢质船5艘,共3655客位,客运量达672.2万人次。1992年起,过海轮渡正式向大型化发展,1995年新造了大型游船“金凤”轮1艘,“玉兰”号交通船1艘、高速船2艘。至2000年底,共有渡轮8艘,游艇4艘,共5000余个客位。当时坐船的人非常多,尤其是清明节前后或是周末,渡船靠岸后,工作人员一打开栅门时,熙熙攘攘的人群涌上渡轮,场面十分壮观。
1986年,满载集装箱的渡轮航行于汕头湾,王瑞忠摄
轮渡公司原先经营的固定航线除西堤、广场至石两条航线外,还有1979年开始营运的广场至妈屿海上旅游航线。此外,1992年游轮“金凤轮”投入使用,又开辟“海湾夜游”,此外,轮渡公司还建造了一艘50多座的小型游轮“金鸥轮”。
城市发展,建桥是必然趋势,海湾大桥1995年12月建成通车,石大桥1999年2月建成通车,但两座跨海大桥的先后通车,并未给轮渡经营带来太大影响。据轮渡公司统计资料,1995年到2004年,广场轮渡每年的营业额在1400万到1800万之间。1993年以前,每一年政府对轮渡都有投资和补贴,而从1994年到2004年,政府不用再投入资金,轮渡仍然是两岸重要交通方式,也成为汕头轮渡史上的黄金时期。
西堤码头,《汕头市志》载
2005年1月1日起,汕头市试行路桥收费“年票制”。“年票制”实施后,原本以摩托乘渡过海者,多改从石大桥经过,而潮阳、潮南、濠江等地的客运班车直接开进市区,经石换乘轮渡者也大为减少。2005年1月份,即‘年票制’实施后第一个月,广场轮渡的营业额从120万锐减80万。西堤至石航线同样开始出现困境,2004年西堤渡口的客流量达到100万人次,摩托车车次达30万辆;但2005年,渡口客流量下降至50万人次,摩托车仅剩3万多辆,轮渡公司的经营逐渐陷入困境。
汕头市轮渡公司总经理葛东江介绍,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公共交通的不断发展,私家车日益增多,轮渡公司的经营更是举步维艰。西堤至石航线于2012年停航,停航原因除了客流量逐年萎缩外,码头淤泥堆积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没有及时清理的淤泥使轮船无法靠岸,轮渡公司只得每半年就投入几十万元清挖淤泥,而投入这笔资金,对于经营惨淡的轮渡公司是一笔巨大的负担。现在广场轮渡的营业额也逐年减少,每月仅有20多万到30万的营收,但各种营运成本却不断增长,使轮渡公司每年亏损100多万,经营已难以为继。
人山人海的轮渡,张烈华摄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城市陆路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水上交通本是立体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已有不少城市考虑通过发展水上交通,来缓解陆路拥堵问题。作为解决汕头“一湾两岸”交通问题的主要交通途径,广场轮渡如同“水上巴士”,见证了汕头埠百年来交通变迁,不仅成为汕头交通史的见证,更应该仍然成为汕头未来城市交通生活的一部分。
正如汕头e京社区网上的一篇介绍轮渡的散文所言:每当18:00的钟声响起,最后一班广场轮渡就会驶向对岸,为当天的航行画上完满的句号。这时,太阳还没完全隐藏,刚刚停靠妥当的渡船伴着温暖的光,还散着些余热。码头很安静,只是海面上不时有来往的渔船,激起的层层涟漪,簇拥着轮渡,而轮渡就在这欢快的水花中安睡到天亮。睡醒了的轮渡,又是另一番景象,装载的不只是形形色色的乘客,还有那些或忙碌疲惫、或悠闲自在的心。汕头广场轮渡,你坐过吗?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