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能當官,這款潮汕美食背後的故事你聽說過嗎?

脆皮嫩肉氣騰騰,蘸以香椒熱辣縈。
難遽下咽頻轉動,待吞落肚汗微生。
宜將溫酒三杯下,卻把虛榮一笑輕。
美食珍饈隨處有,家鄉風味最牽情。
——普寧籍現代詩人張華雲《油炸豆乾》
普寧豆乾是一種豆漿加薯粉製作出來的豆潮汕人也稱它為薯粉豆,以普寧流沙鎮出來的豆最為優質,豆漿幼滑、肉厚、清涼爽口。
別看豆腐小小一塊,它的製作工序可是很繁雜的——磨漿,除渣,煮槳,配膏,試粉,摻膏,攪和,滷,包塊,壓塊,煮熟,費時費工費力,每一道工序都要經過嚴格把關,才能做到保證每一塊豆的品質!

普寧首先製作豆的是普寧市燎原鎮光南村人,在明宣德元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據傳,元朝末年,群雄並起,陳友諒被朱元璋打敗之後,他的軍師何野雲(人稱虱母仙)流落到普寧一帶。當時,光南村的二世祖母逝世,請何野雲選地造墓,何野雲感於主人的盛情款待,教給了光南人做豆

從此,光南村人便製作豆到集市上出賣,製作豆剩下的豆渣,便用來喂豬。因此,製作豆和養豬便成為光南村民近600年來的主業。

有趣的是,光南的豆形狀為四方形,但中間凹下一個小四方形,這種形狀的豆像一個官印。

據說之所以製作成這個形狀,也是光南人祈求子孫能當官富貴的一個念想。但其實,它的實質用處是在豆的中間壓上一小塊木板以助排擠水分,讓豆腐儘快成「乾」

因為潮汕話中的「乾」與「官」同音,普寧當地還有一習俗,在小孩子上學時,要買豆祭拜孔子並給孩子吃,寄意讀書聰明將來可以做官。

普寧豆能成為潮汕菜的一個品牌,自然有其過人之處。

第一是用料,普寧豆的原料中有約佔原料20%的薯粉,這可能是產生酥皮和嫩肉並且分離的原因;薯粉的品質最為重要,其次才是黃豆,正所謂「頭粉二豆三師傅」就是這麼來的。還有一種配料是黃梔,在豆起鍋前加入,黃梔氣味芳香,有清熱、瀉火、涼血的藥效,是天然食用黃色素,所以普寧豆有特殊的香氣和漂亮的黃色,這也是讓切開的浮豆看起來有「金包銀」效果的原因。

第二是看做豆的功夫了,首先是磨漿,磨漿至少磨兩次,然後是加粉,這是豆質地的關鍵;溫度的掌握很重要,關鍵區域在66到70之間,而加粉、攪拌、點石膏等綜合因素,可以決定最後的豆是專門油炸的,還是只能煎煮的,還是既可以油炸又可以任意烹飪的。

第三是水,普寧周邊山地是蓮花山向東南延伸的支脈,水質寒涼清冽,是清爽口感好豆腐的重要前提。

第四,是看炸豆的功夫,最重要的是大鼎深油,大鼎深油炸出來的豆酥內嫩、外香內滑,也許這就是街邊專門店的豆好吃的主要原因。

炸好的普寧豆,趁熱吃之前還要再沾上一份韭菜鹽水。

油炸豆口感酥香,但略帶焦口淡泊。韭菜切碎有韭菜汁香,鹽水清口去焦。沾上韭菜鹽水,頓覺嫩滑鹹香,百食不厭,也可以說是普寧豆的一種醬料佳配或者絕配。

(來源:行走潮汕)

-end-

(點擊閱讀原文可跳轉官網)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吃了能當官,這款潮汕美食背後的故事你聽說過嗎?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