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民间信仰与城隍文化-潮汕历史文化;
▼
潮州民间信仰与城隍文化
乌丙安教授指出:中国民间信仰的多功利性,是民间信仰动机与行为目的之显著特点,民间信仰始终以最实际的功利要求作为崇敬鬼神的一把尺度,来调节人与人、人与鬼神之间的关系。民间信仰中的所有迷信事象,都与每个人或生活共同体的局部利益密切相关(引自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11页)。
由此可见,潮州的城隍信仰,究其实质,乃是潮州人与城隍神在特定生态环境中的“人”“神”互动关系。依据老一辈的忆述,参照地方史志的记载,我们可以从中分析出城隍庙会的构成要素与功能。
庙会的基本构成要素可以概括为“祭神”、“民间艺能表演”、“商品交流”三大方面,并由此而组合为庙会之有机整体:如果说“祭神”乃庙会的骨骼,那么“民间艺能表演”即是庙会的肌肉与外表,而“商品交流”则是庙会的血液。骨骼是基础,肌肉与外表则是其丰富的内容,血液就成了增强活力的添加剂;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正是因为这三大构成要素,遂衍生出庙会的三大功能——1、信仰功能:从中获得精神安慰,从而达到心理平衡;2、娱乐功能:丰富多彩的民间艺能表演,使人们得到一次艺术享受和感情宣泄;3、经济功能:作为一种大规模的集市贸易活动,当吸引众多商客,商品交流随之活跃,交易额必然大增。由此更可促进城乡物资交流,繁荣城镇经济,从而为城镇经济的发展推波助澜。
至于城隍庙会的类型,主要可归纳为下列两种:
1、“出巡”型
由清明、七月半、十月朔城隍爷三次出巡祭孤发展而来的“三巡会”,围观人数多,参与人数多,信徒参与多,民间艺人加入多,商人赶会出售商品多。尤其是信徒,不仅热情参予,而且都能主动扮演“囚犯”等诸多角色,成为出巡队伍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府、县城隍神因级别不同,出巡时除衣冠有别外,最明显的是府城隍坐十六人抬的大轿,而县城隍只有八人抬,仪仗、旗牌也减半。府城隍、县城隍出巡的声势、气氛都十分森严。出巡都在清早,道士击云牌三下,庙外燃放万头鞭炮。接着将城隍及夫人木像抬入轿内。府城隍轿为蓝色,县城隍轿为青色;城隍夫人轿为彩色。队伍最前列为“肃静”、“回避”各八面虎头木牌,鸣锣开道。隔十余步,为白底镶红边的二十八面大旗,上面分别绘有青龙、白虎、云鹰、熊罴、太极八卦、日月星辰等。再后为六十四执事仪仗,所执兵器有刀、枪、矛、戟、金瓜、月斧、朝天镫等。接着是四郊组成的大鼓队四五十面,鼓声齐鸣,惊天动地。再后为该府所辖各县百姓送的“香山”、“香塔”、“香伞”和万民伞、万民旗等。之后为民间走会杂耍,如中幡、杠箱、五虎棍、高跷、秧歌、耍狮子、跑旱船等。
2、“庙会”型
庙会期间,城镇居民踊跃参予;四乡农民云集。竹木、铁业、果蔬摊贩罗列。庙会中的“城乡物资交流”盛大贸易集市不就自然而然的应运而生吗!至于庙会的功能,详见上文。
光绪《海阳县志·卷二十》载:
“道光二十八年(1848),知府刘浔合府县城隍重修。光绪二年(1894),绅民重修县城隍庙。每岁清明、七月望、十月朔致祭”。祭祀之城隍神是“威灵公”。
祭祀活动是对超自然物施加影响,取悦于它,祈求帮助的一种手段。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的一切祭祀活动都是认真严肃、毕恭必敬的。诚如孔子所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城隍信仰过程中当然也不例外。光绪《海阳县志·卷二十》载:祭城隍神时,须行一跪三叩礼。逢祭日,祭台摆设祭品:全羊三只,全猪三头,米饭三石。香烛酒纸随用。同时设置燎炉于坛南。黎明时分,司礼生奉城隍神牌或神像入坛,设于正中主其祭。接着,由司礼生导引,主祭官至神位前跪赞上香(俗称“上香说话”),接着宣读《祝辞》,毕。叩头起身,反复三遍后退下。再由执事者焚烧楮帛(俗称“钱纸”)。最后由主祭官到火炉前祭酒三杯,礼成,退下。司礼生奉城隍神像或神牌还庙。祭祀典礼结束。
下录主祭官《祝辞》:
“维某年月日,某官某致告于城隍之神曰:奉礼部札付钦奉皇帝圣旨,普天之下,率土之上,无有不人,无有不鬼。人鬼之道,幽明虽殊,其理则一。今国家治民事神,已有定例。尚念冥冥之中无祀鬼神,昔为生民,未知何故而没其间。有遭兵刃而横伤者,有死于水火盗贼者,有被人强夺妻妾而忿死者,有被人掠取财物而逼死者,有误遭刑罚而屈死者,有天灾流行而疫死者,有为猛虎毒虫所害者,有饥寒交迫而死者,有因战斗而殒身者,有因危急而自缢者,有因墙屋倾颓而压死者,有死后而无子孙者。此等鬼神,或终于此代,或没于近世,或兵戈扰攘流移于他乡,或人烟断绝久缺其祭祀,姓名泯没于一时,祀典无闻而不载。此等孤魂,死无所依,精魄未散,结为阴灵。或倚草附木,或为妖作怪,悲号于星月之下,呻吟于风雨之中。或遇人间令节,魂杳杳以无归,意悬悬而望祭。兴言及此,怜其惨凄,故敕天下有司,依期致祭。命本处城隍以主此祭镇,按坛场鉴察诸神等类。其中有为良善,误遭刑祸,死于无辜者,神当达于所司,使之还生中国,永享太平之福。如有素为凶顽,身逃刑宪。虽获善终,亦出侥幸者。神当达于所司,屏诸四夷,善恶昭报,神必无私。除钦奉外,合就牒移城隍狱神,吊出狱幽,以享祭典,久远遵行。”
潮州的民间信仰属于多神信仰,可归纳为儒教信仰、道教信仰、佛教信仰和民间宗教信仰四大基本框架。它们相互交融、互为补充,而又自成一体,各具特色。
儒教思想源于孔子,追求的宗教理想是成为圣人。道教奉老子为创始人,追求的宗教理想是“成仙”。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成佛”。民间宗教信仰是指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黎民百姓的不入史籍的宗教信仰和宗教实践活动。它虽然不及儒、释、道三教的显赫,但溯其源都可直追远古,比任何宗教都要古老。有学者指出:国家宗教或世界宗教,本质上都是原始宗教的“改革者”;而民间宗教信仰却是原始宗教的“继承者”。民间宗教信仰基本上没有固定的组织,没有完整的教义教理,没有特定的教规。因而没有被视为中国宗教信仰的“正宗”。然“土地爷”、“灶王菩萨”、“狐仙”等诸多的民间宗教信仰,同各大宗教相比,却有着更为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更广大的信徒队伍。
然则,在中国宗教信仰体系这个网络中,城隍信仰处于什么地位呢?
首先,城隍信仰的理论基础“生为正直之人,死为冥官”属儒教思想。如关羽,忠勇神武,为国捐躯,符合儒家理想。所以自北宋以后,历代屡加封号,明万历时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生为名将,死为武神。各地城隍由当地有政绩的地方官或对当地有贡献的功臣当任,正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第二,宋代以后,道教把城隍信仰划归其管辖范围,以城隍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和管理亡魂之神,部分城隍庙也由道士主持。这样,城隍信仰又具有颇浓厚的道教色彩。
第三,明清时期,城隍神的主要身份是冥界地方官,佛教的阎王成了城隍的上司。无疑的佛教对城隍信仰也有一定的影响。
以上三点,说明城隍信仰与儒、释、道三教都有一定的关系,但又不专属于某一教派。因而我们可以认定,城隍信仰应属于“民间宗教信仰”的一个部分。这就是城隍信仰在中国宗教信仰网络中的地位。从而也可体现城隍信仰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第一,庙会能形成繁华的商业网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商业的繁荣;第二,城隍庙通常是全城最大的娱乐中心,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娱乐场所,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第三,城市居民对城隍的信仰,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安定;第四,城隍信仰活动丰富了城市的民间文化内容和形式:如庙会和出巡活动为民间文化的展示提供了机会,起到保存的作用;各类艺术品种和表演团体汇集,相互竞争,起到提高技艺、提高水平的发展作用;为适应庙会和出巡的客观条件,各种民间文化品种不断推陈出新,起到创新的作用。
综上所述,当我们对城隍信仰作一番历史性爬梳时,对它应该如何评价呢?
首先,城隍信仰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是中国古今城市特点与民众神灵观念奇妙结合的产物。
其次,城隍信仰在流行过程中,曾对社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如城市保卫战中起到稳定军心民心、鼓舞士气的作用;城隍出巡等活动,丰富了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城隍庙会,繁荣了城市经济。
第三,城隍信仰对官吏也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在他们的心理上多少留下了威慑的力量,使他们的行动有所顾忌。
第四,城隍信仰的主体是广大的城乡百姓,或隐或现地表现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恩必报”的朴素思想,热情参加娱乐节目的意愿。
清光绪《海阳县志·建置略四》载:“城隍庙,在县治左。旧府、县同祀。明洪武二年(1369)建,有速报等司。正统八年(1443年)知府王源重修。国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知府林杭学重修。”原址在今太平路百花台侧,府、县城隍两座并列,坐北向南。东侧一座为县城隍,西侧一座较大,是府城隍。1957年均被拆毁,城隍神像也不复存。
但事实证明,无形的城隍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灵深处始终还是存在着的。宗教活动究其实质,乃是由于现实生活之欠缺而在精神生活领域里所作的补偿,体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足证宗教活动存在着的两重性:仅有内在的信念,尚不能构成完整意义上的宗教,必须有外在化的崇拜仪式,才能使宗教取得完全的表现形态。有鉴于此,我恳切希望借助群策群力,在百花台侧的原址——即已停业的古城宾馆所在地段——重建府、县城隍庙,以顺应民意,实现社会和谐,让福祉降临潮州热土。先哲王阳明《赠阳伯》云:“大道即人心,万古未尝改”。良有以也。须知文化一旦以传统的形式积淀下来,便包含有超时空的普适合理性因素。今人对传统的回忆,实在是基于现实的兴趣。文化工作者应该创造性地、成功地去理解它,和它对话。只有用这样一种姿态去对待传统,传统才会成为新文化创造的“灵感源泉”。并在传统学术研究领域中实现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之合璧,显示人类理性的回归与升华。事实是:只有维持自己文明的传承,才能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里找到自己的文化身份,本民族的DNA才不致迷失在全球化的大海中,以保持“多元”文化中的一“元”地位!
通过对潮州城隍文化之资料搜集和系统爬梳,我们还可发现其中之又一文化“矿藏”资源:城隍庙对联。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此一文体,片辞数语,着墨无多,而蔚然荟萃之余,足使忠孝廉节之悃,百世常新;庙堂瑰玮之观,千里如见。可箴可铭,纪胜纪地;诙谐亦寓劝惩,欣戚胥关名教。一为创局,顿成巨观。警示后人:处事务必坚守道德底线!是以特恭录潮州城隍庙联数则,或作家珍之数:
须知我能宽能恕,且把屠刀放下,回转头来。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