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读你千遍不知倦
▼
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潮州视察时深入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等,对潮州文化高度称赞。总书记强调要珍惜和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要彰显城市特色,增强文化旅游内涵,让人们受到更多教育。
11月12日起,广东省委宣传部组织中央及省市媒体赴潮州市开展主题采访活动,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视察潮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重点了解潮州市文化建设、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情况。采访团将在三天两夜的时间里,陆续走进潮州广济桥、广济楼、古城历史文化街区、非遗馆、博物馆、湘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潮剧传承基地、中国瓷都陈列馆、龙湖古寨等地。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全程带你走读潮州,品味潮州。敬请关注!
11月12日15:15
广济桥上秀非遗
广济桥(一座桥,一座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至明代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建筑风格,后多次修建,是潮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
广济桥特种邮票于2009年发行。
广济桥全长518米,以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两只鉎牛一只溜”,生动、贴切概括了广济桥的风貌。
广济桥上,手拉壶师傅正在展示潮州特色手拉朱泥壶。手拉朱泥壶是潮州千年陶瓷文化的代表工艺。另一边,潮州花灯和潮绣展示也让人拍案叫绝。
潮州花灯是广东省传统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大瑰宝。起源于明嘉靖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潮州花灯主要分布于潮汕地区,从早期的迎神游灯到民间赛灯,逐渐演变发展为节庆观赏和民间装饰的综合性灯彩艺术。
潮州花灯集彩扎、彩绘、剪刻于一身,特别是融合了潮州特有的潮剧、潮绣、泥塑等多种艺术元素,造型精巧多样,文化内涵丰富,乡土特色浓郁,自成体系,别有一格,是古老潮州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岭南灯彩艺术的奇葩。
潮绣属于广东刺绣,潮州刺绣(潮绣)与广州刺绣(广绣)总称粤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潮绣始于唐代,形成风格于明、清,流传于国内及东南亚一带。按刺绣工艺分为绒绣、线绣、金银线绣、金绒混合绣四大类,具体法分为绣、垫、贴、拼、缀五种二百余种针法。绣品用于剧服、道具、庙宇装饰等。以其精湛刺绣技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来自佛山的夏先生带着朋友第二次来到广济桥,一行人在木雕展室前驻足。夏先生表示:“之前没有看到过这么精美的木雕,今天在广济桥上感觉挺舒服的,天气也很好。”
广济门城楼原称“广济楼”,也称“韩江楼”,民间俗称“东门楼”,列潮州城七城楼之首,襟江控岳,护邑镇桥,为名城标志之一。
广济楼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历代均有不同程度的维修,民国廿年(1931年)重修。以其深具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立体垫高绣屏风《岁朝清供》
立体垫高绣屏风《岁朝清供》
立体垫高绣屏风《岁朝清供》
走进广济楼,便可以看到这幅获得全国工艺美术最高奖“山花奖”的作品——立体垫高绣屏风《岁朝清供》。它的作者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康惠芳。这幅作品将潮绣中的垫金绣发挥到极致。
这个颇有气势的《潮州木雕虾蟹篓》,出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培臣大师之手。
该大型木雕虾蟹篓,高2.60米,主体用一段直径70多厘米的香樟原木雕制,历时三年多制作完成。真的是“一拢(笼)江海,渔获丰收”。运用传统雕制技艺,多层镂空,精雕细制,保留部分原本树皮,既增强作品的层次感与通透程度,又显示出原木的天然风貌,体现出“大匠无弃材”的高超技艺。竹篓里面,以多层次镂通雕、圆雕技法,刻画出龙虾、螃蟹,形象逼真,妙趣横生。这些雕刻技艺,充分地展现潮州木雕匠人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
这并不是一棵真的盆景。仿生陶瓷《古榕长春》作者是吴启文,以饱经风霜的百年老榕树为主体,用陶瓷塑造树干、树叶,甚至枯叶,枝干和叶片细节刻画十分入微,是不可多得的精品。该作品获2014年全国陶瓷评比大地奖银奖。
你见过这么迷你的茶壶吗?谢两岳的手拉朱泥壶《六合乾坤壶》:该组作品中,最小的一把直径为0.4厘米,最大的一把直径1.2厘米,器形虽小,却功能具备,每一把都可以冲出水来,可谓内有乾坤。体现“精益求精,臻于至善”的大国工匠精神,也与潮州文化追求“精细”相契合。
这么富丽堂皇的作品,你能想象是用麦秆做成的吗?麦秆画《锦上添花》,潮州麦秆画整个制作全凭手工完成,其制作方法是用刀具裁剪麦秆片贴成各种画面,画中一只孔雀尾巴上的一根羽毛需要剪300刀,100根羽毛就是30000刀。孔雀脖子上的羽毛,是把麦秆切得细如发丝再贴上去,使整个脖子感觉非常灵动,有活灵活现的感觉。
《双龙吊罐》出自铜铸胎掐丝珐琅器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柯仁勇,器形优美独特,色彩丰富明丽。
《仕女》出自潮州彩瓷烧制技艺省级传承人吴维潮,为创新性的彩瓷作品,造型优美流畅,韵味悠长。
再来看这个潮州工艺集大成的作品——通花瓷。通花本是潮州抽纱中的一种手工钩织技法,后来启发了陶瓷匠人创作通花瓷的灵感。于是,通花瓷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匠人们又借鉴了其他民间艺术的特色,将潮州抽纱的色彩、图案,木雕中的浮雕、透雕效果,以及剪纸的纹样设计等元素融入通花瓷的制作之中,形成了“精工细致、玲珑通透、立体垫浮、金碧瑰丽”的风格,并以技艺精湛和造型秀美而享誉海内外。1978年,邓小平同志访问朝鲜时,将潮州制作的三层“友谊通花瓶”作为国礼,赠送给了朝鲜领袖金日成。
11月12日17:30
义井巷里看历史
义井巷为牌坊街西侧相邻的一条巷子,因巷口有井而得名。巷内集中了众多历史建筑与古民居。义井巷于2018年进行微更新改造,成为古城改造更新的典范。
11月12日17:50
走进潮州第一座潮籍名人学术馆
饶宗颐学术馆在潮州古城区的下水门城脚,有“翰墨书香”的美誉。
该馆始建于1993年11月,是第一个潮籍名人学术馆。该馆占地面积45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学术馆坐北朝南,大门上有启功题字的“饶宗颐学术馆”横匾,文气斐然。楼内第一层展厅以“誉传寰宇耀名邦”为题,介绍饶先生历年行迹及主要学术贡献。
第二层展厅题为“墨渖丹青动艺林”,陈列了饶先生的书画作品。
第三层展厅则以“旷世奇才饶宗颐”为题,从“博大精深”“预流导路”“勤奋自励”三个方面,对饶先生的学术成就及治学精神,予以述评、介绍;第四层则为小型会议厅。此外,尚有收藏图籍的“书巢”及再现历史环境的“选堂读书处”等设置。
饶宗颐,生于广东潮安,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他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艺术、文献以及近东文科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贡献,在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誉。中国学术界曾先后将其与钱钟书、季羡林并列,称之为“南饶北钱”和“南饶北季”。饶宗颐曾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荣休讲座教授、艺术系伟伦讲座教授以及中国文化研究所顾问,香港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校名誉教授。
11月12日20:50
走进广济桥“凤城之光”灯光秀
潮州“凤城之光”以广济桥为轴心向两侧展开,北起金山大桥,南至韩江大桥段,规模达6平方公里,展示着一江两岸三山屹的水墨潮州夜景,以及惊艳四座的光影秀。
广济桥“凤城之光”灯光秀演示时间:
每晚8:00和9:30各一场,每场演示时间16分钟。
“凤城之光”连接从金山大桥至韩江大桥沿江两岸,包括金山大桥、韩文公祠、笔架山、韩师大门、东西堤岸、广济桥、韩江大桥、凤凰洲公园、北阁佛灯、城门古城墙、牌坊街、颐园等13个节点,通过光染的表现手法,合理运用光的明暗、色温变化,表达山水园林意境,点亮潮州千年古城的夜色。
11月13日8:46
百年小洋楼见证革命风云
坐落于潮州西湖之畔的涵碧楼,始建于1922年,是一座民国时期建筑风格小洋楼,它与南昌起义革命紧密相连。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军由闽入粤,进占潮州,于9月23日至30日前后共七天,帮助潮安、汕头、揭阳、澄海等县市人民建立了革命政权,史称“潮州七日红”。
新改造的涵碧楼是一座集展览、典藏、研究及公共教育和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数字化展馆。
涵碧楼内,陈列着十三响枪、步枪、红领巾、红袖圈等革命文物。
馆内数字化服务功能齐全:电子显示屏滚动展示革命事迹;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取革命文物详细信息;还可以通过AR设备进行体验。
11月13日9:22
潮州木雕传承人现场献艺
金丽木雕艺术研究所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广东省生产性示范保护基地。金子松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州木雕广东省代表性传承人,其作品荣获国家级、省级金奖数十项,被原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木雕博物馆、广东省工艺美术珍藏馆收藏,其中,《桃园结义》《天官赐福》两件作品被定为珍品。
“做木雕要具备几个条件,除了有创作冲动,更需要有专心、耐心以及身体的耐力。”金子松在介绍木雕制作的过程中表示,希望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潮州木雕这门手艺,可以与当代新中式装修相融合,兼顾审美和实用性,同时增加人才培训的扶持力度,吸引更多年轻力量加入木雕行业。
幼儿园的小朋友也来到这一站打卡参观。
在金丽木雕艺术研究所,金子松正在带徒进行木雕创作。
11月13日10:46
打通文明传播“最后一公里”
湘桥区是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单位。该中心旨在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打通文明传播“最后一公里”,用鲜活的例子、群众的语言、生动的形象,把故事讲好、把道理讲活,推动新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推动文明实践进农村、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让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中央最新决策部署与基层干群 “零距离”接触、实现全方位覆盖,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湘桥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11月13日10:58
潮州唯一驸马府第
许驸马府系宋太宗曾孙女德安公主之婿许钰的府邸,已有900多年历史。整座建筑结构严谨,古朴大方,被专家誉为 “国内罕见的府第建筑”,于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如今,许驸马府内主要陈列展示有:潮州民居建筑特色展、潮州婚俗展、潮州民俗“出花园”展、许氏家族史展,展览内容融历史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许府的主人许钰,是“潮州前八贤”之一、北宋咸平年间刑部郎中许申的曾孙。许钰因娶宋英宗长女德安公主成为驸马,是潮州历史上唯一的一位驸马。
“潮州值得一来!”游客赵女士一行七人从深圳自驾游玩潮州,许驸马府是他们今天行程的第二站。“迈过门槛时,瞬间就觉得这里的历史气氛很浓郁,是历史的沉淀。”赵女士说,他们是一群已退休的老人,最年长的有72岁,最年轻的也有65岁,都对潮州文化有浓厚的兴趣。
11月13日11:40
千年古桥风采重现
太平桥位于潮州古城太平路北端,呈南北向,是四墩三孔石梁桥,全长25.5米。据考证,太平桥始建于北宋时期,早于广济桥100余年,是潮州市目前现存年代最为久远的古桥。近代由于河道变迁和道路改造,太平桥便逐渐埋没于地下。
直到去年,潮州对太平路北端路面进行改造整治,发现被埋没的太平桥局部桥梁。为保护活化利用文物,今年4月,潮州启动太平桥和非遗展示利用项目的保护利用工程。在多名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努力下,这座千年古桥的风采才得以重现。
11月13日11:47
潮绣大师填补针法技艺空白
康惠芳是“十大南粤女工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绣国家传承人,她专研潮绣刺绣针法,创新了“立体双面垫高绣法”,填补了潮绣针法技艺空白,并成功研制双面头发绣。其作品《松海双鹤图》获国家工艺美术“百花奖”特别金奖并被国家美术馆收藏。
“潮绣最大的特点就是立体生动。”康惠芳介绍,潮绣运用金线、银线、绒线结合秀制,独具装饰艺术的特色,构图装饰性强,色彩浓郁鲜艳,绣线平整光亮,纹理清晰。
11月13日15:11
古老潮剧享誉海内外
潮剧,俗称“潮调”“潮音戏”“白字仔戏”,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是一个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主要吸收了弋阳腔、昆曲、梆子、皮黄等特长,结合本地传统民间艺术,如潮语、潮州音乐、潮州歌册、潮绣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在诸多代表性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潮剧作为上千年潮州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之一,以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和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而享誉海内外。潮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传播广泛,不仅在潮汕地区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对外文化交流和维系乡情梓谊中也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潮剧传承基地设有文化课室、唱念课室、练功厅等培训场地。王雅欣是汕尾人,今年21岁的她已经在这里培训学习了两年,主攻花旦。“我会一直坚持学习下去。”王雅欣表示,潮剧动听的唱腔,精致的扮相以及潇洒的动作,深深吸引了她。虽然训练辛苦,但她一直没有放弃学习。
近几年来,潮州市潮剧团接连创排了“广东省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重点剧目”《赠梅记》及“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创作重点项目”《韩江纸影人》等大型精品潮剧,令广东戏剧界瞩目。今年又结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提前谋划,以创排精品潮剧《茂芝星火》的方式向明年建党100周年献礼。
11月13日16:36
12个工夫茶文化研学基地挂牌
潮州市潮州工夫茶文化研究会是由潮州工夫茶文化的研究者、爱好者和相关单位自愿组成的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研究会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茶文化,打造潮州工夫茶文化的研究、推广、交流、传承平台,促进潮州茶产业和茶文化融合发展。
潮州市潮州工夫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谢鸿洲说:“我们希望以后提到工夫茶,能称呼为中国工夫茶,乃至世界的工夫茶。作为工夫茶的发祥地,潮州应该有此胸怀。”谢鸿洲表示,接下来,研究会将开展广泛深入的学习调研活动,写好工夫茶历史文化这篇文章。此外,还将设置平台建立工夫茶文化研学基地,目前已挂牌建立12个。研学基地有茶园种植,茶叶制作,茶器生产,茶艺培训,品茶体验,茶文化博物馆等。近期将扶持建设一座工夫茶馆,作为研究会活动一大平台。同时还将强化培训一只高素质的茶艺表演队。研究会还将更加重视和参加对外交流展示活动,致力打响工夫茶文化品牌。
11月13日17:55
了解学习潮州非遗知识首选地
△名称:《金漆龙虾挂屏》 作者:辜柳希
△名称:《三层通花瓶》 作者:叶竹青
△名称:《金银线云蜜龙凤褂群》 作者:名瑞集团
△名称:花灯剪纸《潮州鲤鱼舞》 作者:张湘明
△枫溪池湖提线木偶戏
△名称:潮州大吴泥塑《花鼓舞》 作者:吴宏城
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位于潮州市人民广场文化艺术中心负1层,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馆内集中了潮州市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通过图片与实物结合的方式,展出了85幅图片和627件作品,是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和学习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首选之地。
11月13日20:30
二十四节令鼓奏响创新中华文化之音
潮響鼓社主要演绎二十四节令鼓。二十四节令鼓作为一个创新的中华文化,采取南方狮鼓群鼓的表演形式,在鼓上用书法书写二十四节气,以鼓手的敲击与肢体的表演动作,体现各个节气中出现的不同气象人文以及民俗。
二十四节令鼓源自马来西亚,是由当地华裔陈徽崇与潮人华侨二代陈再藩于1988年创设,2009年成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节令鼓,由马来西亚的留学生带回了中国。如今,潮州的鼓手们将之再创作并融合了潮州音乐及其他乐器元素,二十四节令鼓这一创新的中华文化之音在北京、福建、广东、马来西亚等地响起,频频让世人惊艳。
自从接触了二十四节令鼓后,曾是音乐门外汉的李康迪因此痴迷于各种声音和旋律,“有时候我开着车突然想起某段旋律,会停在路边,在方向盘上敲起来。”依托潮州音乐,结合节气,李康迪和队友们创作了《雨水》《惊蛰》《谷雨》《立夏》等节气曲目。“等有机会体验冰天雪地了,再创作《大雪》。”
11月13日21:00
感受深厚的潮州茶文化魅力
载阳茶馆位于牌坊街旁的英聚巷,是潮州首家集工夫茶、潮州传统曲艺表演的民国主题茶馆。
事实上载阳茶馆并不是老板廖奕铭的第一个老建筑改造案例。2009年,潮州人廖奕铭对古城里的自家清代建筑老宅进行改造,筹建客栈。他投入约100万元,将老屋全面修缮,最大限度保留潮州民居的风格。2011年1月,潮州首家清代民居客栈——“载阳客栈”正式开门迎客。
在客栈,廖奕铭时常会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交流。在与客人交流的过程中,廖奕铭发现,不少游客对于潮州的传统民居、工夫茶及潮乐等本土文化都非常感兴趣,却很少有合适的场合可以让他们集中、直观地欣赏潮州文化。廖奕铭因此萌生了一个想法:不如再修建一座茶馆,把工夫茶及潮州特色文化融合起来。
于是,2015年,廖奕铭着手修复英聚巷一座民国骑楼,筹建“载阳茶馆”。2017年春节,这家民国主题茶馆对外营业,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感受深厚的潮州茶文化魅力。
11月14日09:00
来中国瓷都陈列馆感受陶瓷魅力
该陈列馆是集旅游、观光、购物为一体的新兴景点,被评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是广东省规模最大、品种最全、数量最多、档次最高的陶瓷展馆。
一入门即可见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长62米、宽2.9米的大型浮雕瓷壁画《清明上河图》。
一入门即可见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长62米、宽2.9米的大型浮雕瓷壁画《清明上河图》。
由于量多质优、面博点精、藏丰展美,潮州市中国瓷都陈列馆不但成为潮州市陶瓷产业频频亮相的舞台,同时也成为中国现代陶瓷产业基本风貌的一个鲜亮的窗口。
潮州市中国瓷都陈列馆是广东省内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品种最全、档次最高的陶瓷专业展馆,常年展出自唐宋以来各个时期潮州生产的各类陶瓷制品共6000多件(套)。
高温大瓷盘(清明上河图),直径2.15米。
陈仰忠、杨光远、黄淡明所做的《梅雀图》曾在第七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中获三等奖。
王龙才,《梅花通花盘》
松发瓷器《国宴瓷》
中温釉彩《大象无形》之一
中温釉彩《大象无形》之二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国宴用瓷
《犹抱琵琶半遮面》
《大熊猫》
《节节高升瓶》
陈列馆里还有很多很多精品,匆匆一眼,已是惊鸿!本站就带您欣赏到这里,欢迎各位亲自来瓷都走一走看一看,亲身感受其中的文化魅力。
11月14日10:30
来龙湖古寨观潮州府城缩影
本次潮州行最后一站来到潮安区龙湖镇的龙湖古寨,这座古寨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年以前,盛于明、清。明永乐三年(1405),寨中开设七个寨门,寨内又辟出三街六巷,其格局蕴含九宫八卦。
古寨从寨门到街巷布局严谨,设计有致,俨然是潮州府城的缩影,故有潮州小城之称。(链接:为什么龙湖古寨被称为“小潮州”?)
龙湖有“八多”:寨门多、池塘多、姓氏多、书斋(院)多、科举当官多、府第祠堂多、名人雕刻碑记多、奇树古井多。
很多古建筑专家实地考察后,一致认为龙湖古寨规模之大,保留之完好是岭南所无,国内罕见,誉其为“潮居典范、祠第千家、书香万代”。
龙湖古寨夜景。资料图片 陈鑫 摄
到龙湖古寨一定要来北门附近的阿婆祠看看。这是龙湖古寨的一宝。
阿婆祠建于清康熙年间(1661-1722),已有340多年历史,总占地面积980平方米,是当年富商黄作雨专为他的生母周氏而建的。在国内,公祠随处可见,但女祠少之又少,为阿婆建祠更为罕见。潮语“阿婆”就是未经明媒正娶的“赤脚”,身份是买来的丫环,俗话“阿婆生子阿娘得”,意思是“赤脚”是没有名份的,自已生的儿子也不属于她,她过世以后牌位更是不能入祠受祭的。
富商黄作雨出生于明万历年间,继承了先人的遗业,善于积蓄,家资丰盈,富甲于潮州。天启七年(1627)黄作雨进澄海县学,后按惯例被保送为国子监监生。他的生母周氏虽是“赤脚”,但聪颖贤淑,持家有道,教子有方,在她的教诲下,黄作雨为人善良仁厚,仗义疏财,多次捐资组织乡勇御敌退贼,保护一方安宁。康熙初年,66岁的周氏去世后,黄作雨不忘生母的养育之恩,力排众议,毅然斥资建起了这座比一般公祠规模更加宽大、气派的祠堂,以供奉其生母的牌位,一时传为佳话。不单如此,黄作雨还在夏厝巷建了一座女子书斋,专供小姐们读书,这表明了他敢于与旧礼制作战,提高了妇女的地位,这是文明进步的见证。
阿婆祠有二奇:一是“门楼肚”极宽,占了整座祠堂宽度的三份之二,故称“阔嘴祠”;二是婆祠匾额不直接题“婆祠”,而题“椒实蕃枝”,椒实蕃枝出自《诗经·唐风》“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借椒树的子实繁多,蓬节生枝来暗喻其子孙众多壮旺,非常涵蓄。匾额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己丑科进士翁延资(翁万达之裔孙)所书。祠堂为二进悬山式建筑格局,门楼两旁为汉白玉石雕通花麒麟,造型生动威猛;中间浮雕的“加冠晋爵”,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明代本地房屋尚无屋脊,而这里在明末清初就率先采用了双金钱通花屋脊为装饰,这在潮汕古建中极为罕见。天井中“进街石”每条都是通长,重约6吨,在没有机械设备的年代,要搬运这些巨石,工程之浩大不难想象。在明代,大厅屋架多采用较为粗犷的“三载祥云”,而这里在明未清初就已采用了“四柱三载五木瓜十八花胚”、凤冠叠斗柱扇式的形式,装饰如此精美,实属时代精品。后座共有四根粗大的八角石柱,直径40厘米,柱础直径50厘米。阿婆祠上的瓦楞为偶数,而一般男祠为奇数,体现了“男奇女偶”的潮州习俗。
龙湖古寨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吴福昌为来者讲述阿婆祠里藏着的故事,他说,潮州建筑蕴含着诸多道德教育的内涵。
阿婆祠里有龙湖古寨的模型。
阿婆祠里有龙湖古寨的模型。
阿婆祠对面也是一座国内罕见的祠堂——侗初师祠。
阿婆祠对面也是一座国内罕见的祠堂——侗初师祠
“侗初师祠”,俗称“先生祠”,它外貌不扬,但意义深远。先生祠其实就是学生为老师建的祠堂,这家祠堂里面还保存着一块清乾隆廿七年(1762)由潮州知府周硕勋撰写的碑——《府宪撰给碑记》。
上面记载了明万历年间龙湖七户人家的八位子弟,请客家人王侗初先生执教,因王先生教育有方,八位学生学业有成,感念师恩,哀其无后,为先生养老送终,并集资为他建祠堂,祭祀不断,时隔一百多年后,祠堂破旧了,再由七位学生的后裔重修,并想请潮州知府周硕勋为祠撰文。
起初周知府并不同意,认为王侗初既非一代大儒,对当地也没有多大贡献,不合礼制。过了一段时间,周知府办事路过龙湖,大家又再三恳求。
周知府觉得奇怪,为什么事隔一百多年后,乡民还对王先生念念不忘?要不就是乡民尊师重教,要不就是王先生执教有方,所以周知府决定和大家一起到祠堂去看看,结果发现祠堂龛内供奉着三位神主,一位是王侗初先生的父亲王国俊,曾任天河县令,一位是王侗初先生本人,还有一位是王侗初先生的学生谢璘,他也无子嗣,学友念及同窗之谊,也将谢璘的神位请在侗初师祠一起祭祀。
周知府特别感慨,礼因人情而设,祭祀之事也因义气而生。后辈们思念自已的祖辈而联想到祖辈的老师,还追溯到老师的父亲,甚至让祖辈无子嗣的学友也一起受祭祀,一个神龛上供奉着父、子、学友的神位,一祠多姓和睦友爱,堪称典范,这种风气必须得到弘扬,于是周知府便欣然写下了《府宪撰给碑记》,并把八位学生和七位学生后裔的姓名全部记载下来。正因为龙湖尊师重教,才有历代科举的繁盛,如一门双进士许忠、许崇,兄弟联芳谢思、谢懿,叔侄同榜黄鹏奋、黄泽锦,三代科甲夏建中、夏宏、夏懋(mào)学等。
方伯第,明嘉靖福建布政使、抗倭英雄刘子兴的宅第
采访团一行跟着吴福昌来到方伯第,这是明嘉靖福建布政使、抗倭英雄刘子兴的宅第。因年久破旧,后由刘子兴的后裔、新加坡侨领刘正兴先生历时三年重建,于民国十二年(1923)落成,花了13万银元,总占地面积为1642平方米,集中西建筑于一体。方伯第共三进、一后包、一浮坛、后花园和一从厝。
方伯第,明嘉靖福建布政使、抗倭英雄刘子兴的宅第
整座方伯第汇集了潮州民间的众多建筑艺术,如石雕、木雕、屋脊嵌瓷、门窗台灰塑、浮雕、彩绘、壁画等等,同时也溶入了西方的建筑文化,如:浮坛围栏,法国瓷砖、灰塑安琪儿、罗马花式窗盖,不但装饰华丽,建筑结构也十分考究,比如屋面用五层瓦,隔热效果好;楹角连接使用竹扦浸油,永不氧化;房间地面用低温红砖,吸湿性好,红砖下面还有60厘米厚的碎石层,确保房内干燥宜住。
方伯第的建筑装饰精美,且每一幅图都有典故,像窗台上面的这幅贝灰塑:上面一只鹭鸟,一株莲花,鹭鸟嘴上含一只蝌蚪,三件连起来寓意就是“一路连科”,即金榜题名。中间这个房间是主人房,窗台上的灰塑图案是一只白头翁蹲在牡丹花上,牡丹花象征富贵,寓意“白头富贵”。这一幅是一位渔翁在河边捉鱼,叫“审时度势”,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来说就是“抓住机遇,见好就收”。传统建筑的寓意是多么形象,多么生动啊!
一路连科,白鹭叼着蝌蚪,青莲
白头富贵
一路连科
审时度势
龙湖古寨就像潮州古城一样,值得细细品味,慢慢欣赏。潮州的宝贝还有很多,三天两夜也看不完,我们的行程到此结束,期待下一次更深入的品读潮州。潮州,读你千遍不知倦。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