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曾出一位武状元,不仅武功盖世还是文科秀才
▼
一个国家的安定繁荣,既需要“以文教佐天下”(即教化民众,维护社会太平);又需要“以武功戡祸乱”(即保卫国家、巩固国家政权)。
于是乎,在“科举制”盛行的朝代,既需要“文治”的人才,也需要“武功高强”的人才。
世人记住得最多的,大多是“文状元”。如咱们潮汕地区的林大钦,以不足21周岁的年龄折桂,在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是封建时代潮汕本土培养出来的在唯一一位文状元。
其实,要成为“武状元”,难度并不低于“文状元”。在我国古代,称考取武进士为“跳龙门”,通过殿试作为全国第一的武状元,则被世人叫做“独占鳌头”。
说到武状元,也许很多人会想到古装剧里那些虎背熊腰、武艺高强的“硬汉”。
或者是星爷在《武状元苏乞儿》中的形象~~
今天,咱们就来说一位潮汕本土的“武状元”——黄仁勇。
潮州武状元黄仁勇(1762-1817年)字学智,广东海阳县归仁都(今潮安县古巷镇)孚中村人。清嘉庆元年(1796年)丙辰科为庆祝嘉庆帝登基特开恩科,黄仁勇殿试中式武进士第一名武状元。
黄仁勇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直到12岁才进私塾读书。但他志向远大,不但读书勤奋,又喜爱练习武艺,练武时用过的巨石,重达300多斤。乾隆46年(1781)黄仁勇县试考中文科秀才。
武艺过人,还是文科秀才,黄仁勇的人生简直就像开了挂!
后来,仁勇娶邻村池湖杨氏女为妻。仁勇的岳父杨展,是一位远近闻名的武师,在池湖家中开设武馆,招收徒弟,传授武艺。他见女婿身体魁梧,膂力过人,便劝他弃文习武,料他日后必有所成。
仁勇练功非常刻苦,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再加上岳父的调教,武功日益精进。苦练了十年之后,终于练就马步弓箭,角力技勇于一身,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壬子科,黄仁勇赴省应武举乡试,一举考中武举人。同年上京赴兵部秋闱会试,可是在这次会试中,未能登上科甲。但他毫不气馁,暂留于京城中一佛寺,继续苦练武艺。三年之中,仁勇博取百家武技之长,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武艺精益求精。
据《清仁宗皇帝实录》记载:嘉庆元年(1796年)丙辰科,仁勇再度赴会试,夺得二甲第二名武进士,获得了进入殿试资格。冬十月,策试中式武进士立于太和殿前,嘉庆帝侍太上皇(乾隆)驾临紫光阁,阅视武举马步射,又观阅武举技勇。在殿试中,仁勇精神抖擞,武艺高超,技压群雄。最后在挥舞120斤大金刀时,一时失手,大刀脱手而出。悬空而落,在此千钧一发之际,仁勇急中生智,急忙来个“望月平衡”,上身微俯,使了一个“魁星踢斗”架式,用后腿奋力一踢,同时又用个“鹞子翻身”转过身来,将金刀轻轻接住。此时满殿君臣齐声喝彩,赞不绝口。皇帝阅毕武试驾返乾清宫,当殿钦点黄仁勇为丙辰恩科一甲第一名进士及第武状元,授头等侍卫。
黄仁勇中武状元之后,授予福建金门镇中军游击之职(官正三品)镇守金门,他再娶傅丞相之女为夫人,傅氏随仁勇赴金门镇任职。黄仁勇在金门镇任职达十五年之久,任职期间,坚守海岛,抵御外侮,保卫黎民,政绩卓著,屡受朝廷嘉奖和封赏。
嘉庆16年(1811),49岁的黄仁勇积劳成疾,解甲归田。嘉庆帝恩赐诰封四世武功将军(从二品),回乡6年后病逝,终年55岁。
在第二批“广东省古村落”公布名单中,潮州市共有4个村落入选:潮安县古巷镇的孚中村和象埔村、凤凰镇的后河村、文祠镇的李工坑村。这其中的孚中村就是黄仁勇的故乡。
孚中村具有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古寨、神庙、祠堂、公厅、大宅、状元第、将军第、龙头书屋、状元石狮等,都是其文化底蕴深厚的见证。其中,孚中寨雄伟高古,寨门两侧的状元石狮、寨内的黄氏家庙、状元第、龙头书屋等历史文物,都与状元黄仁勇息息相关。
在孚中村,与状元黄仁勇一起载入史册的还有其留下的两块练武石,其中一块重310斤,现保存在孚中寨南面的黄仁勇长房公厅中;另一块重200斤,现保存在黄仁勇二房公厅中。
以后被别人问起咱们潮汕地区的状元,别忘了这位忠勇双全的武状元——黄仁勇!
来源:潮汕生活、普宁风情网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