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绣作品-阿房宫图-潮汕工艺;
▼
潮绣作品-阿房宫图
凝望着自己团队历时三年精心制作的绣品《阿房宫》,蔡民强思绪万千。在他身边,几名工作人员正小心翼翼地将一幅幅绣品打包装箱。在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的组织下,包括《阿房宫》在内的35幅不同风格内容的绣品将漂洋过海,于6月份亮相法国巴黎,向观众呈现中国刺绣艺术的博大精深。
多年的心愿就要实现了,蔡民强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当初的诺言在耳边回响:“这一辈子剩下的时间必须做三件事,第一,用作品记录中国刺绣最高技艺,第二,在有生之年留下一批传世之作,第三,在2020年以前,到国际大都市举办展览,让中国刺绣艺术震撼世界!”
圆梦巴黎,背后是长期以来的默默付出。作为资深刺绣专家,蔡民强40年来潜心刺绣技艺研究,他携手挚友李春亮先生,开创性地提出“现代中国刺绣艺术”的新概念,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融通各大绣种针法,历时四年时间,创作出100多幅全新风格的高精绣品,不断推动这门针尖上的国粹传承创新,走向当代艺术繁荣的顶峰。
博采众长集全国名绣大成
纤细的绣针,多彩的丝线,织就了蔡民强的人生轨迹。1977年,蔡民强进入国营潮州市潮绣厂工作,从此与刺绣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厂里不少绣工都对蔡民强印象深刻。这个年轻的小伙子,一天到晚在绣架旁边蹲着身子,认真地看绣工们飞针走线,有时候看得入神,竟不知天色已经昏暗。在不断的学习积累中,蔡民强记录了厚厚的一沓手稿,对一百多种刺绣针法,他早已烂熟于胸。他参与制作的潮绣“九龙屏风”曾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他还曾独立为广东粤绣撰写论文。
蔡民强把满腔心血倾注在刺绣研究上,也亲眼见证了刺绣艺术的发展变化。他发现,随着现代经济繁荣发展,信息传播更加快捷,交通条件日趋便利,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推动全国各大绣种逐渐“去派别化”,实现交织融合。蔡民强举例说,“蜀绣融入苏绣技艺、粤绣进入湖南绣制、苏绣也学习潮绣的立体垫高,垫金绣也不再是潮绣专利;乱针不再是一幅作品的全部,乱平相结合,作品更加生动活泼……新的刺绣形式正在不断涌现,各种技法和针法,已经不是哪个绣种所固有,而是全国各地刺绣行业共同的财富。”
最近几年,蔡民强、李春亮走遍中国各个刺绣工区,刺绣工人逐渐减少、高精绣工日益稀缺的现状,深深刺痛了他们的心。让他们感到遗憾的是,中国刺绣技艺虽然巧夺天工,却没有多少惊世之作留存,虽然各种技艺已开始融通,但是绣不精、精而乱的现象比比皆是,中国刺绣艺术的传承发展正面临着诸多困难。
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很快行动起来。2012年初,放下企业的重担,蔡民强、李春亮决心实现心中的梦想。他们从各绣区数百个手工刺绣坊中,挑选出几十位有想法、悟性高的巧手绣匠,亲力亲为出题材、制画稿、组材料、定绣色、提针法,指导他们研究创作刺绣精品,经逐渐淘汰形成十来个固定研究点。在这期间,蔡民强心中的信念日益坚定:要博采各大绣种之特长,把中国刺绣的最高技艺用一批艺术精品记录下来,为刺绣艺术发扬光大贡献力量。
打破传统粤绣、苏绣等“门户”“派别”局限,他们提出了“中国刺绣”的概念。“我们希望留存下来,走向世界的,不是某一方面的绣种,而是中国刺绣的集大成者。”蔡民强解释说。
精益求精诠释“工匠精神”
艺术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此后四年,均已年届花甲的蔡李过上了异常忙碌的生活。他们经常北上南下穿梭在各个刺绣作坊之间,指导技术,检查进度。许多个日子里,他们在晨光微启时便直奔机场,下机后转乘高铁或汽车,到达第一个刺绣工区,讲评后又驱车数百公里,连夜进驻第二个点,第二天一早又出现在绣花棚前。“有一次深夜赶路,我们的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爆胎了,真吓人。”当时的情景,蔡民强至今记忆犹新。
蔡李对绣品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在题材上,他们特意采用名家大师的经典画作作为底稿,如清朝著名宫廷画家袁江的《阿房宫》及徐里的《四壁观音》、陈克永的《大壑腾云》等,除传统的山水花鸟画,油画、摄影等艺术作品也是他们擅长绣制的蓝本。
对这些艺术作品,他们认真揣摩画理画意,然后根据不同的物象、质感、层次、虚实等,严密地思考、认真地布置丝路针法、线条粗细、色彩过渡,绣工们则根据要求分工协作。
“在绣制巨幅作品时,绣工只负责绣制局部,难免忽略各部分之间的过渡连接,而且丝线经过多遍重叠后,绣工已经看不清画稿的原貌,这就需要我们着眼全局,把握整体,在旁边进行指导,不断校正图案。”蔡民强说,“不满意的部分,常常是拆了绣,绣了拆,反反复复五六遍。一些绣工实在受不了,当场就掉了眼泪。”这种时刻,蔡民强、李春亮都是极不通融的人。因为艺术容不得“将就”,身为潮州人,他们对作品更有那种追求精致的执着。
以针为笔,经典名画“再创作”
以针为笔,以线代色,蔡李对这些艺术作品进行了“二次创作”,借助刺绣艺术独有的韵味魅力,填补原作笔触反映不到、色彩变化不足的空白,赋予原作新的艺术价值。
在材料上,他们选择的是细逾发丝的绣线,绣品远观栩栩如生,近看纤毫毕现,感染力扑面而来。如绣品《恬静的世界》,让观众仿佛置身山涧幽谷,泉水涓涓,流淌不息,走近端详,溪边岩石纹理细腻,倒影清晰,几乎跟高清照片一模一样。被蔡民强视为珍宝小心保存的《维摩演教图》,采用的是一丝、1/16丝甚至1/32丝的丝绒线相结合绣制而成,绣工用最轻软的绣花针,小心翼翼在绣架上飞针,绣出线描都不能完成的图案,参观者需要用放大镜才能看到绣工的运针走势。
《大壑腾云》则开创了用大山水画于刺绣的先河,创作这幅绣品,蔡民强、李春亮投入了大量心血。由于原画是1995年创作的,当时画家没有留下底稿或照片,画册受当时印刷条件限制,颜色并不真实。蔡民强为了校正颜色,把画家的色碟搬到绣架前,通过沾色逐一确定绣线颜色。画册图稿缩小,有的模糊不清,他们便分段研究,定出刺绣方法,力求重现原作天高地阔的恢弘境界。
《大壑腾云》是家喻户晓的佳作,该如何运用刺绣形式,在重现原画精髓的同时,为观众带来新的感受?经过深入思考,蔡民强在绣制过程中彻底改变了原画的笔法,使用乱针左右斜绣的方式,使漫山红遍的景象层叠有方、明暗错乱,为原画添光增辉,这让画家陈克永赞叹:“你们让画作呈现出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高科技为刺绣艺术添魅力
在众多绣品中,巨幅《阿房宫》对蔡民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这幅由12条通屏组合而成的绣品,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在这幅绣品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的匠心巧思与新时代的科技手段紧密结合,擦出了令人惊叹的火花。
《阿房宫》长6.52米,宽1.92米,尺寸远远超过其他绣品,这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蔡民强和李春亮用了9个多月的时间探索作品的雏形,特制了两边长度超过8米、重达100公斤的绣花架,并花重金定染了一整套耐磨度、色牢度、耐晒度均达4.5级的高标准绣花线。
蔡民强说,市面上的真丝面料一般只有1.5米的宽幅,为制作《阿房宫》,他们历经半年时间,研发出2.8米宽幅的真丝面料,并扩大印花机宽幅,保证原汁原味印制真丝样稿,他们还特地改造了1.5米的装裱机,为装裱这幅连框2.2米的巨作做好准备。
“创新,永远是艺术发展的源泉。”蔡民强认为,一个新时代的艺术作品,必然是这个时代崭新科技与艺术的结晶和反映。借助高科技,《阿房宫》整体上气势恢宏,局部则刻画入微,将原作华贵绮丽的画风表现得淋漓尽致。
《阿房宫》的问世,也让蔡民强充满了信心,“我相信,随着现代经济的繁荣、纺织技术的发展,我们完全可以创作出像卢浮宫、大英博物馆、圣彼得堡博物馆的巨幅油画一样大小的刺绣作品。”
彩线轻盈穿梭,绣出了绚丽的艺术梦想。近年来,蔡民强创作的中国刺绣艺术精品都是孤品,“我们放下一切专心研究创作,不是为了把绣品当作商品,而是把绣品当成艺术品来研究、提升。”蔡民强感叹道,“我们只希望做出最好的精品,让刺绣技艺得到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走上新的台阶。此次巴黎之行,我们要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世界关注‘中国刺绣’这一文化瑰宝!”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