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普宁嵌瓷文化,永不褪色的匠心艺术工艺。


瓷嵌,揭阳普宁人俗称“居饶”或“口饶”。普宁嵌瓷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兴盛于清代。它有400多年的历史。为了弘扬地方特色文化,促进全省文化交流,近日,普宁博物馆与广东省博物馆合作开展了“永不褪色的色彩——广东普宁瓷塑”文化展,旨在弘扬普宁地方文化,促进全省文化交流,推广普宁瓷塑,让更多的人更好地了解普宁,欣赏普宁,热爱普宁,感受普宁嵌入的“丰富”、“温暖”、“和谐”。

2018年,普宁泥沟村正在重建的张二房祠明德殿屋顶的瓷嵌装饰(图片:安静的声音)

镶嵌瓷器的主要材料是各种颜色的细薄瓷器,切割成特定形状的瓷片。多用于祠堂、寺庙、居民楼如“金四分”、“商陆根”等屋顶装饰,也有制作成便携式艺术品供人们欣赏、列举、收藏。普宁的瓷器镶嵌工艺精湛、高科技,作品造型、色彩丰富独特,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为了保护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国务院于2008年将其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蚂蚁;outline: none 0px!重要;瓷器镶嵌是一种对艺术家技能要求很高的艺术工艺,没有一定的艺术基础是不行的。它是在绘画和雕塑的基础上,结合独特的工艺创作而成的,不仅具有雕塑的生动形象,而且具有永不褪色的特点。

陈瓷嵌画《三雄图》(来源:揭阳闻网)

普宁工艺美术协会会长、普宁工艺美术厂高级工艺美术师陈介绍,20世纪60年代,普宁工艺美术厂的嵌瓷艺术家对嵌瓷进行了创新,创造了一种室嵌瓷画(嵌瓷屏风画),在20世纪50、60年代十分流行。室内嵌瓷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立体的,一种是浮雕的,一种是平嵌的。出口东南亚、西欧、港澳的瓷嵌主要以浮雕形式出现,题材广泛,从《封神演义》《三国演义》010《水浒传》到民间传说、英雄和一些喜庆欢乐的题材。

瓷嵌分为三种:平贴、浮雕、立雕。首先,根据寺庙、祠堂或民居的实际情况和业主的要求,设计和规划形象方案。其次是塑造胚胎,俗称捆绑“瓦骨”。人体的基本框架,如身体、脚、手等。是由瓷砖切割而成,然后通过在草纸灰和根灰中加水来贴合,这就是所谓的塑料胚。塑造胚胎很重要,整个动态过程60%完成,需要有一定的雕塑基础。灰与凝结合后再糊饶。

切瓷片,俗称“切饶”,是用钳子将各种形状、大小、颜色不同的瓷片按各种形式切割而成。《切饶》是一部很精致的作品。新手学徒经常被这项工作打败,手上经常磨出脓包,割破皮肤,割破血液。只有那些经过多年磨练和经验的艺术家,才能熟练的裁剪出设计中需要的精致小巧的瓷片。

切割出图案所需的瓷片后,下一步就是嵌瓷片,俗称“贴饶”。嵌在里面的人物头像,古代是灰色塑料做的,现在是先烧制的陶瓷头像。贴饶一定要有一定的艺术色彩基础,饶该如何放置一定要心中有艺术形象。

普宁瓷嵌传承人陈洪宪在做瓷嵌(图片:关曼萍)

公牛大小:边框盒!重要;outline: none 0px!重要;普宁老瓷嵌艺术家陈鸿宪认为,瓷嵌体裁内容丰富,有鸟、兽、鱼、花、人物、古玩、楚尾、人物、文字等。大多取材于潮剧故事、历史典故、生活图片、神话传说等。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一般表示吉祥、欢乐、富贵、长寿。不同的装修场所有不同的内容。屋顶正面的瓷嵌多为双龙戏珠、双峰朝阳、麒麟择日等。脊、角上的瓷嵌多为带有文武职衔的立体人物,如桂仁郑东、狄青取旗;屋檐下的墙上嵌有许多花、鸟兽、鱼虾、昆虫等;室内厅堂后面常见的彩眉有郭子仪寿宴、太公会见王文等,因其独特的风格和雅俗共赏,一直受到潮汕台胞和东南亚华侨的喜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瓷器镶嵌也在从内容到形象和技术上不断演进和创新。近年来,许多风景园林师、学者和专家都非常重视普宁瓷镶嵌,其文化精神和艺术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来源:揭阳发布普宁荣媒体中心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