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历史之“福老化”、韩江上的湘子桥

 

 

 

潮汕的“福老化”

我们不知道“福老”这个词儿使用的时间有多长。在百年来的文献中,“福老”指称居住在福建漳州和潮汕一带,讲闽南方言的汉族人。饶宗颐教授说:“福老初非潮州土著,大率来自福建,而间接徙自晋豫,与客家同为中原遗族,惟客家播迁于山岳地带,而福建老则循海岸线由闽迁粤。”两宋时期,潮汕接纳的移民主要来自闽南。而这些移民,大都自认为祖先是隋唐之际跟着陈政父子从山西,或者在唐末五代跟着王潮兄弟从河南迁到福建的。
 
闽南人移民潮州在文化上的意义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将更加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经验,和从事工商业的传统带到本地区。其次,移潮闽人多宦仕与世家,其中有很多都成了望族。这些望族,很注重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潮汕人重视宗族血缘关系,因此奠定基础。再次,移民将闽南风俗,从方言、民间宗教信仰到日常生活习惯带入潮州,促使了闽南民俗文化向潮州迅速传播。南宋《方舆胜览》于是有“虽境土有闽广之异,而风俗无潮漳之分”的记载。潮汕地区在文化上的“福老化”就此打下基础。
韩江上的湘子桥
驿道上新建起来的桥梁,规模最大的,是韩江上的湘子桥
 
南宋定都临安,从潮州经漳州北上的驿路,成为交通要道。往来过客,接踵摩肩。潮州城东的韩江,是一条流量变化很大的大江。夏季汛期,渡船一天只能来回四、五次,况且中流风急浪猛,常常有船翻人溺的祸患。这同日益繁忙的交通很不相称。人们都希望,能在江上修起桥梁。
 
1171年(干道七年),潮州知州曾汪开始创建韩江桥。起先建成的桥梁,是座浮桥,名叫做“康济桥” 。它由86艘木船用铁链联缀而成。在江心筑起一个石洲,把浮桥分成东西两个部分,使它能更好承受水流的冲击。
 
此后,在近60年的时间里,由近十位州官主持,潮州的老百姓在韩江河道上分东、西两段建起22个石墩,石墩之间架起木梁。1189年(淳熙十六年)知州丁允元主持了西桥建设规模最大一次工程。老百姓感激他,就把西桥称为“丁公桥”。东桥的修筑开始于1194年(绍熙二年),这一段桥梁被称为“济川桥”。东、西桥建起来后,江心一段,因为水深流急,仍然用浮舟连结,形成了以后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基本特点。 
 

来源:海滨邹鲁是海阳  文/黄挺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