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工艺之流光溢彩的普宁嵌瓷


 

嵌瓷,揭阳普宁人俗称“聚饶”或“扣饶”。普宁嵌瓷工艺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明代万历年间,盛于清代,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为弘扬地方特色文化,促进全省文化交流,近期,普宁市博物馆与广东省博物馆合作开展“永不褪去的色彩——广东普宁嵌瓷”文化展,旨在弘扬普宁地方文化,增进全省文化交流,宣传普宁嵌瓷,让更多的人更了解普宁、欣赏普宁、热爱普宁,感受“富丽”“热情”“和谐”的普宁嵌瓷文化精神,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018年,普宁泥沟村正在重修的张氏二房祠明德堂屋顶的嵌瓷装饰(摄影:安静声音)

嵌瓷主要材料是选用各种颜色的精薄瓷器,剪取成特定形状的瓷片,多用在祠堂、庙宇及民居“四点金”“下山虎”等建筑物的屋顶装饰,也有的制成便于搬运的艺术品,供人们欣赏、陈 列、收藏。普宁嵌瓷工艺精、技术高,作品造型、色彩丰富独特,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为保护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国务院于2008年将其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嵌瓷是一项对艺人技艺要求较高的美术工艺,没有一定的美术基础是无法胜任的。它是在绘画、雕塑的基础上,结合独特的工艺创作出来的,既有雕塑立体逼真的形象,绘画色彩浓丽的华美,更具永不褪色的特质。

陈国仕嵌瓷画作品《三雄图》(来源:揭阳闻网)

据普宁市工艺美术家协会主席、普宁市工艺美术厂高级工艺美术师陈国仕介绍:嵌瓷在上世纪60年代是由普宁工艺厂的嵌瓷艺人进行创新,创新出一种室嵌瓷画(嵌瓷屏风画),这种画在五六十年代十分盛行。嵌瓷在室内有三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立体的,一种是浮雕形式,一种是平嵌。现在出口到东南亚、西欧和港澳地区的嵌瓷主要是浮雕形式,它的题材非常广泛,从《封神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到民间的传说、英雄人物,以及一些喜庆、欢乐的题材全部都可以用于嵌瓷创作。

嵌瓷分为平贴、浮雕、立雕三种。首先,要按庙宇、祠堂或民居等实际情况以及主人的要求进行构思设计,规划拟定图像方案。其次,要塑造胚胎,俗称缚“瓦骨”。用瓦片剪切组合构成人体的基架,如身、脚、手等,然后用草纸灰和根灰加水调制进行贴合,这就是塑胚胎。塑胚胎非常重要,整个动态完成六成,要具有一定的雕塑基础。灰凝结合后再进行贴饶。

剪取瓷片,俗称“剪饶”, 即是按各种形式要求,用钳剪好的形状各异、大小不一、五颜六色的各种瓷片。“剪饶”是一件非常精细的工夫活,刚入门的学徒常常被此项活计考倒,手经常要磨出脓包,剪得皮破血流。只有那些经过多年磨砺,有丰富经验的艺术人们才能娴熟地从一块块瓷片中剪裁出图案中所需要的精致小巧的瓷片。

图案所必需的瓷片剪完成之后,接下来就是镶嵌瓷片,俗称“贴饶”。其中镶嵌的人物头部古时用灰塑,现在改用先烧制的陶瓷头。贴饶要有一定的美术色彩基础,饶要怎样安放,必须在心中有图像的艺术形象。

普宁嵌瓷传承人陈宏贤正在做嵌瓷 (摄影:官漫萍)

据普宁嵌瓷老艺人陈宏贤介绍,嵌瓷体裁内容丰富,有飞禽、走兽、鱼类、花卉、人物、博古、楚尾、图形、文字等,多取材于潮剧故事、历史典故、生活图景、神话传说等,乡土气息浓郁,一般以表达吉祥、喜庆、富贵、福寿等。装饰的地方不同,内容也不同。在屋脊正面的嵌瓷多以双龙戏珠、双凤朝阳、麒麟择日等;脊头、屋角头的嵌瓷,多是文武加冠的立体人物,如仁贵征东、狄青取旗等;檐下墙壁的嵌瓷则多花卉、鸟兽、鱼虾、昆虫等;室内大厅后彩眉常见的是郭子仪拜寿、太公遇文王等;因其风格独特,雅俗共赏,历来多为潮汕和台湾人民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华侨所喜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审美鉴赏能力在不断提高,嵌瓷从内容到形象、工艺也在不断地演变创新。近年来,普宁嵌瓷引起了许多园林建筑师和学者、专家的高度重视,其文化精神和艺术价值也日渐为人们所认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