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风俗之正月十六游蔗巷 潮州人与甘蔗的情缘
▼
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潮州市磷溪镇溪口村都会举行隆重的“游蔗巷”,这是当地独特的民俗活动。
农历正月十六日夜里,神像和经幡早早就村子的“七圣古庙”前准备好,8点左右活动开始,广场上的青年敲锣打鼓,奏起潮汕音乐。接着路两边甘蔗上的灯笼全亮起来,绵延数里,形成壮观的甘蔗巷。一通鞭炮之后,“老爷”开始出游,很多人在抬着神轿的队伍后面跟着,走在甘蔗和灯构成的巷子里,沾着蔗巷的甜蜜与喜气。
赛大猪、游蔗巷——千奇百怪的“营老爷”
在潮汕地区(一般指广东的潮州、汕头、揭阳三市),每逢春节,各地都会热热闹闹地举行名为“营老爷”的民俗活动。“营老爷”是潮汕方言(普通话读音类似“呀劳吖”),是一种抬着当地人所敬拜的神明塑像,上街巡游以祭祀神明,祈求庇佑的活动。
虽然潮汕各地都有“营老爷”,但不同村落的活动形式、时间,和祭祀的对象,完全不同。这些被供奉的神明,在当地被称作“老爷”,他们不一定是传说中的佛道诸神,而往往可能是在历史中曾真实存在的忠良贤人、善长仁翁。百姓敬他们的仁义忠勇、德善孝智,便奉他们为“老爷”,年年祭拜、代代相传。
然而全国的传统祭祀活动虽多,但潮汕地区形式的奇特多样,可谓一绝。在揭阳,有万人空巷的阳美火把节游行;在汕头,有激烈热血的拖神,有几十头肥猪比肥比美的赛大猪;而在潮州,则有独特的“游蔗巷”。
“游蔗巷”——潮州人与蔗的情缘
中国人从唐太宗时期开始学会熬制蔗糖,这比欧洲早了500多年,广东潮州作为中国最早种甘蔗的地区之一,民间对甘蔗和甜品情有独钟。
潮汕地区流传着一句俗语:“立冬食蔗齿不痛”,是说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会上火牙疼,还可以起到滋补功效。其实潮汕盛产甘蔗,每年八九月至次年的清明前后都有甘蔗上市,许多地区在立冬和元宵还有吃蔗的讲究。甘蔗在当地物美价廉,深受百姓喜爱。大概是这些原因,催生了潮州“游蔗巷”的民俗。
潮州市磷溪镇溪口村盛产甘蔗,相传自清朝光绪以来,每年农历正月十六,当地都要举行以“游蔗巷”为特色的“营老爷”活动。在游蔗巷活动中,家家户户都要选出最粗壮的甘蔗,根据家里男丁数目,在甘蔗梢上挂上相等数目的传统纸灯笼。男女老幼持着挂有灯笼的甘蔗站在路两边,灯笼向内,形成一条条长长的“蔗巷”,迎接抬着神轿的游神队伍从中经过。活动里锣鼓开道,标旗簇拥,少女们盛装打扮,村民燃放烟花鞭炮相迎,队伍浩浩荡荡。人人皆以抬轿、扛标旗、追随神像左右为荣。
最甜蜜的结界,甘蔗做的“千本鸟居”
游蔗巷中祭祀的,是村里的七位保护神“七圣夫人”,甘蔗上的“灯”潮汕音同“丁”,代表人丁兴旺,当地人通过“游蔗巷”,期望生活像吃甘蔗一样甜甜蜜蜜,日子像蔗节一样节节高升,事业生意似灯笼一样红红火火。
有熟悉日本文化的游客说,潮州“游蔗巷”不让他们联想到日本著名景点伏见稻荷大社的“千本鸟居”。
日本伏见稻荷大社是祭祀日本农业与商业之神“稻荷神”的神社。日本神社内常见一种名为“鸟居”的建筑,主要用于区分神域与人类居住的世界,可理解成一种结界象征。到伏见稻荷大社祈愿的人,若赚了钱,就会回神社建鸟居还愿,久而久之,那里的鸟居就愈来愈多,形成长廊。
潮州游蔗巷也因人丁兴旺,蔗巷才延绵漫长,神像被郑重地抬着从蔗巷中经过,其空间神圣庄严,若说提灯甘蔗是潮州的“鸟居”,那蔗巷可谓是最甜蜜的结界了。
潮州人的甜:鸭母捻与糖狮子
擅用蔗糖的潮州人,有他们独特的甜品美食——鸭母捻与糖狮子。
鸭母捻是一种潮州特色糖水甜品,因一颗颗圆滚雪白的糯米团子游在水面上,形似母鸭而得名,糖水中除汤圆外,还有鹌鹑蛋、莲子、红薯和银耳等等丰富的配料。
糖狮子是用花生、白糖/麦芽糖粘成一只大狮子,作为贡品祭拜神明。许多潮汕地区的春节民俗活动上,都能看到糖狮子的身影,其中又以潮州凤塘镇鹤陇乡(俗称:后陇村)的最出名,后陇糖狮单个能达到500斤,并有精美的彩绘装饰,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还会举行赛糖狮的活动。(文:新浪潮汕 子原兄)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