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非遗如何创新,如何文旅融合?大咖走进潮州有话说


“非遗活态传承与创要适‘度’”“要传播真善美的文化,要有差异性,非遗旅游线路才有生命力”……12月10日,2021年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工作会商会在潮州举行,专家们围绕非遗如何活态传承与创新、如何发展非遗主题旅游等建言献策。当天,来自全省各地的非遗工作者汇聚潮州古城,共商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

  


各个地市、行业的非遗工作者汇聚潮州。

  非遗传承不等于原汁原味传承

  “新格局下,非遗传承也应顺势而变。”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教授认为新发展格局下的非遗保护要服务、融入并促进双循环,要走活态传承与创新道路。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教授发表主旨讲话。

  宋俊华提出,非遗生命力以创新力、传承力、传播力为核心。传承力即非遗传承者代际互动交流的能力,创新力是传承者适应环境变化对非遗主动发展的能力,传播力则是对交流、展示的能力。

  非遗传承是要原汁原味地传承吗?宋俊华认为,在非遗传承领域,“原生态”“祖宗东西不能改”等观点是错误的,这违背了非遗发展规律及保护伦理原则,否定了非遗传承人的自我发展、改善生活的权利。

  


2008年,潮州工夫茶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那非遗传承与创新是“想怎么改就怎么改”吗?宋俊华表示,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要适“度”。这个“度”是非遗自我规律与传承人群对该规律认识程度的结合,是不断发展的活态的“度”,要以人为本。

  “非遗的核心价值,源于非遗本身的基因,不能创新得一点非遗元素都没有了。” 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史研究馆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张春雷表示,要突出强化非遗的基因。

  


广济楼上展出的微缩手拉朱泥壶。

  非遗创新等同于物质产品创新经济创新?宋俊华表示,物质产品或经济功能只是非遗众多形态或功能的一种,但却是目前非遗保护最热衷的方面。他认为,过度追求物质产品创新、经济创新对于非遗是另一种形式的伤害。

  国家级非遗项目潮绣代表性传承人康惠芳认为,传承既要守正,继承传统,也要创新,保持创作和创新的热情,同时还要广收徒弟,让更多人喜欢,去接触,甚至是从事非遗行业,这样才能生生不息。

  非遗主题旅游大有可为

  非遗要如何创新呢?宋俊华表示,非遗的创新可从理念、形式、经营、传播等方面进行创新。

  “创新就是生命!”宋俊华,他认为非遗的创新是无穷无尽的。他举例说,2004年白先勇以理念创新主持制作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该曲目受到了海青年广泛喜爱,从而掀起了“白旋风”“牡丹热”;而“九江双蒸”企业则注重经营创新,把非遗保护与分类经营相结合,形成金字塔式的企业经营模式,坚持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高端需求与普通需求相结合的经营模式,实现了遗产保护与企业经营的共赢。

  潮州麦秆画,体现了潮州文化中“精致”的特点。

  “非遗融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单谈某个传承人、某个项目是不够的。”宋俊华认为当下非遗创新趋势是从领导、垂直式创新变为追随、水平式创新,非遗创新应融入到“大众创新”的背景中。

  张春雷认为,包括非遗在内的人文景观具有永续性、垄断性的核心特征,“这提醒我们一定要认真保护好它,同时要用好它,让它活起来,融入当代,发挥好最大效应。”

  张春雷认为,在文旅融合时代发展,广东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可大力发展非遗主题旅游。

  近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对外发布“广州老城新活力文化遗产深度游”“沿海经济带粤东文化遗产体验游”“沿海经济带粤西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游”等3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

  


广济桥上,手拉壶艺人在展示手拉朱泥壶。

  张春雷指出,要精耕细作打造品牌,要防止遗产低俗化、产品不精致、模式不成熟、竞争恶性化、联动效益差。

  张春雷建议,非遗主题线路要突出传播真善美的文化,差异化发展才有竞争力,这样旅游线路才有生命力,不要急于求回报。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