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传统行当 | 摇鼓郎与“移衫移裤”–大潮社TV分享


上世纪70年代以前,在潮汕乡镇间,经常有一中年男子,肩挑二木橱摇摇荡荡,手拿拨鼓,一摇一拨,摇鼓发出“口冬”、“口冬”、“口冬”之音,伴随着悠扬铿锵的“移衫——移裤——哎”的市声,穿街过巷,打破了乡村的宁静。移衫移裤就是将衣服原来的颜色改染为另一种颜色,所染的大部分是旧衣服,但也有部分是颜色不合主人意的布。

 

潮汕传统行当 | 摇鼓郎与“移衫移裤”

 

移衫移裤的工匠被称为“摇鼓郎”,摇鼓郎所挑两橱一橱装着风炉、铜锅和燃料,另一橱装着染衣色料、剪刀、尺、一双大筷,这便是摇鼓郎所有的工具,还有一格装着收来的漂染工序比较复杂的衣或布块,有时还装着要转卖的布块。在供给布票的年代里,潮汕地区城乡间有相当一部分人的衣料是从摇鼓郎手中买来的。每逢顾客要急染衣服,或是所染颜色的工序较为简单,摇鼓郎风炉火燃起,铜锅水一沸,加上色料拌均后,将衣服放进铜锅里,拿起大竹筷,夹着衣服,东翻一下、西掀一下,再将衣服放进带有色泽的色水里浸煮二十多分钟,掠起衣服,晒干后像新的一样。这时,街头埕角即成为摇鼓郎的临时工场。

 

潮汕传统行当 | 摇鼓郎与“移衫移裤”

 

在潮汕地区,漂染业由来已久。明清时期,潮汕的麻、苎等土织布大量出口,有的要染上颜色,所以便有漂染业。染色原料大多以薯莨、青丛等植物为主。将青丛放入地窖中泡浸一段时间后,可捞起作肥料或燃料,让地窖的水澄清后打干,窖底积的一层淀料再稍为加工便成色料。薯莨就只要剁碎放进水中泡洗出它的淀粉,沥干后那些淀粉便是色料。

潮汕传统行当 | 摇鼓郎与“移衫移裤”

 

曾称得上潮汕一大产业的手工漂染作坊,在上世纪已改为机器洗染,而一些由于环保问题被责令停业,或改成色彩套印。至于肩挑的染衣服摇鼓郎,在那个“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物资紧缺穷苦日子里,确实满足了不少既无能力添置新衣布、又要穿新衣服者的爱美心愿,但在如今这衣食无忧的小康日子里,摇鼓郎已是无法再穿街过巷拨他的摇鼓了,只能改行。

 

来源:1860文化创意园

声明: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来源我们的网站:https://tv.dcsdcs.com/
大潮汕又名大潮社,大潮社整合了大潮汕大数据资源,续写海潮汕文化,潮汕新闻,娱乐,潮商,潮
汕公益,潮汕美食等版块布局,一个年代已过去,又有新一代崭新启程,就随红头船永前不息!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