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文史爱好者多方走访收集“八二风灾”史料,串联记忆碎片,还原各方合力救灾的感人故事
▼
前段时间,汕头澄海区博物馆馆长蔡文胜、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陈友义等多名专家学者带领大学生深入澄海6个乡镇走访,开展“八二风灾”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收获满满。
发生于1922年的“八二风灾”被中央气象台列为20世纪中国十大气象灾害之首。灾情发生后,海内外慈善机构、旅外侨胞以及本地的民间慈善团体组织迅速行动,涌现了一个个感人的事迹。
今年是“八二风灾”100周年。记者采访获悉,从去年以来,汕头市一些专家学者、文史爱好者通过走访旧址故居、拜访老一辈采集口述历史、举办讲座、组织研学等形式,收集整理相关文史资料,以期纪念当年多方救灾力量的义举,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揭示华侨文化、潮人善堂文化的深刻内蕴。同时也希望人们以史为鉴,做到防患于未然。
寻碑探史 30块石碑大多已完成拓片
潮汕地区现存众多“八二风灾”纪念碑。以当年的澄海县为例,坝头、上华、溪南、盐鸿、外砂……都有所发现。从去年开始,澄海博物馆馆长蔡文胜、杏园书屋大树老师就开始在乡野奔走,寻碑探史,收集整理与100年前“八二风灾”有关的记录,足迹遍及澄海多个乡村。
日前,记者在澄海中学遇到蔡文胜和大树时,他们正在拓印两块3米多高石碑上的碑文。据澄海中学德育处副主任陈元昌介绍,这两块石碑是2013年在澄海中学广场改建施工时挖出来的。
▲现放置于澄海中学的石碑。
蔡文胜告诉记者,这是迄今发现的关于“八二风灾”最大的记载石碑。碑文记载的是“八二风灾”受灾和灾后赈济情况。碑文叙事者为时任澄海县长李鉴渊。风灾发生后,李鉴渊当时家里共8人罹难,其中包括大房儿媳和4个孙子(大房仅剩下一个男孙幸存),二房儿媳等。但他不顾老家房屋全部倒塌、家属伤亡,仍在澄海县全力以赴组织救灾,他向各方发出乞赈电文,并在澄海县设立救灾善后公所,调动各方面力量赈灾,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获得各界好评。
大树名为陈学进,是文史爱好者,同时也是文史收集志愿者。他告诉记者,在碑刻收集过程中,蔡馆长和他发现有很多关于“八二风灾”的石碑,又恰逢今年是“八二风灾”100周年,于是萌发开展“八二风灾”专题调查的想法。
除了澄海中学的石碑,他们还在莲上镇竹林村商畹公祠寻到一方长80厘米、宽50厘米的石碑,上由民国李拣尘书“八二风灾修堤碑记”。他们顺着韩江北溪的东里堤而上,在石头坑村的石佛寺边上寻到另一块“八二风灾”修复石头坑、下南溪堤围碑记。此外他们还发现了程洋冈韩江江堤旁记载“八二风灾”赈灾情况的石碑、外砂堤顶雨亭的“八二风灾碑记”、外埔乡修堤事务所暨合乡绅耆所立的纪念碑、现存于盐灶乡的“盐灶收容灾童教养院碑记”、现收藏于澄海区博物馆的“重修外砂灾尸碑记”,等等。
▲在南溪程洋冈堤坝上寻访修堤碑记。
这些碑刻除了记载受灾情况,还记载了灾后各地华侨、商会、赈灾团体和汕头存心善堂等组织捐款修堤各种善举。目前,他们寻访到相关的“八二风灾”碑有近30块,并已拓印大多数石碑的碑文,之后还将释读拓片并拍照汇编。
走访旧址 采集口述历史收集珍贵资料
“八二风灾”专题文史资料收集中,蔡文胜和大树等人还以历史事件中的人物为链接点,由点到线再到面,通过人物展开“搜寻”,寻访人物故居、历史旧址等,进一步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和故事并记录下来。他们走访李鉴渊祖祠商畹公祠,听当地83岁的李永喆老人讲述从上辈人中了解到的风灾惨状,当时风灾导致村落前面决堤,而筑修堤防,成为灾后重建的一项大事。据说和李鉴渊同为莲阳竹林李氏商畹公后代的李拣尘等人当时还到泰国募款救灾。
▲走访盐鸿鸿沟林氏宗祠了解相关历史记载。
在原澄海区政协委员、存心善堂原秘书长陈郴家中,蔡文胜等人仔细聆听并记录了陈郴老先生整理的相关资料。汕头存心善堂是“八二风灾”中重要的赈灾团体,陈郴多年致力于搜集、整理潮汕历史文化资料,在存心善堂相关资料的整理工作上做了不少贡献,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与“八二风灾”相关。据陈郴介绍,清末民初时,潮汕善堂积极为百姓做善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八二风灾”发生后,汕头存心善堂为劝募赈灾钱款,组织人员拍摄了99张灾区图,编印了一本影集到处分发, 当时海外侨胞们纷纷捐赠钱款和物资给家乡。陈郴还向蔡文胜等人展示了他收集的多张珍贵“灾图”。
灾后一些村庄被夷为平地,为让故里乡亲有安身之所,海外华侨捐资修建了坚固的楼房,以防范台风,这些楼房因此被称为“台风楼”。据当地人介绍,在凤翔街道坝头片区可知的“台风楼”就有北港和涂池两处,涂池的“台风楼”已被拆毁。北港的居安楼在救助众灾民之后,还曾作为学校。蔡文胜和大树等人还走访了外埔养义善社、凤洲义冢、南湾宫庙、盐鸿教堂、鸿沟林氏家庙以及樟林垂庆里等多地,搜集了大量资料,采集口述历史。
一路下来,越来越多人知道他们在做专题收集,于是一有资讯也马上告知,这使专题史料得以不断完善。
组织研学 让年轻一辈感受独特的善堂文化
在深入发掘整理“八二风灾”历史资料的过程中,蔡文胜和大树觉得应该让更多的人尤其是下一代,了解这一段历史,纪念救灾义举,以史为鉴,防患于未然。于是,前段时间,澄海区博物馆联合杏园书屋面向该区在校大学生招募9名成员组成工作坊,开展为期10天的研学活动。蔡文胜以及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陈友义、汕头市华侨历史学会会员黄桂华、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委会委员林得涛、陈耀贤、林勇等担任指导老师。9名大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走访了澄海区6个乡镇,包括坝头北港、外埔、莲上凤州、莲下南湾和程洋岗、盐鸿盐灶和鸿沟以及樟林垂庆里,通过实地调研、口述访谈、文献整理、学术讲座等方式,开展“八二风灾”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研学活动收集到不少历史资料。
工作坊分为“史料整理”“编辑宣传”“摄影记录”三组。摄影记录组负责记录图像和影像,修复老照片及老旧历史资料;史料整理组整理口述资料、碑刻资料、公众号推文资料和辑录文献等,最后汇总,形成研习成果。值得一提的是,编辑宣传组可视化处理有关数据,比如把出自澄海县救灾善后公所《澄海县救灾善后公所赈灾报告书》中的数据制作成图表,不仅“八二风灾”澄海受灾人数、屋数和受捐物资等相关内容让人一目了然,也方便此后宣传所用。
10天的研习,让每一位大学生都感叹不虚此行、受益匪浅。他们表示,在老师带领下深入乡野,不再像从前只是浅薄地了解教科书里的历史,而是真真切切地去实践、感知历史。在研学中他们深深感动于社会各界以及海外华侨对潮汕的支援,看到了潮汕善堂文化在灾后处理中发挥的作用之大,感受到了善堂文化的可贵之处,表示也想成为赠人玫魂、手有余香的人。
记者了解到,研学活动结束后,参加研学的大学生回校后还继续在广州等地高校、图书馆搜集、补充有关资料,争取将资料进一步完善,汇编成册。
来源:汕头日报
【编者声明】
本公众号部分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编者收集整理,旨在与大家分享学习。如您认为某些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核实后将采取相应措施。
-The End–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