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 瑞士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流态化学科研究的开拓者郭慕孙:科学道路上的“领跑者”

“化工过程的开发首先要做到概念设计,要通过概念设计、实验验证来颠覆传统模式。”张锁江至今仍然记得20年前第一次与郭慕孙见面时,郭慕孙对他的指导。
郭慕孙擅长从现实中寻找凝练科学问题,一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致力于以原创的流态化理论与技术解决我国化工、矿产资源利用的重大需求问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李静海院士曾师从郭慕孙。他在此次论坛上回忆:“在他的学术辞典里没有‘跟踪’二字,始终强调‘原创’‘第一’和‘特色’。”
上世纪60年代,为了让实验室成果尽快应用于工业生产,郭慕孙奔波于全国各地的厂矿企业,一边进行实验、一边研究设计、一边指导工业应用,对我国低品位与复杂矿的资源综合利用做了大量调查工作。湖北大冶、四川攀枝花、辽宁鞍山、贵州万山、蒙古包头……他不知疲倦辛勤工作的汗水和足迹遍布全国,真正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
在与会专家看来,郭慕孙能够同时精于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正是源于他坚定的科技报国梦想。
郭慕孙曾说:“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走向发达的途径中,只有用自己的科学技术,针对自己的资源和国情,才能达到技术上独立的目标。”
和郭慕孙一起并肩作战的同事们都体会到,他把自己的全部才智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深深热爱的祖国和人民。

郭慕孙在做实验
永不停息 追求卓越
郭慕孙的一生都在不知疲倦地工作。
2000年,已80岁高龄的郭慕孙壮志满怀,开始筹划主编《流态化手册》,亲自编写详细写作提纲,组织国内64位学者参与撰写。历经8年不懈努力,这部共计316万字的着作终于完成,在流态化领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同时,郭慕孙卸任过程工程所所长后,在培训年轻的博士、硕士生进行英语论文写作上投入大量精力。1997年起,过程工程所举办了8期英语写作讲习班,每期都由郭慕孙义务讲课8至11次,这成为研究生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
2009年,年近90岁的郭慕孙把课件结集成书,出版了《怎样写好科技英文论文》一书,深受读者欢迎。
2012年12月20日,92岁的郭慕孙逝世,结束了他奋力奔跑的科学人生。李静海回忆:“在他去世前两天,我去看望他时, 他还在追踪事物,还在思考太阳能如何能用于化工过程的加热。”
“郭先生生命中的每时每刻、一点一滴,都在诠释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追求卓越。”李静海说,“让人觉得这是永恒的,从不会终结,永远会如此。”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甘晓
郭慕孙,1920年6月生于湖北汉阳,祖籍广东潮州,1939年考入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1945年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化工系学习,1946年10月获硕士学位后,在美国碳氢研究公司和可口可乐公司任工程师。1956年回国,辅佐叶渚沛所长筹建中科院过程工程所前身中科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创建中国第一个流态化研究室,1978年至1986年先后任中科院化工冶金研究所负责人、代所长、所长,1986年起任名誉所长。他1979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1980年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历任第四、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