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普宁流传300多年的骄傲-普宁英歌舞-大潮社分享潮汕文化


众所周知,普宁是英歌之乡

英歌在普宁已成为喜闻乐见的一种汉族舞蹈艺术

只要有人在跳英歌

男女老少皆会聚集围观,为之喝彩

这才是普宁流传300多年的骄傲:普宁英歌舞!

普宁英歌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

这是一种融戏剧、舞蹈、武术于一身,演绎着梁山泊英雄豪举的艺术表现形式;这是一段颇具傩舞色彩,承载着丰厚文化涵的地方传统舞蹈。它威猛、雄浑的表演风格,粗犷、豪迈的精神风貌,展现着中华民族果敢、坚强、团结战斗、勇敢直前的可贵品格。这就是在普宁流传了300多年的民间舞蹈——英歌舞。

这才是普宁流传300多年的骄傲:普宁英歌舞!

普宁英歌是一种壮美阳刚的汉族男性群体舞蹈,主要表现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豪情斗志和英雄气概,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厚的文化内涵。

每年春节,一年一度的英歌舞狂欢便在普宁大地拉开序幕。当刻画着独特脸谱的英歌舞者从古村街巷奔涌而出,当叩击起舞的“梁山好汉”们腾跃而来,当响彻苍穹的锣鼓声、螺声由远及近……舞!舞!舞!狂野地奔放,快意地宣泄,普宁英歌舞,带来撼人心魄的力与美。无论是舞者还是观者,仿佛都被一种崇高和荣耀笼罩着,情感肆意喷涌,排山倒海般,好一个淋漓尽致!

这传承百代的艺术瑰宝,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多种不同的风格。它以矫健的步伐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前行,从广场走向了舞台,从乡村走向了世界。而这背后,正是一代又一代英歌传承人的不懈努力。其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来发、省级“非遗”传承人张伯琪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传承人  陈来发

这才是普宁流传300多年的骄傲:普宁英歌舞!

1957年出生,普宁南山村人。普宁快板英歌的著名传承人。十来岁便参加村少年英歌队练习,年轻时执英歌头槌10余年,后为南山英歌队长兼教练。其槌功,眼到手到神到,干脆利落、迅猛洒脱;腿功灵活矫健有力,腾跃弹跳力度高度令人叹为观止。2008年,他被文化部授予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普宁英歌)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这才是普宁流传300多年的骄傲:普宁英歌舞!

正月初一在村里巡游拜年的泥沟英歌

对于普宁快板英歌代表性传承人陈来发来说,最难忘的莫过于2008年那年领队南山英歌作为“广东文艺奥运军团”的一员,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表演了《英歌飞进北京城》,6分钟的精彩表演惊艳了全国、全世界。“一支农民队伍能去到天安门前表演,那真是不敢想象!”陈来发至今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当年的心情,但他说当时他和队员心里都铆着一股劲,一定要把英歌舞最精彩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因为,他们不只代表着南山,更代表着普宁,代表着整个揭阳。

此后,他更带着英歌舞参加了2013年的上海世博会、第17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

2016年的台湾第三届“守望精神家园——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陈来发始终认为,普宁英歌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舞得更好走得更远!

这才是普宁流传300多年的骄傲:普宁英歌舞!

这位从19岁起就与英歌结缘的普宁汉子,对英歌始终保留着一份难以言说的热情和深入骨髓的责任,从艺的40多年间,他促进了普宁英歌传承从敝帚自珍的“一师一徒”模式到开放教学有教无类的进步,也参与了传统英歌由动作简单、表演单调到服饰华丽、花样翻的发展。

这才是普宁流传300多年的骄傲:普宁英歌舞!

这才是普宁流传300多年的骄傲:普宁英歌舞!

“普宁英歌有今天的成就,要感谢前辈们付出的心血与心力,没有他们不遗余力的奉献与传承,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说这话时,陈来发正向工作人员展示着自己珍藏的前辈们留存下来的英歌舞服饰、道具、奖牌等,他说南山英歌队1953年就进京参加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誉满京华。所以,他一直对自己和后辈们说,南山英歌这支旗一定要越唱越红,要超越前人。

传承人  张伯琪

这才是普宁流传300多年的骄傲:普宁英歌舞!

1945年出生,普宁泥沟村人。高中毕业,为家乡学校教师,享有盛名的中板英歌头槌。其一家三代曾在英歌队里当头槌。由于家庭的熏陶,张伯琪14岁开始进英歌队参加表演,始在队伍中扮舞蛇的时迁,接着舞尾槌。后来承接头槌的重任并担负起该村英歌队教练。2008年,他被省文化厅授予第一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普宁英歌)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在泥沟村,普宁中板英歌代表性传承人张伯琪,谈起英歌如数家珍。“隆咚喳,隆咚喳……”说到动情处,老人拿起双槌就地舞起英歌来,行云流水般的动作,威风凛凛的气势,让人根本无法相信这是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张伯琪称,泥沟村人世代学习英歌舞,村里小孩自小耳濡目染,英歌舞对他们来说就是“家常便饭”,往往放下饭碗,拿起筷子便舞起“槌花”玩。而能被选入英歌队更是脸上有光的事。

张伯琪自小痴迷英歌舞,哪里有跳英歌他就往哪赶。他10来岁便加入了英歌队,演过时迁,担任过头槌。数十年来,在发展传统英歌技艺的同时,张伯琪博取百家之长,经常创新改编英歌舞的表演形式,丰富英歌舞的表演内容,并打破了 “传内不传、传男不传女”的传统束缚,走进其他村寨及学校、军营等传播英歌舞,建立起了“女子英歌队”和“少年英歌队”。2004年7月,他带领的泥沟少年英歌队参加广东省第六届少儿艺术花会暨CIOFF第三届亚洲儿童民间艺术节比赛,荣获金奖。同年,上北京参加庆祝建国55周年活动,受到中央首长的亲切接见。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民俗的淡化,普宁英歌的完整性不断遭受冲击,年轻人的学习热情正在下降,这让两位传承人倍感忧心,在尽自己所能传承、传播好英歌的同时,他们也希望全社会都来共同关心、关注普宁英歌的传承与发展。

关于英歌

这才是普宁流传300多年的骄傲:普宁英歌舞!

英歌舞被认为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

深受群众喜爱和推崇

这才是普宁流传300多年的骄傲:普宁英歌舞!

英歌舞演员根据梁山泊英雄人物形象

性格特征刻画脸谱

这才是普宁流传300多年的骄傲:普宁英歌舞!

泥沟村人世代学习英歌舞,村里小孩自小耳濡目染,随便拿起英歌槌便舞得像模像样。

普宁英歌

普宁英歌是南方汉民族独特的传统艺术之一,在当地已流传300多年。英歌舞表现的是“元宵节大闹大名府”的故事,情节来自《水浒传》。讲述正当元宵节大放花灯的时候,一群梁山好汉斗智斗勇把卢俊义等人从狱中劫出的故事。它被认为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深受群众喜爱和推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这才是普宁流传300多年的骄傲:普宁英歌舞!

时至今日,游神赛会、传统节日以至各种庆典,都少不了英歌这一活动。普宁英歌分快板英歌、中板英歌、慢板英歌三种流派,其脸谱、服饰、道具,蕴含了潮汕文化和京剧艺术的精华,舞蹈场面恢宏壮观,阵势画面多样变化,套路更是规范多变,道具棍槌技耍优美中不乏阳刚,粗狂和稳健之美,具有突出的精神价值、社会价值、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2006年,普宁英歌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via:揭阳日报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