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7张老照片,带您“穿越”1981年至今的汕头龙湖-潮汕历史文化。
▼
其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实践,正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特区精神的生动写照。
埋头苦干,荒沙丘地建琼楼
▲1980年,汕头经济特区区址地形地貌
——汕头经济特区初创时期,根据实际情况,当时的特区管委会以“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投产一片、获益一片”滚动式发展模式,推动经济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建设中的正大康地汕头饲料厂(1983)
——潮汕平原土地肥沃,犹如一个天然大温室,四时果蔬兼备,具有发展农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汕头特区抓住这一优势,不断探索农业体制改革,着力发展创汇农业,尝到了甜头。
▲特区园艺公司开办的园艺场与良种潮州柑试验园(1983)
——在当时全国4个经济特区中,只有汕头经济特区建立了“特区顾问委员会”,并先后在香港、澳门、加拿大、北京、上海等地成立顾问团(组)。
▲汕头经济特区香港顾问聚会龙湖出谋献策(1984)
——汕头经济特区起步时,只设办公室,1983年事业稍有发展,也只有10个党、政、群机构,1984年扩大特区范围,并从加工区转变为综合性经营的特区,业务大大扩大,至1991年8月扩大特区前,也只有行政局18个,另有挂牌子、不配员的机构15个。
▲汕头经济特区管理大楼落成,特区党、政机关迁入大楼办公(1986)
——1984年将干部原来执行的“无限期委任制”改为“任期制”,企业干部改为“聘任制”,明确干部的职责权限,率先实施了领导干部定期述职评议,企业干部则全部推行合同制。
▲朝气蓬勃的特区青年工人上班情景(1984)王瑞忠 摄
——1984年第一期干部宿舍分配时就实行了个人缴纳30%的住房制度改革,启动了住房商品化的探索。
▲汕头经济特区第一批商品化住房(1984) ▲汕头特区建设总公司与意大利客商签订合同(1985) ▲汕头经济特区发展总公司与泰国正大公司签订投资合同(1983) ▲项目实景图 ▲特区管委会和办公室领导同志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研究特区建设规划(1984)王瑞忠 摄 梦想启航,不忘初心再出发 1、中山东路变化 ▲正在建设中的中山东路 ▲今日中山东路 张烈华 摄 2、金砂东路变化 ▲昔日金砂东路 ▲今日金砂东路 3、新津河片区变化 ▲昔日滨江大道(2014) ▲今日滨江大道(已改名为津河路)(2018) 张烈华 摄 来源 | 南方+、潮汕楼市
——在引进外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方面,率先制定出台《汕头经济特区个人独资企业条例》,成为全国首部独资企业法规。
——198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后,特区管委会及时制定《汕头经济特区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补充规定》,进一步调低各项收费标准,将原来的2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为18项,为全国同类政策首例。
——1987年4月29日,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明确规定,各职能工作部门对外商询问的问题,应在24小时内作出答复,在国内首开政府机关对企业服务承诺制先河。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