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汕话里,老爹不是爸爸,阿娘亦非妈妈?


潮汕的孩子们,从睡在摇篮里牙牙学语时就开始听“拥啊拥,拥金 gong6,金gong6做老爹,阿七阿八(或作:阿文阿武)来担靴……”的潮语摇篮曲。
  
我们虽然知道“金gong6”指的是摇篮里的婴儿,但“gong6”的本字至今未明,现在也没有人把婴儿叫“金gong6”了。所以,编著《全本潮汕方言歌谣评注》时,我们只好找了个音近字,写成“金公”了。而“老爹”呢?应该是官吧。希望摇篮里的孩子将来长大了读书做官啊,当了官就有人来伺奉(担靴)哦。很朴素的“望子成龙“的传统思想,也可以说是一家之梦想吧。
那么,“爹”、“爹爹”不是北方人对父亲的称呼吗?
歌剧《白毛女》就唱道:
“人家的闺女有花戴,你爹我钱少不能买,扯上了二尺红头绳,我给我喜儿扎起来,唉,扎呀么扎起来。
”怎么到了潮汕话就变成官称了呢?
可能是把做官的都当成自己的父母官了,所以就把称呼父亲的称谓用来尊称官员了吧。

潮剧里也有用例,如家喻户晓的潮剧《金花女》:(驿丞):“驿丞小小是老爹,名字微微通京城。”(林淳钧  林卫群《句句都是翰林造》第314页)驿道是官道,驿站是给官道上经过的公差人、马休息补给的地方。驿丞是站长,所以驿丞自称“驿丞小小是老爹”,用今天的潮汕话说,就是“驿丞细细是个官”。
 
称官员为“爹”或许是戏曲的传统,元·关汉卿《鲁斋郎·楔子》:“(张龙云)比及爹有这个心,小人打听在肚里了。”但清朝也有人记载,是正式称官员为“爹”、“老爹”的。清·洪亮吉《泾县志·风俗》记载:“称县令、丞簿、尉官为老爹。”也有用例实证,如清·焦循《周县丞》:“是夜贼已入城,据县署。有见公者曰:‘爹也!’缚去。”
  “爹”在潮汕话中还可以用来称呼戏班的班主,潮剧研究专家梁卫群女士告诉我:“‘戏爹’指办戏班的人,即班主。”过去的童伶制戏班,演员都是一班孩子,班主就成为这班童伶的“爹”了。
我本来以为在潮汕地区就没有称父亲为“爹”的了,但微友“欣阳是我”在上一篇文章中留言说:“还有媳妇称公婆为阿丈dioh/阿爹,阿姨的。”也就是说,在潮汕的个别地方,还存在这种称父辈为“爹”的称呼。旧戏文里也有称父母为爹妈的,如《金钗记》第四出:“收拾琴剑与书箱,择好日拜辞爹娘。”(明本潮州戏文五种)又《周不错》:“阿奴,许是孬耍,阿爹无男是欲靠女。”但演员却唱做“阿爸”。也许,“阿爹”这是沿用地剧本旧称而已,现在唱就改唱为“阿爸”了。(梁卫群“剧这么潮”公众号《不卖惨的周不错》)
娘,在北方话里是指母亲,与“爹”相对,《松花江上》歌词就“呼爹喊娘”地唱到:“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但潮汕话的“娘”却指的是娘子,即小姐。《陈三五娘》《苏六娘》中的女主角,是五小姐、六小姐。在戏文中,也加上词头叫“阿娘”。如《明本潮州戏文五种》中《荔镜记》里的对白,仆人对小姐就尊称“阿娘”:

丑:哑(亚)娘,只一盏正是乜灯?               

旦:只一盏正是唐明皇游月宫。

丑:呵(阿)娘,只一盏正是乜灯?              

旦:只(一盏)正是昭君出赛(塞)。


年轻女子称为“娘”应该是古代汉语的常用词义,《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子夜歌》:“见娘喜容媚,愿得结金兰。”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颠不剌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杜十娘、公孙大娘、扈三娘等文学作品人物名称、潮汕话称女人为“姿娘”(珠娘)中的“娘”也应该是这种意思。现在北方话说一个人说话“娘娘腔”,也是女人腔调的意思,而不是皇后娘娘腔调的意思。现在的流行语形容人女性化、言行举止嗲嗲的为“娘”、“娘炮”,把这些有女性化倾向的小男人叫做“伪娘”,倒是与这个义项一脉相承。
有专家认为,“娘”与“孃”古代是有分工的:“娘”是专门用来称年轻女子的,就是姑娘、小娘子。南朝的字书《玉篇》是分清楚的。《玉篇·女部》:“娘,少女之号。”又:“孃,母也。”《木兰诗》:“旦辞耶孃去,暮至黄河边。”唐代也应该是分开的,安徽省博物馆馆藏一封被称为《二娘子家书》的唐代民间书信,自称“二娘子”的女子信中提及母亲,则写作“阿孃”,不混用。杜甫《兵车行》:“耶孃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也作“孃”。后来“孃”、“娘”就混用了。潮州戏文中基本上保留了“娘”字指年轻女子的义项。“娘”指母亲,我印象中小时候在农村听男人说粗话时用过:“你阿(nian1)娘……”,但现在应该消失了了吧。
阿孃:母亲;二娘子:二姑娘
   
“娘”在潮汕话中的另一种用法是“姑娘”的省称。“姑娘”也是一种尊称,如十九世纪后期在汕头传教十多年、并编著了英文和潮汕话对照词典、记录并出版了英文版潮汕民间故事的美国女传教士Fielde, Adele M. (1839-1916),信众(文献有记录)就尊称其为“菲姑娘”,无关年龄。
“姑娘”省称就是“娘”了。我舅舅家我的那些表姐表哥们,把姑妈都叫做“娘”,从“大娘”到“五娘”依次称之,可能是“姑娘”省称为“娘”的原因吧。不知道别的地方还有没有相同叫法的。
月亮,潮汕话叫“月娘”,这个“娘”我知道是尊称,但要准确的解释它确指什么:女性尊称、年轻的女性,还是母亲?这恐怕大家得讨论讨论。
“娘”还可以转移而用之于动物,表示雌性、母的,如“猫娘”,俗语有云“猫书读一肚,唔别(bag4,也写作“讠别”)猫娘共猫牯。”北方话骂人“狗娘养的”,这个“狗娘”是狗妈妈,与潮汕话的“猫娘”不同。还没长大的雌猫,也叫“猫娘”,与当没当过母亲无关。
猜一猜:哪只是猫娘,哪只是猫牯?
昆虫也有叫“娘”的,那就是还没有长大的小蜻蜓——“沙蜢娘”,这则与性别无关了,只指其小。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