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七年上万人参与建成,“世界级挑战性工程”汕头海湾隧道今天上午通车!致敬最可爱的“隧道人”

9月28日,这片见证汕头经济特区沧桑巨变的海域,迎来了全市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里程碑”事件——有“世界级挑战性工程”之称的汕头海湾隧道正式开放通车。

汕头海湾隧道

这是世界首座地处8度地震烈度区的海底隧道,也是国首条采用超大直径盾构穿越复杂地层、综合难度最大的大直径盾构法海底隧道!

总长度6.68公里的汕头海湾隧道,犹如潜行海底的蛟龙,横亘碧波、气贯南北,开辟出一条汕头内海湾南北两岸全天候过海通道。

2020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汕头视察,言语谆谆,勉励汕头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成了汕头干群戮力同心的奋斗方向。

在举国上下喜迎党的二十大之际,海湾隧道的建成通车,正是汕头市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加快经济特区建设的具体行动,也是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委“1+1+9”工作部署,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提升城市能级的重要实践。

踏波逐浪,乘风而起。在广袤的汕头海域、陆域上,越来越多的交通要道正在延伸铺展,展现出这座城市的无限活力。

汕头首条过海隧道:

5分多钟海底穿越内海湾两岸

通车首日,海湾隧道内通行车辆络绎不绝、川流不息。南北岸两座风塔遥相对望、气势恢宏,远处高楼林立、连线成片。崭新的发展图景,彰显着“一湾两岸”的勃勃生机和未来发展的旺盛潜力。

“原先只有两座桥,台风天气通勤很不方便,以后没有这个烦恼了,往返两岸的时间也大大缩短。”隧道通车让居住在内海湾南岸的李先生喜笑颜开,这也是许多居住和工作地分别在南北岸的市民的共同喜悦。

过去,连接汕头湾两岸的通道,主要是海湾大桥和石大桥。随着城市扩容提质,主城区过海交通已成发展瓶颈;加之汕头地处沿海,台风、暴雨季节的封桥禁行更让交通不便。海湾隧道的开通,不仅解决了恶劣天气下的过海交通问题,更打破了之前需绕行石大桥、海湾大桥的局面,将两岸通行时间从40分钟大幅缩短至10分钟以内。

海湾隧道位于海湾大桥与石大桥之间的内海湾,由汕头市政府和中信集团以政企模式合作共建,总投资约57亿元,通车后长期免费向公众开放。“隧道内限速60公里,设计为分离式双向六车道,东西线各三车道。”汕头市苏埃通道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经理石曲告诉记者,隧道内部结构分三层,上层是排烟通道,中层是路面宽度达10.5米的行车道,下层是人员疏散及综合管廊通道。

作为长达6.68公里的“特长隧道”,海湾隧道的安全性备受瞩目。

隧道内敷设的感温光缆和探测器如同敏锐的“触角”,能够第一时间提示火警信号;

主隧道行车道层设置的消火栓箱、灭火器箱和灭火喷头,能自动喷淋灭火;

射流风机和轴流风机等通排风设备,实现了隧道纵横双向通风;

“洞口堵截、低点抽排”的排水体系,能有效应对隧道积水;

隧道车行道下方作为逃生通道,东、西线盾构段分别设置38个逃生口,共同构筑起牢不可破的“生命通道”。

海湾隧道的建成通车,让汕头内海湾南北岸拥有了第三条过海通道。这一重大交通民生工程,不仅圆了海内潮人全天候通行汕头湾两岸的百年梦想,也掀开了“一湾两岸”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世界级技术难题:

“最具挑战性的大直径盾构工程”

作为国内首条采用超大直径盾构穿越复杂地层、综合难度最大的大直径盾构法海底隧道,也是首条在8度地震烈度区建设的海底隧道,汕头海湾隧道施工综合难度和风险首屈一指,曾被钱七虎、孙钧、周福霖等院士称为“世界级挑战性工程”。

“大、高、硬、浅、险”,这五个“拦路虎”从启建之初就让隧道建设者们皱紧眉头——

“大”!采用的泥水盾构机直径达15.03米,属超大直径;

“高”!项目建设在8度高烈度地震区;

“硬”!岸上段孤石、海中基岩段的岩石硬度非常高;

“浅”!盾构机上方覆盖层厚度薄,没有达到通常要求的盾构机直径一倍以上;

“险”!地质复杂,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

“汕头海湾隧道是我们国家第一座在高烈度地区的海底隧道,关于地震安全问题,国内技术是空白的,国际上也是空白的,大家都在探索。”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说过。

然而,任何困难都挡不住铿锵坚定的建设步伐。项目自2011年5月完成立项审批后,于2015年2月启动建设,开启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硬核穿越”——

来自五湖四海的工程师们和上万名建设者,在盾构始发井围堰临时工程,用50万方的填土,建造一座400米长的人工岛;开挖了228万方土方,用88万方混凝土和14万吨钢筋,启用直径15.03米、重4200吨的盾构机,相继攻克了孤石群地层掘进、高黏度软土地层掘进、长距离浅覆土高水压掘进、海中高强度基岩凸起、淤泥地层带压进仓等世界级施工难题,最终打造了一座里程碑式的“世界级挑战性工程”。

▲2018年海湾隧道围堰施工现场

“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根钢筋,都饱含着我们的心血。”中铁隧道局汕头海湾隧道项目总经济师龚岳对此深有感触。2016年2月,他从江门市的台山核电站项目来到汕头参建海湾隧道,数年间见证了南岸围堰、盾构机下井、掘进、隧道贯通等一个个关键节点。“印象最深、最艰难的,是隧道中那三段长达182米的基岩突出段”,这是最难攻克的部分。

大家迎难而上,通过改装掘进刀盘等技术攻关,愣是在又高又硬的突起基岩中开凿出路来。原本预计5个月的工期,整整熬了10个月,才顺利拿下这三段基岩突出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软硬不均的地层里艰难掘进,“盾构机”至关重要。建设过程中,东西线隧道采用两台盾构机同时掘进,其中西线使用的是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大国重器”——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5.03米超大直径盾构机。

▲2018年3月20日西线盾构机刀盘顺利下井

“盾构机的刀盘首次采用伸缩摆动装置,我们还在刀具安设了全套质量状况监测系统,仓内设置了可视系统,这些在盾构技术里都是创新性的。”石曲介绍,“整个项目先后获得14项发明专利,其中2项属科技发明,意味着我们的盾构隧道施工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自2015年隧道启动建设以来,历时7年多,掀开了我国跨江越海隧道建设新篇章。项目的成功实施,提升了我国在极端工况条件下的超大直径盾构装备设计研发和应用能力,增强了国产超大直径盾构装备的性能和市场竞争力,带动了盾构装备研发、设计、制造、应用等环节的持续发展,打破了国外大型盾构长期垄断的局面。尤其是隧道建设过程中积累的大量已验证过的基础数据和宝贵经验,对未来中国乃至世界海峡隧道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些技术,代表了我们中国隧道技术的发展成果,是隧道建设史的一个奇迹。”中铁隧道局集团总工程师洪开荣曾由衷地赞叹。

拉伸城市路网骨架:

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能级

经济要发展,交通要先行。汕头海湾隧道的贯通,不仅架起了南北两岸的“连心桥”,也为两岸经济发展铺就了“快车道”。

广东健信制药有限公司地处濠江区。此前,由于公司到中心城区北区通勤时间长,招聘时让很多专业人员望而却步,企业不得不把部分产能外迁。“如今上班路程时间节省了,对人才引进肯定有积极作用。”隧道开通,让该公司总经理黄邦信对企业发展前景更具信心。

“我们的药品有半衰期,从出产到使用,有效期只有6个小时。隧道的开通对“分秒必争”的汕头原子高科医药有限公司来说,是关乎救死扶伤的大事。产品从生产线出发,沿隧道快速配送至中心城区北区的医院,将为救治癌症病人争取更多药物使用时间。

“小时候从潮阳去市区,40公里的距离,要先坐几个小时的汽车,再从车站步行去石码头,坐轮渡过海到对岸。”欣闻海湾隧道通车的消息,身居海外的泰国中华总商会副主席、泰国潮阳同乡会理事长李桂雄回忆往昔、感慨万分,“以后中心城区北岸到濠江、潮阳、潮南的路程都近了,这个喜讯让海外侨胞心潮澎湃!”

向北,海湾隧道可与国道G324相接,进一步与汕汾高速和汕揭梅高速联通;向南,可连接国道G324和深汕高速东段,成为国道G324、沈海高速主干道的有力补充。汕头海湾隧道“串”起的,不仅是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还有人才、物流、资金、信息等高端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未来,濠江、潮阳、潮南等地的出行、商贸、货运往来将更便捷。而随着南岸企业招聘吸引力进一步扩大,人口流动将带动城市就业、激发新城活力,南岸区位、资源优势可望扩大释放,提升招商吸引力和竞争力,为“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注入澎湃动能。

从空中俯瞰汕头,隧道、大桥、铁路、公路……一个又个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穿越在海陆之间,搭建起这座城市高速发展的骨骼和脉络。在物流枢纽建设为产业发展带来新“风口”的背景下,全城奔涌的一道道交通“大动脉”,正为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推动汕头经济特区实现“迎头赶上”,打开这座现代化港口城市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全新想象空间。

“10年来尤其是近两年来,汕头在跨海工程建设方面,在原有石大桥和海湾大桥的基础上新增了一批跨海通道,包括已建成通车的甬莞高速跨榕江特大桥、潮汕环线高速公路金潮大桥,在建的牛田洋快速通道牛田洋特大桥和潮汕环线京灶大桥等。围绕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五年内完成投资1000亿元,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十大工程’目标,交通运输部门正全力推进公路、铁路、港口等重点项目的建设。”汕头市交通运输局党委书记范怀礼表示。

一条条“黄金要道”跨江越海,一个个“重大项目”通达内外。从海域到陆域,交通重点项目建设高歌猛进、迎头赶上,内畅外联、快捷高效的路网正在形成,产业发展、经济增长之路越走越宽,极大地增强了汕头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聚集能力和辐射功能,绘就了汕头奋力构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壮丽长卷。

逾七年上万人参与建成,致敬“隧道人”
  隧道每掘进一米,距离目标就近了一步;

  为了一座城南北的距离再近,再近一步。

  用脚步丈量这条隧道,从 1 米、到 3047.5 米、再到 6680 米。

  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硬核穿越,在孤石、基岩、8 度地震烈度区等施工禁区,绘出一道海底长虹,筑就南北两岸通途。

  作为民心所盼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工程,从开工、盾构机始发、东西线贯通,再到主线贯通,汕头海湾隧道的建设,承载的不仅有汕头人民的深切期待,还有工程师们的皓首穷经、苦心孤诣,以及千千万万建设者的心血与汗水。

  今天,站在汕头海湾隧道正式通车的历史性一刻,我们必须向所有可爱可亲的参建者们致敬!今天的荣誉和掌声属于你们!

  ●盾构机掘进日夜不停,一天有 86400 秒,每一秒他们都在努力。

  这是一群不畏艰险的建设者。

  汕头海湾隧道是世界首座地处 8 度地震烈度区的大直径盾构海底隧道,也是国内首条采用超大直径盾构穿越复杂地层、综合难度最大的盾构法海底隧道,存在 ” 大、浅、高、硬、险 ” 等五大施工技术难点。

  ” 大 ” 是指盾构机直径达 15.03 米,属于超大直径;” 高 ” 是指地处高地震烈度区,达到 8 度;” 硬 ” 是指岸上段孤石和海中基岩段,岩石强度高达 216 兆帕;” 浅 ” 是指盾构机上方覆盖层厚度薄,在始发地段隧道上覆土体仅为 8.2 米;” 险 ” 是指海湾隧道处于高度软硬不均地层,海底软土稳定性极差,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特别是盾构机需要穿越的三段长达 182 米基岩凸出段。

  多次到现场调研的钱七虎、孙钧、周福霖、王复明、陈湘生等院士,都称汕头海湾隧道为 ” 世界级挑战性工程 “。

  然而,自 2015 年 2 月汕头海湾隧道项目正式启动建设以来,上万名建设者一往无前,投入长达 7 年多的建设中。

  汕头海湾隧道的难,不仅难在已探知的五项挑战,更体现在层出不穷的未知挑战。隧道南岸工区土木副总工程师杨杰,2017 年 4 月南岸明挖段开挖时,他就来到了项目部,开始盾构始发前的土建准备工作。杨杰告诉记者,在南岸修围堰,是为了避开分布不均匀、起伏非常大的孤石群,但始料未及的是,东线盾构机一始发,还是碰到长达 80 米的孤石群区,地质结构远比探测时要复杂得多。

  面对孤石群,是直接掘进,还是进行预处理?工期是否可控?当时国内无类似工程可借鉴!依靠中铁隧道局盾构及掘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师们用了将近半年时间,进行反复模拟实验、方案讨论,召开了六场以上院士专家会 ” 把脉问诊 “,最后才定下了直接掘进的施工方案。

  掘进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孤石群只是海底隧道掘进施工遭遇的第一道大难关,此后,工程又碰上高黏性地层、流塑状淤泥、基岩突起等 ” 拦路虎 “。杨杰告诉记者,西线隧道第三段基岩凸起长度达 71.8 米,岩石主要为中微风化花岗岩,地勘揭露岩石最高强度达 216 兆帕,是东、西线盾构隧道六段基岩凸起中岩石强度最大、施工风险最高的一段。” 盾构机正常掘进速度每分钟能达到 30 至 40 毫米,但当时盾构机每分钟仅能推进 1 至 3 毫米,一天不到半米,刀具在掘进过程中损耗很大,曾掘进一环更换了 12 个刀筒 24 把刀。”

  对他们的考验,不仅是攻克罕见复杂地质难题的智慧,更须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毅力。在海底狭窄作业舱中,空气流通性差,作业环境闷热潮湿,施工人员 24 小时轮班作业,与时间赛跑。技术人员必须目不转睛地盯着盾构机操作室密密麻麻的各项参数变化,施工难度和风险极大考验人的生理和心理承受力。” 整个过程太煎熬了!” 杨杰说。

  盾构机掘进日夜不停,一天有 86400 秒,每一秒他们都在努力。

  2020 年 5 月 16 日,历时 736 天,东线盾构穿越苏埃海湾,成功抵达北岸。

  2020 年 8 月 7 日,当北岸盾构接收井中宁静的水面泛起阵阵涟漪,施工现场响起阵阵欢呼声,” 世界级挑战性工程 ” ——汕头海湾隧道西线宣告贯通,至此,隧道全线贯通,也昭示着汕头海湾隧道关键技术获得了全面突破!

 技术人员给盾构机换刀具。

 

  ●战胜困难的办法就只有一个,干,全力以赴地干!

  这是一群吃苦耐劳的隧道人。

  从兰州 – 临洮新七道梁隧道、武广客专铁路吊沟岭隧道、天鹅岭隧道、新南岭隧道、新疆中天山隧道到汕头海湾隧道,汕头市苏埃通道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石曲,把自己对基建事业的热爱融进一次次隧道项目的修建过程中。

  2016 年南岸围堰大规模填筑时,石曲就来到这里,作为工程部的负责人,包括征地拆迁、工程建设统筹策划、建设计划管控、施工建设方案审批、进度及工期管理、施工安全及质量管控、工程应急事项处置等事情,都要一一负责。

  回忆起隧道建设的过程,石曲告诉记者,盾构过孤石密集区和基岩凸起段,北岸华侨公园至中山东路段隧道结构建设,这两个阶段由于安全风险太大,若出现差池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参建各方殚精竭虑、夜以继日地进行方案研究、实施、监控、问题处置、资源组织调配,小心翼翼地推进相关工作。

  而石曲所说的北岸工区隧道段,虽然没有南岸盾构掘进让人瞩目和受到外界关注,但施工同样困难重重。

  ”5 年多时间,我只回过一次家,主要是抢工期,加上受疫情影响,要保持人员稳定。” 北岸工区的总工程师任玉龙,这位来自四川西充县的 “90 后 ” 年轻工程师,把 ” 家 ” 扎在了汕头。

  任玉龙说,刚来北岸工区时,位于碧霞北街以南的隧道敞开段开始第一根桩基的施工。北岸工区有 ” 近、临、软、深、杂 ” 五大施工难点——近:距离高层建筑物最小距离仅 9.6 米;临:基坑临近内海最小距离仅 10 米,且龙湖沟段基坑地下水与海水相连;软:基坑开挖范围基本全部位于淤泥层,厚度达 28 米;深:临海基坑开挖最大深度达 33 米;杂:周边环境、地质及施工组织复杂。

  战胜困难的办法就只有一个,干,全力以赴地干!

  2019 年底市政府批复龙湖沟段 ” 三改一围 ” 整体一期施工方案后,北岸工区随即掀起施工大干热潮;在发起龙湖沟段明挖暗埋隧道施工攻坚战誓师动员大会后,全体项目管理人员及协作队伍更是热情高涨,组织指挥系统、安质监督系统 24 小时连轴转。

  没有周末、没有假期,连续 3 年春节不放假,全体管理人员一起经历寒冬酷暑、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追赶工期,2021 年 5 月终于完成主线隧道建设。任玉龙回忆起来,无限感慨涌上心头,工程人的酸甜苦辣,只有他们自己懂。

  在汕头海湾隧道项目默默坚守岗位的建设者。

  ●整个项目团队,始终有一个振兴民族工业的梦

  这是一群有着家国情怀的人。

  隧道通车前夕,中铁隧道局汕头海湾隧道项目副经理兼总经济师龚岳更加忙碌,但仍时不时到隧道里,再检查、再跟进,心里牵挂着各个细节。看着隧道平坦舒适的行车道、完备的机电设施,龚岳的自豪感涌上心头。

  龚岳是个特别严谨和认真的人,作为项目的 ” 当家人 “,他深知自己肩上的重担。2016 年 2 月,他从武汉地铁项目来到汕头海湾隧道项目,从南岸围堰到盾构机下井、掘进、拆机,大到工作决策,小到材料采购,龚岳全程参与。” 盾构施工是在海底,不分白天黑夜,大家泡在工地,很多时候,进去隧道时太阳还没升起,但出来时星星已布满了天空。”

  龚岳告诉记者,项目的参建人员来自五湖四海,远离家乡来到汕头,过程中经历了很多,也付出了很多,在漫长且艰辛的 7 年岁月里,见证了隧道从每一块砖、每一方混凝土、每一根钢筋,一点一点从无到有建设起来的,共同为隧道建设付出辛勤努力,为汕头人民早日筑就南北两岸全天候的通途。

  在采访时,龚岳特别提到,围绕汕头海湾隧道建设的种种争论贯穿了工程始终,特别是在盾构机选择上。一边是技术成熟的进口盾构,一边是正在成长需要更多实践的国产盾构,面对汕头海湾隧道这样的 ” 世界级挑战性工程 “,选择进口盾构无疑能降低风险,但整个项目团队,始终有一个振兴民族工业的梦想。最终,中铁隧道局采用一台国产盾构、一台进口盾构同向施工、同步掘进。

  ” 一中一洋两台盾构同场竞技,既展示了建设者的技术自信,也体现了民族工业的飞跃,更是打破了国外大型盾构长期垄断的局面。” 龚岳自豪地说,事实证明,大家的坚持是对的,西线国产盾构机的 ” 完美 ” 表现,标志着我国在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技术和盾构装备的研发制造步入世界先进领域,带动了盾构装备研发、设计、制造、应用等环节的持续发展。” 亲历和见证了国产大国重器的崛起,与有荣焉。”

  ●既然选择了,那就风雨兼程、义无反顾地前行。

  这是一群可亲可爱的建设者。

  还记得那个开着世界上最 ” 贵 ” 最 ” 重 ” 的 ” 车 “,冲破北岸接收井洞门的 “95 后 ” 潮汕小伙杨世敏吗?通车前夕,记者联系到如今在深圳妈湾跨海通道担任盾构主司机的他,” 要通车了吗?太高兴了,我以后一定带家人去走走自己修建过的汕头海湾隧道。”

  杨世敏说:” 一毕业,就能作为主要建设人员参与家乡隧道项目的建设,而且还是一个世纪工程,我能‘吹’半辈子。作为盾构主司机和换刀指令员,这两方面的工作经验可以说直接‘拉满’。”

  隧道内特殊的作业环境,加上日夜颠倒的作息,一度让当时年仅 24 岁的小杨萌生了 ” 做什么工作不好非做盾构司机 ” 的想法。回首再看,曾在盾构机操作室流下的汗水,早已蒸发在离北岸更近的地方,化作前行的力量。

  还有来自云南的 “90 后 ” 小伙王星,是一名管片拼装司机。每当盾构机掘进 2 米后,需要从下到上、依次左右两侧交替拼装管片,每片管片用 6 颗特大螺栓连接,一环共需要安装 10 片管片。管片的拼装,对精度的控制十分严格,要求精确到毫米。年轻的王星在生活里极为活跃,围绕着他的工友总被他的诙谐幽默逗弯了腰。在工作中,他却极为稳重,拼装一环管片通常需要 70 到 80 分钟,而他在任职管片安装司机期间,创下 56 分钟安装大盾构单环管片的纪录。

  参与如此重大项目的建设 , 对每位隧道人来说 , 都是一段难能可贵的经历 , 每个点滴,每个瞬间都异常珍贵。

  ” 在了解到这个项目的施工风险和难度时,为自己能参与建设由衷地感到荣幸和自豪,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再添一笔风采而倍感振奋。如今建成通车,激动、自豪!” 石曲说。

  来自河南周口的石伟龙,是隧道机电工区总工程师,过去两年多时间,他带领项目机电团队 300 多名参建人员 , 为隧道装上排水、照明、消防、通风、监控等各类机电设施。” 能够参与这么大规模和有代表意义的百年工程,感到十分荣幸,在这过程中自己成长了很多,也收获很多,隧道建成通车,心情很激动。”

  建设者们在这片热土上留下了脚印和汗水,收获了成长和进步,心底也长出了对汕头的深深祝福和眷恋。

  如今也在深圳妈湾隧道参与项目建设的朱文君,曾是汕头海湾隧道南岸工区党工委书记,汕头海湾隧道建成通车,他专门录制了视频发给记者。视频中,朱文君说:” 汕头海湾隧道是我参加工作以来所建工程难度大、风险高、挑战性极强的项目,但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项目团队七年多时间的坚守,终于在汕头内海湾打造出一张水下大盾构名片工程,真正实现了‘筑世界超级工程,圆潮人百年梦想’的目标。海湾隧道通车后,汕头百姓的出行再也不受自然环境影响,达到全天候 24 小时通行,我由衷地高兴。”

  还有许许多多的参与过汕头海湾隧道项目的建设者,你们共同诠释——既然选择了,那就风雨兼程、义无反顾地前行。

  眼里有光,心里有梦。今天,我们致敬每一位建设者,感谢你们的努力与付出。海阔凭鱼跃 , 天高任鸟飞,愿你们继续心怀坚毅,追寻星辰大海的路化为坦途 , 不负星河灿烂。

来源:汕头融媒集团、汕头日报、汕头新闻

【编者声明】

本公众号部分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编者收集整理,旨在与大家分享学习。如您认为某些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核实后将采取相应措施。

-The End-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逾七年上万人参与建成,“世界级挑战性工程”汕头海湾隧道今天上午通车!致敬最可爱的“隧道人”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