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来自潮南区胪岗镇的这些华侨和乡贤热心捐资办学

  潮南胪岗镇是著名侨乡,文化底蕴深厚。改革开放以来,当地旅乡亲心系祖国,关心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该镇的胪溪中学、胪溪小学、上厝小学、胪岗小学、中学校、新民学校、泗黄学校、溪尾植英小学、泗和小学等学校,收到华侨乡贤捐建学校的资金达人民币8962万元、港币326万元、泰币385万铢。与此同时,在侨胞乡贤的支持下,胪岗镇还相继成立了港头初级中学教育促进会、泗黄教育促进会、上厝学校教育促进会、新民学校教育基金会等,共收到华侨乡贤捐助的的奖教奖学助学资金1000多万元。

  遐迩闻名的胪溪教育村

胪溪教育村

  在潮南区胪岗镇,有一个名闻遐迩的“胪溪教育村”。这个教育村占地150亩,靠山环水,风景秀丽,气势磅礴。这个教育村包括有1所中学、1所小学和1所幼儿园。教育村始建于1981年,历时16年方告完成,总投资4038万元,其中由泰国吴氏家族会名誉理事长吴娘锡等侨胞捐出的资金达2000万元,约占投资总额的一半。

  胪岗镇的华侨乡贤一向爱国爱乡重视教育。1981年,一直心系家乡的旅泰侨胞吴娘锡率先行动,带头捐资人民币43万元,建成教室18间,成为教育村的首期投资。1987年,泰国中华总商会副主席、泰中友好协会副主席吴宏丰又独资建设学校礼堂及教学楼1幢;泰国吴氏宗亲总会名誉理事长、副理事长及其他族亲,也联合捐建了教学楼2幢、教师宿舍1幢,共投入资金150万元,完成教育村的第二期工程。

  胪溪小学

  到了1995年,胪溪村党政班子考虑到教育事业是关系到下一代成长的千秋大业,必须有大手笔、大动作。于是,村的书记吴楚龙和其他成员一起商量,规划将村里的中学、小学和幼儿园整合在一起,建成一个“教育村”,并在做好村民工作的基础上,把一片面积150亩并即将有柑果收获的柑园清理出来,改变用途作为“教育村”的建设用地,以表达要办教育、建学校的坚定态度。接着,吴楚龙带着这份“礼物”,和村干部一起前往泰国,动员在泰国的乡亲为“教育村”的建设捐款。泰国乡亲听到这一消息后,纷纷表示要积极予以支持。吴娘锡立即表态出资拓建中学礼堂和科技楼2幢,教师办公楼1幢。吴宏丰表态出资拓建小学教学楼、科技楼、宿舍楼各1幢以及幼儿园1所。吴西成、吴明德、吴裕锦、吴荣坤等四位乡亲决定合资捐建教师宿舍楼1幢,还有吴玉辉捐资20万元、吴汉光捐资10万元、吴木钊等31人合作捐资60万元,拓建中学教师宿舍楼1幢。在华侨乡亲的大力支持下,胪溪教育村终于在1996年10月宣告落成。胪溪教育村建成后,胪溪中学、胪溪小学和胪溪幼儿园连成一片,总建筑面积达到42083平方米。教育村里崭新的教学楼,宽敞的科技楼,舒适的教师宿舍,以及配套齐全的语音室、电脑室、图书阅览室、实验室,还有400米和200米的环形跑道,均按省的规范化标准配置,规模不小,气势不凡。

  胪溪教育村的建成后,绵延一公里的学校园区,成为胪溪乡一道迷人风景线。1995年3月,为确保学校后续发展的经费,村领导班子的7名党政干部带头捐资30万元,发起成立教育基金会。在他们的带动下,村的民营企业家和广大村民纷纷捐款,只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筹集到教育基金325万元。一时间,胪溪教育村的感人故事,在村头巷尾成为美谈。

  华侨乡亲情系新中学校

  祖籍胪岗镇的旅泰华侨张朝江1926年出生于泰国,是泰国的“米业大王”。从小在泰国长大的张朝江,对自己的故乡胪岗镇新中村却有着很深的情感。1985年,张朝江与同为旅泰侨胞的张庆深联合捐建了胪岗新中学校,面积达19000平方米。1994年,张朝江再捐资230万元兴建了学校的礼堂。在得知学校教师住宿条件较为困难的情况后,张朝江又于2017年先后捐资1100万元,兴建了2幢合计7200平方米共44套住宅的教工宿舍楼供教师使用。

  香港同胞张明和的祖籍在新中村。他对新中学校的建设也倾注了大量心血,为新中学校校园环境的美化优化投入了大量资金。他捐资兴建了学校的围墙以及完成了校地面的硬化及校园的绿化;2003年发生“非典”疫情,他捐资为学校安装了紫外线杀菌灯,保障学校师生的安全;得知学校缺少规范的运动场地,他动员弟弟张汉林捐资兴建了200米粉煤渣跑道和运动场;他全力捐资支持学校的图书室建设,捐资给学校购买图书,还在香港购买学生的学习用书寄赠学校。从2003年至2015年的每个学年,张明和都向新中学校投入不少于6万元资金用于奖教奖学,从而促进了新中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海内外乡贤共助上厝小学发展

  上厝小学创建于1952年,曾二次易地重建,现在的校园占地面积3306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60平方米。

  在上厝小学的学校礼堂墙上,有一块碑记格外引人注目,上面详细地记载了吴宏丰捐资办学的事迹。学生们每天上放学都能看到这块碑记,从中感受到海外华侨爱国爱乡的真挚感情。

  吴宏丰是泰国中华总商会副主席、泰中友好协会副主席、泰国吴氏宗亲总会理事长、素提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祖籍胪溪上厝的吴宏丰,对自己的家乡有着深厚的情感。自1992年以来,他先后两次分别捐资92.5万元和180万元,兴建了上厝小学的宏丰堂及楚璇楼礼堂和楚璇科技楼。他多次率团回故乡观光,百忙中总要抽时间到学校看望师生。他说:“家乡是一个我无论身在何方都无比牵挂的地方。”

  为上厝小学捐资的还有其他许多海内外的乡亲。2002年,在上厝居委的倡导下,上厝乡北寨社理事会就捐资195万元,兴建了学校教学大楼的主体工程。随后,海内外乡亲魏旭宏、吴文高、魏育奎、吴应秋、吴镇河、吴志雄和香港子山堂有限公司,合共捐资300万元为教学大楼进行了装修。

  2015年,上厝乡乡贤吴彬灶又独自捐资980万元,为学校新建了1幢回字形教学楼,建筑面积达4500平方米。吴彬灶热爱乡土关心教育的拳拳之心昭然于世,成为后辈学习的楷模。吴彬灶出身于农民家庭,青少年时期便到深圳寻求发展。他始终感恩家乡对他的培养,发动多名在外的乡贤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参与开展奖教奖学的公益活动,资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2012年,上厝小学教育促进会成立,海内外乡贤共集资100多万元作为奖学助学金,为不少家庭存在暂时困难的学子圆了大学梦,提升了家乡的教育水平。

  2021年,上厝乡北寨社理事会在上厝居委的发动下,还投入1800多万元修建了2幢连体教师公寓,建筑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帮助教师解决了住宿之忧。

  新中学校

  111位华侨合力捐建胪岗小学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胪岗乡旅居海外的侨胞纷纷回乡探亲。他们中的许多人热心社会公益事业,钟情于支持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共有111位华侨乡亲为胪岗小学的建设捐出资金,累计金额达到600多万元。

  带头捐出资金的旅泰侨胞吴炳金和吴子隆,于1992年分别捐出88万元和36万元,拉开了胪岗乡筹资建校的帷幕。在他们两人的带动下,其他侨胞也纷纷慷慨解囊。吴炽业、吴创贤、周秀珠、吴炳雄、吴玉英、吕好如、吴林楚等热心侨胞,分别捐出资金1千元至6万元不等。这些款项汇集起来以后,都投入了胪岗小学新校的建设。除了华侨之外,本地乡亲也纷纷为学校的建设出钱出力,终于在1994年完成了学校的改造工程,改变了学校的校容校貌,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现在的胪岗小学有教学楼2幢、宿舍楼1幢,占地面积30905平方米,建筑面积15704平方米。

  新的胪岗小学建成后,吴炳金、吴子隆等侨胞每年从泰国回到家乡,都会到学校看一看。胪岗的当地乡亲,也始终牢记侨胞们慷慨捐资办学的善举。

  乡贤捐资兴教推动胪岗学校发展

  泗和小学 泗和小学于1978年兴建了平房校舍,走出了以往在“祠堂”办学的困境。1990年,由村里的旅泰侨胞周木城、周开智、周秋明带头,分别捐资8万元和两个5万元,推动学校的改建。在他们的带动下,泗和村本地的乡贤也为学校的建设出钱出力,累计有200多人捐款,募集款项约120万元,建成现在的新校舍。学校占地面积5750平方米,建筑面积3880平方米。

溪尾植英小学

  溪尾植英小学 溪尾植英小学历史悠久,原称“溪尾学校”,至1985年分拆为“溪尾小学”和“溪尾中学”,2003年改为现名。溪尾植英小学占地面积40470平方米,建筑面积19732平方米,设有录播室、音乐室、美术室、电脑室等12个专用教室,并拥有200米塑胶跑道、游戏场、排球场等设施。2007年,美籍乡贤周昭乐捐资人民币60万元兴建了1幢教学楼。周昭乐青年时期留学美国,获政治学和工商管理学双硕士学位,曾任纽约市市长助理和美国欧尔顿大学副校长,后改从商。周昭乐受其父亲所托,几次抽空回乡探亲,当得知父亲幼年就读的母校校舍不足,即慷慨捐资兴建了教学楼,以了父亲想在故乡留下印记的心愿。感念其双亲周正君、郑静仪的养育之恩,周昭乐将这座教学楼命名为“君仪楼”。

新民学校

  新民学校 新民学校创建于1962年,学校占地26600平方米,建筑面积9639平方米,拥有教学楼4幢、宿舍楼1幢、礼堂1座,建有200米橡胶环形跑道运动场1个。1995年,香港同胞刘翔捐资100万港元,为新民学校兴建了礼堂1座,期间他还亲自带领建筑施工队从深圳赶到学校进行施工。刘翔曾任香港潮州刘氏宗亲总会会长,一生勤俭节约,对家乡建设却甘于奉献不求回报。

  泗黄学校 泗黄学校原址坐落于泗黄村中心。为了解决校舍紧缺的问题,村两委干部于2002年筹资重建。2003年,旅泰华侨黄金顺、黄秋荣、黄河深等37人捐资43.5万元,国内乡亲黄少荣、黄创阶、黄松文等86人合计捐资74.27万元,支持学校重建新校舍。新校舍最终投入建设资金近3000万元,占地面积35350平方米,建筑面积22500平方米,拥有教学楼、教师宿舍、大礼堂、运动场等设施,成为一所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现代化学校。2018年,村两委和众多乡贤又合力促成建立了泗黄教育促进会,共募集412.28万元的资金,主要用于奖教奖学和助力学校的发展。

  记录历史 致敬前辈

  潮汕地区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向来有乐善好施、重教兴文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办学的教育管理体制,乡村一级学校的建设归乡村负责,而正处于经济复苏阶段的乡村尚无足够的财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乡村学校的发展。面对这一情况,很多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同胞,以及很多在改革大潮中拼搏创业且有所成就的民间企业家,纷纷慷慨解囊回报乡梓,或捐资捐物兴建学校,或设立基金奖教奖学,使城乡每处学校都发生了喜人的巨大变化,以致民间流传有“汕头乡间最美的建筑就是学校”之说。华侨与乡贤这种致富不忘回馈桑梓的家国情怀,是潮汕历史形成的传统人文精神的延续。记录这些华侨与乡贤捐资办学的故事,研究和探讨其形成和运作的基础,对于传承和弘扬潮汕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会和研究中心以此为切入点,展开对改革开放以来华侨与乡贤捐资办学情况的田野调查,发掘和整理各地华侨与乡贤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事迹,以记录历史、致敬前辈、启迪后人,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汕头故事。

来源:汕头日报

【编者声明】

本公众号部分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编者收集整理,旨在与大家分享学习。如您认为某些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核实后将采取相应措施。

-The End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改革开放以来,来自潮南区胪岗镇的这些华侨和乡贤热心捐资办学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