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着名语言学家,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核心专家组专家、广东省首席专家林伦伦共同探索潮州话背后的文化密码

潮州话为什么那么难以听懂?被视为“古汉语活化石”的潮州话,源于何时又成型于何时?潮州话中我们认为“很土”的一个词,果真是来源于《诗经》的雅词吗?潮州方言俗谚背后,折射潮州人怎样的文化性格?饶宗颐先生、陈平原教授为什么都这么关注潮州方言的研究传承?本期潮州文化探源,我们邀请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着名语言学家,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核心专家组专家、广东省首席专家林伦伦为大家解开这些谜团。

饶公与林伦伦亲切交谈。
潮州话真正形成于何时
社科联:作为当代着名语言学家,您从事方言研究有40年吧?从研究资料看,潮州话始成于何时?其稳定、发展的整体时间轴是怎样?
林伦伦:从1981年确定我的本科论文题目——《澄海话特殊形容词研究》开始,我就走上了汉语方言研究的道路,到现在是41年了。
就我个人的研究来看,我认为潮州话形成于唐宋时代,成熟于明代,尤其是在明清时代大量福建人移民入潮以后,经过数百年的独立发展变化,形成了有别于漳州话、泉州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
社科联:语言有年龄吗?最古老或比较古老的潮州话有哪些?
林伦伦:语言的形成有一定的历史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所以比较难用具体年代来“断代”。但语言中保留的语音特点和词语,经过与古代文献和兄弟方言的比较研究,可以知道属于哪个年代的,例如潮州话中保留了上古复辅音声母的痕迹,把“落”(掉落)叫做a1 laoh8(胶劳8),把“架”(把东西架起来)叫做a1 l3(胶历3) ,把小“巷”叫做a1 lang7(胶廊7)等。这可是很古老很古老的语音特点。潮州话还保留了“古无轻唇音”(没有f-声母)、“古无舌上音”(没有zh-/ch-/sh-/r-声母)、“晓匣归见”等古音特点。
社科联:也就是说,许多我们原以为很土的话,实际上很古雅?
林伦伦:是。潮州话词语里的一些词语,听起来好像土得掉渣,口语性很强,但其实来自于很文雅的古代汉语,如口语词“翘楚”“相好”“相悦”(互相爱上了。悦,音ruah8)等就是《诗经》里的词语;“大家”(婆婆)、“妇”(儿媳妇)、“小郎”(小叔子)、“阿孥”(儿子)等一批亲属称谓词就是汉魏六朝时语,《史记》《汉书》《世说新语》都能见到这些词语;而“洗浴”(洗澡)、“衫裤”(衣服)、“竹篙”(竹竿)、“滚水”(开水)、“亲情”(亲戚。情,潮音zn5)、“东司”(茅坑、厕所)等,则是唐宋时语。
社科联:所以学界认为潮州话是古汉语“活化石”,您怎么看待这个“活”字。同等称号的其他方言有吗?
林伦伦:之所以说潮州话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说的是它“活生生”地保留了古代汉语个个历史层次的语音和词汇的元素。说它“活生生”,就是它在潮人的日常生活中天天在使用,随口说出。我写过一篇公众号的文章,题目叫做《潮汕人一开口,说的就是 诗经 词语》,虽然有标题党的嫌疑,但这是语言事实。但有人倒过来说:“秦始皇说的是潮州话”,那就真的不行了。
同样保留古汉语语音特点和部分词语的,还有其他方言,如福建闽方言、吴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等,他们也各自用过古汉语“活化石”的表述,就像“海滨邹鲁”这样的美誉一样,沿海城市有20多个用过呢。

潮州古城随处可见文雅的古代汉语。
潮州话里潜藏着哪些“秘密”
社科联:从语言这角度,也可佐证我们不是南蛮之地,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至少自唐宋后,中原文化成潮州主基调?
林伦伦:从我们使用的母语方言及其所承载的乡土文化看来,都保留了中原主流文化各种因素,一饮一啄,就可能源于《周礼》《礼记》等,如把粥叫做“糜”,先秦里的“糜”的本义是“煮米使之烂也”,在《礼记》里就规定在冬天要给年长者送糜保暖。潮人把冬至叫“冬节”,把它当成是新一岁的开始,保留的是周历的新年礼俗。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所以说潮州文化“弥足珍贵,实属难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
社科联:但潮州话与中原地区,又有其不同,比如潮州话中有不少舶来语?还有吸收畲语?由此可见,潮州话本身的包容性?
林伦伦:现在的潮汕大地上,新石器时代早期到中期,居民主要是以渔猎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土着居民,这些居民现在都不在我们这里了。新石器晚期,百越族群是岭东地区的主要居民,其后代一直留存下来,是现在的黎族、瑶族、壮族等少数民族的祖先。中原移民到南方来(例如秦朝的50万大军下岭南),一定经过了民族接触和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中原汉语与南方土着语言接触和融合的过程。所以,潮州话里保留了一些土着语言,例如否定词不叫“不”而与粤语、客家话一样叫“唔”(m6),结构助词叫“ai5”(个)不叫“的”,粤语、客家话也是-声母的结构助词。潮州把蝌蚪叫做“diam2 guain2”,把一种长脚蜘蛛叫做“la5 ghia5”则与凤凰山畲话相同。潮语歌谣早期叫“畲歌囝”,应该也与畲族文化相关。
潮州话里有一些来词,则与海洋文化,或曰华侨文化相关,因为这些外来词基本上是由“番客”(华侨)带回来的,如马来语的“五脚砌”(东南亚骑楼下宽五英尺的人行道)、“糕啤”(咖啡)、“啰啲”(源于印度语,小饼的意思)、“阿铅”(铁丝)、“动角”(拐杖)等。还有些外来语来自英语,也可能跟教会学校的开办有关,如“啰喱”(汽车)、“士巴拿”(扳手)、“羽”(毛料布料)、“述球”(投篮)、“朱律”(雪茄)等。
任何语言都有其包容性,汉语有,日语有,英语也有。汉语方言也一样具有包容性,包容性使其词汇的库存量变大,容更加丰富多彩,选择更加充分。
潮语俗谚折射潮人怎样的文化心态
社科联:您在多个场合讲过,语言是人的有声LOGO。潮语俗谚折射出潮州人怎样一种文化心态?这种特殊的文化心态,是杜经国先生很以为独特的。您觉得,这种特殊文化心态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林伦伦:潮语折射潮人的心态或者文化性格,最集中的表现在谚语里。谚语是潮人千百年来劳动生活的经验总结,知识性非常强,如农业谚语、气候谚语、行业谚语(包括戏曲谚语)等,例如“五月龙教囝,六月天奔龙”(言农业五六月之间的雨天不断)、“四月人卖梅、五月卖草粿”、“五月未食粽,破裘唔敢放”、“六月鲫鱼存支刺”、“十月十,新米饭,胀平目”等等。有些谚语,是潮人生活智慧的高度浓缩,已经达到了格言的哲学高度,例如“临檐水,点点滴,滴滴无差池”,用屋檐滴水穿石来比喻家风建设是上一代影响下一代,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路在嘴”,只三个字,就把“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敢闯天下精神总结了。
汕头大学着名历史学家、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潮学研究》主编杜经国教授曾经总结了潮汕文化的四个方面的内容,潮人特殊的文化心态是其一。作为安徽人,曾经在北京大学学习、工作,后来又去兰州大学当了历史系主任的他,对在原乡本土只有三分之一人口、三分之一在国内各地、还有三分之一在海外各国、操着一口潮州话的潮人勇闯天下、善于经商、互助互利的文化心态有一种全新的体验,所以把它总结为潮汕文化四个内容之一。窃以为,这种文化心态,是千百年来长期的移民生活经验积累下来的。饶宗颐教授认为,潮人在国内移民史和海外拓殖史两方面,极具研究价值,是高屋建瓴之学术见解。潮州、汕头、澄海各地,都曾经把它总结为“红头船精神”,颇为形象生动。
社科联:方言研究,并不是单纯声调语音,而是可以透露许多社会信息,可以了解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经济、生活等等?这也是我们做好方言传承、研究意义所在?
林伦伦:方言研究,如果只是调查并对材料进行归纳描写,这叫“描写方言学”。但方言是不同人群的交流工具,少不了要研究人,所以,方言使用人口的数量及其来源、地理分布、使用状况都要进行研究,而且是一种最为基础的研究,这就要涉及历史学(移民史)、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如果专门研究这些方面,尤其是对方言的语言生活状况进行研究,涉及方言使用者的年龄、性别、学习、工作经历、家庭状况等等,那就属于“社会方言学”的范畴了。方言还是文化的载体,地方戏剧、地方文艺、方言歌谣、相声、小品、歌曲等,都得以某一方言为其表现语言,如果对这些进行研究,这就属于“文化方言学”的范畴了。其实,母语(方言)还是人的思维工具,哲学家认为,人无时无刻不是生活在语言之中,不同母语(方言)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表达方式,甚至形成了上面所说的不同的文化心态,这是母语(方言)对人的最为深层的影响。因而,对于母语(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是十分重要的。没有了方言,以方言为载体的各种文艺、文化形式就会逐渐消失。最后,连说这种方言、以这种方言为思维工具的族群也会逐渐从地球上消失了。
社科联:在当代,语言不仅是沟通需要,还是一种精神载体、家园?您走访了世界各地潮人会馆社团,也一直坚持开展田野调查,能否请您举一些具象化例子?
林伦伦:我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做《潮汕方言:潮人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的提法,是我拜读学习了德国哲学家马丁 海德格尔(德语: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着名哲学语言学家钱冠连教授的《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之后而写的,从哲学、文化、社会的角度研究了潮汕方言。潮汕方言是连接海内外4500万潮人的精神纽带,在离家乡越远的地方,母语(方言)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越强。“老乡见老乡”,除了“两眼泪汪汪”之外,更多的是“从暹罗诐到猪槽”的寒暄和咨询。我1998年夏天在欧洲旅行,到了巴黎想吃中餐了,就给法国潮州会馆打了个电话,潮州话不但是电话语言,还是乡情、亲情的纽带,同时也是消除警惕性的良药。法国潮州会馆马上请我和同行三人去访问,并请我们吃了一顿最好的中华料理——潮州菜。这种像是“他乡遇故知”的惊喜,在我来说,是习以为常的,但在和我一起去拜访法国潮州会馆的三位语言学家朋友们来说,感到十分新鲜,甚至有点震惊:“哇,潮州话这么有魔力啊!”美美地享受了一顿中餐之后,其中一位朋友用“魔力”来概括潮州话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社科联:饶宗颐先生生前也对一直对方言志牵系于心。在《潮州志补编》完稿时,还因未能找到方言志志稿跟您说“抱歉”。您觉得他为什么对方言这么重视、心心念念?

饶公在《潮州志补编》总纂签字仪式上仍对潮州《方言志》念念不忘。照片由林伦伦提供
林伦伦:饶宗颐教授主编的《潮州志》,至今未有《方言志》,饶公生前念念不忘。本来,他在家中如山的书籍、手稿中找出《潮州志》未刊稿的时候,满以为《方言志》也在里面。但很可惜,没有。所以,《潮州志补编》里,还是没有《方言志》。饶公生前十分重视《方言志》的编撰工作,因为他深深地知道,潮州方言对于潮人、潮州文化的“标志”性的重要价值。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潮州志补编》完稿签字付印仪式上,他还跟我说了声“抱歉”,说以后找到,再交给我校注。惋惜,十分的惋惜!遗憾,万分的遗憾!
其实,像这样的令饶公心心念念的未尽研究,还有关于揭岭具体地址及范围的问题等。这也正是学术研究的魅力所在,成果丰硕、成就辉煌如饶公,也留下了未尽的研究课题。此所谓“学海无涯”,在学海里泛舟寻宝的,不是一代人,而是一代接一代,弦歌不辍,香火不断!
社科联:是。我们也关注到,这些年有越来越多的大家加入方言研究传承工作中。2016年,陈平原教授和您、黄挺教授等联合主编的《潮汕文化读本》,里边就有潮语歌谣。“大师编童谣”,也体现了我们对潮州话的传承关注。近年来,您不仅开办了“林伦伦方言茶话”公众号,并且和林朝虹教授又主编了《潮人好家风》丛书,把潮语俗谚、歌谣等带入课堂。能否谈谈您对潮州话研究、传承的设想和期待。

林伦伦: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保护和传承母语方言和乡土文化感兴趣,我认为这是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回馈家乡的一种表现。专家学者们原来各自有自己的研究园地,而且多数是在外地,一时无暇顾及家乡文化的事情,这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但稍得闲暇,回家看看,发觉哺育自己成长的母语方言和乡土文化也很有研究和保护、传承的价值,于是,便挤出时间来做这方面的事情。近十年来,陈平原教授为家乡做的事情尤多,与我们一起主编《潮汕文化读本》只是其中的一件事而已。
我和林朝虹教授主编《潮人好家风》丛书,主要是落实新出台的政策的具体措施。2021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等7部位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同年10月,国家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潮人的良好的家风教育是潮人文化的构成部分,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值得我们继续保护和传承。
我们做歌谣、谚语的教学,前提是基于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信我们的母语方言和乡土文化是优秀的、是具有保护和传承价值的。2016年我们编着出版《潮汕文化读本》,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我们赶上了。2021年上半年,我们编出了《潮人好家风》,下半年就颁布了上述的两个文件,我们又赶上了。形象点说,就是我们在适合的时节里插下了秧苗,及时雨就来了!
我曾经在首届潮州文化论坛上谈过,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必须“五位一体”:政府、媒体、学校、家庭和社会要高度统一认识、全体总动员才能做好。在这方面,潮州市一直做得很好,政府高屋建瓴给予指导和大力支持;宣传部门和媒体积极策划和推出系列文章、音视频等;教育部门也较早就认识到母语方言和乡土方言传承的重要性,以官方红头文件的形式给予了大力推广和支持;而绝大多数家长们也热心歌谣和谚语的教学和传承;整个社会也就形成了高度的统一认识。所以,我们的工作干起来也就很顺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真的很感谢政府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不然的话,工作起来就不会那么顺利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