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隔重洋仍心系家中长辈—— 侨批里蕴藏着孝道与亲情
▼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很多华侨远渡重洋,却依然心系家中长辈,大到年迈父母的赡养方式,小到父母身体的健康保养,事无巨细地为之操心。这在很多侨批中都有生动的体现。
大多侨胞都是因为家乡贫困才被迫漂洋过海谋生,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努力赚钱,让家里的亲人过上好日子。他们千辛万苦赚来的血汗钱,自己省吃俭用寄回家,却生怕家中长辈太过节俭,虽然远隔万里,还总是为长辈们考虑周全。侨批里蕴藏的孝道与亲情,令人动容。
▲叶礼仁让肉店老板定期为他的母亲供肉
天热蚊多 嘱咐妻子为母亲换门帘
一位名叫镜明的侨胞在寄给妻子的侨批中提到“近来洋地炎热异常,寒暑表至百余度,回忆塘中此时亦在暑天时候,何况兼蚊虻颇多,令人怕之,余在家之日饱受其苦,回思我母之门帘破碎,彼时余在家之时因经济压迫,未有购置,见字之日切要购买,勿延为要……”
到了南洋之后,天气变热,镜明想起家乡也到了盛夏天气,蚊虫多,自己在家的时候就被咬怕了,想起母亲屋里的门帘已经很破旧,那时他在家里经济困难,没有给母亲换上新的,希望妻子接到银信后赶快购买,不要拖延。
虽然只是一幅门帘,但却可以改善母亲的居住环境,也是容不得一日耽误的。“切要购买,勿延为要”,字里行间,那种迫切的心情溢于言表,生动呈现了这位侨胞的至孝之心。
▲叶礼仁让母亲不要节俭,并告知定期为她买肉
千叮万嘱 委托店老板定期为母亲供肉
侨胞叶礼仁担心母亲年迈体虚,寄来侨批叮嘱母亲“凡为当用要用,不可省俭”。怕老母亲舍不得花钱,于是在信中他又告诉母亲“每圩必定到张聚有肉店取肉一毫,毋得忘记。此银儿外面完他……”意思就是让母亲每次赶集时不要忘记去“张聚有肉店”拿一毫钱的猪肉,猪肉钱由儿子另外还给店老板。
然后他又专门为此事写了一封侨批给肉店老板云阶兄交代一番,还不忘叮嘱云阶兄“倘若吾母不曾抵贵号,必须劳心托人付上,以免风雨之悞(误),予在外敢(感)恩于兄。容后每月予必托水客续陆(陆续)付完,断无有悞(误)……”意思就是如果因为天气不好或其它原因他母亲没有前往肉店,请云阶兄务必托人送过去,猪肉钱他会每个月托水客陆续交还,绝不会耽误。
为了让母亲能定期吃上一口肉,这位孝子真是操碎了心。怕母亲太节俭没听他的话去买肉,于是托肉店老板每次集市定期为母亲供肉,他在南洋托水客还款,“零取整付”。如此精心安排,孝心满满,令人感动。
▲镜明叮嘱妻子给母亲换新门帘
无法返乡 寄钱让父母到暹罗养老
一封1948年由暹罗(泰国旧称)通过汕头万兴昌批局寄往潮安的侨批非常特别,是比较少见的“明信片式”侨批,有别于常见的“封套式”侨批,书信内容直接写在批封上,限于篇幅虽然只有寥寥数语,却有很大的信息量,言语间可见这位侨胞竭尽所能对父母履行反哺之义。
“寄去国币壹佰万元,查收应用,请免挂念。大人千万回想,都要来暹为要,儿媳千万不能还梓,如有亲戚来暹,最好同来,儿可奉待(侍)甘旨,免儿得罪,难取世间财。家中物业,儿全不要,请你放心下暹,千万勿误……儿木春寄”。
侨批的大意是:木春寄了国币100万元给父母,让父母亲等有亲戚要来暹罗的时候一起过来,可以让他奉侍甘旨,承欢膝下。为了让父母能安心去暹罗,还特意说“家中物业,儿全不要”。
侨批研究学者辛镛解读认为,按照资料记载的银行货币兑换率,国币100万元约相当于人民币100元。1948年正值解放战争时期,物资紧缺,也不是很大的一笔钱。“家中物业,儿全不要”这句话也不是说木春多有钱,不要祖业,很有可能是因为贫困,家里根本就没有多少值钱的东西,干脆放弃,让老人安心到暹罗去。
可见很多侨胞虽然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却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尽到赡养父母的义务。自己没能回家乡为父母养老,只好劝说父母离开家乡到南洋和他们团聚。“儿可奉待(侍)甘旨,免儿得罪,难取世间财。”传统的孝道,父母年纪大了不赡养是一种罪过,天理不容,会受报应。都说陪伴是最好的尽孝方式,对海外侨胞来说,让父母到南洋养老也是一种没有办法的选择。
▲木春寄钱让父母去暹罗养老
【专家点评】
旧时,潮汕有一首民谣,传唱于大街小巷。“一溪目汁一船人,一条浴布去过番。钱银知寄人知返,勿忘父母共妻房。”短短四句28个字,既写出了先人迫于生计,飘洋过海的无奈与苦楚;也道出了潮汕人勤俭、顾家的品质。
数百年间,潮人在南洋各地艰难谋生,收入微薄。但只要遇到水客或船期,他们总是把身上仅有的钱寄回家,孝敬父母。同时,家乡的亲人也依靠海外的钱银过日子。
有一组数据可以证明, 1919年,仅从泰国汇入汕头的侨汇已有2100多万银元。1948年,汇到汕头的侨批为198.87万多封,侨汇1.19亿多元。于是潮汕便有了另外一句俗语,“番畔钱银唐山福”。
来源:汕头日报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