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华集团迎30周年:细数汕头大佬刘绍喜的创业心路

30年前的1987年,宜华集团的创始人刘绍喜,向父亲大声说:“我要出去做生意,不然没办法脱贫。”依靠借来的800元,刘绍喜汕头澄海莲下镇,创立了一间简陋的小木坊,也就是宜华集团的前身——“莲下槐东家具厂”。
30年之后的今天,宜华集团已经从简陋的家具厂蜕变成为一个集住居生活、医疗养老、投资金融、地产酒店四大产业于一体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控股宜华生活(600978)、宜华健康(000150)两家上市公司。2016年宜华集团实现产值400多亿元,现拥有资产700多亿元,战略投资100多家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连续五年被评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1987年,任正非因工作不顺利,转而集资2万元创立了华为公司;同样是1987年,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从踩着三轮车代销棒冰、汽水和校簿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历程。人们只看到任正非、宗庆后、刘绍喜这些企业家成功的光环,未必看到隐藏在其背后的坎坷历程和长达30年从不停歇的奋斗足迹。
上 篇 宜华创业史
贫穷与苦难是一所学校,在苦汤苦汁中熬出来的穷家孩子早当家。从小刘绍喜就很懂事,因为家贫,还在读小学时,刘绍喜就想方设法地赚点小钱帮补家用。12岁那年,刘绍喜放下书本,到街头卖起对联,做起了人生中的第一笔生意。17岁那年,刘绍喜高中还没念完,就进入莲下镇槐东乡工业站工作,以微薄的工资帮父母分担养家活口的重任。后来,刘绍喜当上了莲下镇槐东乡工业站副站长,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的初衷是端好这个铁饭碗,踏踏实实地工作,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可是现实逼使他改变初衷、改变自己。
刘绍喜一家祖孙三代八口子,一间16平方米的破旧小房子,父母务农,所挣无几,弟妹还小。“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奶奶不幸得病,家里背负4300元的债,让刘绍喜原本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作为家中长子的刘绍喜每个月工资只有区区75元,欠的债一个月光利息就得125元,连还利息都不够。
但做什么好呢?刘绍喜在心思忖着:我能做什么生意呢?哪一种生意适合我呢?唉!像我这样的一个木头人……木头人,他灵机一动,想想自已从小性格内敛、不善言词,以至有人戏称他为“木头人”。那么,干脆就从木头处做文章,好!就这样决定了! “木头人”做木头生意。
当刘绍喜在家里向父亲大声说:“我要出去做生意,不然没办法脱贫。”刘绍喜父亲的身体震了一下,仿若醍醐灌顶,他望着大儿子刘绍喜,知道这个想法必定是经过深思熟虑才想出来的。他望着刘绍喜坚定地说:“好!你既然决定了,就大胆地去做吧!反正家里总共也就只有16平方米,卖掉筹点本钱,我跟你睡马路都没问题。”
听了刘绍喜的话,他的母亲若有所思。这个典型的潮汕妇女,在她身上闪烁着潮汕女子的刻苦耐劳、善良慈悲、温良恭俭等优点。她用赞赏的目光看着自己的儿子,觉得儿子真的是长大了!真正懂事了!刘绍喜母亲平日教育儿女很少讲大道理,“只有懒死的,没有饿死的。”这句朴素的话是她经常挂在嘴上的。
1987年3月,“莲下槐东家具厂”在一间简陋的小木坊里诞生了。这是宜华集团的发源地。刘绍喜摇身一变,成为“老板”。
当时又有多少人知道,刘绍喜开张的家具小作坊,除了招牌上面的字是新写上去的之,别的全是从市场上淘回来的旧货,电锯也是二手的。而资金只有向亲戚朋友借来的800元。
莲下槐东家具厂在当时充其量只能称为“个体户”,刘绍喜对于自己的“个体户”身份感到尴尬,他觉得这身份太单薄了,腰杆子很难硬起来。他要找个伴来撑起门面, 他想到了“集体企业”,可以把它当成是自己家具厂的一顶可以遮点风、挡点雨的“帽子”。刘绍喜为自己的家具厂戴上了一顶“红帽子”——挂靠莲下镇槐东乡政府,成为“集体企业”。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自己关键的几步。
按照刘绍喜自己的回顾,真正让他顿悟而走上木业这条路的是1991年与德国朋友的一次聚餐,这位德国朋友在业务往来中向他捎来了一个信息:以木制品为主的装修风格已成为一种国际装修趋向。这让刘绍喜看到了无限商机和财富空间。“今后的城市都要建高楼,有楼的地方就需要与之配套的木制品。”
1992年,刘绍喜第一次踏上香港。在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湾,呼吸大都市的空气,感受那种现代城市的节拍,香港鳞次栉比的高楼使他看到今后城市的发展趋势,看到了商机。刘绍喜想到:城市离不开高楼建设,有楼房就必须有与之配套的木制品,就需要好多好多的家具。他还看到,香港的楼房地板大部分不是瓷砖,而是木地板。他要将家具厂扩展为木制品加工厂,做出口贸易。
做出口贸易必须要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刘绍喜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台商。在福建,有几家台资木地板厂家。他通过朋友牵线,与台商厂家进行深入的磋商。台商表示,他们可以进行合作,由刘绍喜负责生产木地板,由他负责出口销售。不久,由刘绍喜的槐东木制品加工厂贴牌生产的实木地板装满了一个货柜,通过货轮驶往海峡对岸。
曙光初现,刘绍喜便接到台湾一个要求退货还要索讨赔偿的电话,原因是生产的木地板由于含水量高,全部变形,不符合交货标准。
刘绍喜很肯定自己的工厂在生产木地板的过程中严格按照高质量去做,也清楚了解台商并非有心找岔,把合格的产品故意说成不合格玩他一把。但木地板是天然木材所制,所含水分的高低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不易把握,受热或受潮都会导致板材内水分的丧失或增加。如果自己的产品不符合台湾的标准,那就是自己的责任,不能推,也不能赖。做生意贵在诚信,生意亏了可以再来;诚信亏了,就失了做人之本,同时失掉的,将会是长久之利。
苦思良久,刘绍喜作出了承担一切责任的决定。他对大家说:“做人,要有担当;做事,要有诚信!”
远在福建的台商在听到他愿意承担责任的答复后,十分感动,最后竟然接收了那批货,采用“销多少,返多少”的付货款方式。并表示,他愿意跟刘绍喜这样的人做生意,他们的合作将继续下去,希望可以越做越大。
柳暗花明,绝境逢生,甚至是因祸得福,刘绍喜真是喜出望外。他非常感激台商在关键时刻不是踩他一把,而是拉他一把。后来有人问台商为什么要这么做,台商回答说,他是个视信誉比金钱更重要的人,与这种人做生意,亏不了。这句话传到刘绍喜的耳里,深深触动了他,更坚定了他的信念。
从1986年以800元的资本开设家具小作坊,到1987年建立戴着“集体企业”帽子的槐东家具厂;从80年代末走南闯北做“倒爷”艰难地积累原始资本,到进入汕头经济特区谋求发展;从不惜让客户“先试用后付款”推销家具产品到多元化生产,承接OEM订单……短短几年间,刘绍喜完成了从初始创业到扩大生产,从汕头市周边的乡村走进城市腹地,从手工作坊到一定规模的现代化制造工厂,从小打小闹到出口创汇的大转身。
有供销关系的台商看好刘绍喜的为人与潜力,主动要求与其合作办厂。此时,在选址问题上,刘绍喜决定将企业留在了家乡。1992年12月,宜华装饰木制品有限公司在澄海成立。“宜华”字号正式问世,宜华开始崭露头角。
1992年12月,刘绍喜结束了与国企“国内合资”的木制品厂业务,转为与台商合作,成立“中外合资”企业——澄海市宜华装饰木制品公司,注册资本为港币1200万元。其时汕头市为了筑巢引凤,招商引资,推行全面优惠政策,包括“三免二减”、配置进口免税物资、自审财务等,还有无须信用担保,即可向银行贷款的政策。
1992年,对于刘绍喜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头,他的事业在经历前期的孕育之后,已经进入了青春发育期。他不甘心局限在利润微薄的OEM领域,清醒地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他要顽强地建立自己的渠道,一步步地向制造业价值链的高端挪动。
刘绍喜始终把家具的质量放在第一位,他请来台湾工程师进行现场的技术指导,对实木地板线中的木材原材料加工流程进行改良,并组织科研人员经过认真钻研、摸索,走消化吸收的路子,研制出了使木材不变形的喷气复式烘土窑的方法,独创了“以砂代刨”、“以锯代刨”等技术,使宜华木制品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
在国内木材加工行业中,宜华的木材综合利用率、木材干燥能力、复合木地板产量、实木地板产量均名列全国第一,被中国林产工业协会评为“信誉品牌”。宜华品牌还成功打入美国市场,迅速在美国各州建立分销网点400多个,其家具产品进入世界最大的美国“高点”家具展销会。宜华还与加拿大道格拉斯住宅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生产木制别墅,产品成功打进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家。
宜华的目标是形成自己的木制品的产供销一条龙,而在这个生物链中,最基本的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物圈。有了这个生物圈,相比其他竞争对手,刘绍喜已是站在另一个高度,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为日后宜华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强劲的力量。
他的目光跳过了中国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西南的热带、亚热带丛林,落在近在南中国咫尺的东南亚;向西南,跨过了西亚、红海,落在非洲;向东,飞越了太平洋,落在南美洲……那里,有着大片原产林区。
早在1993年至1994年,短短两年时间内,刘绍喜与弟弟刘绍生一起,跨国越洋,先后考察了东南亚、非洲、南美等地的林木资源。综合各种因素,几经比较,最后,将目标锁定在邻近中国的缅甸。
1994年,宜华公司在缅甸买下了一片林区,开辟了第一个“资源根据地”。这当中,还有一个堪称“经典”的段子。据说,缅方在刘绍喜签订买林合约之后曾私下里偷着乐,因为,那片林区地处僻壤,无路通行,刘绍喜要把伐下木材运出来,就要先开一条路。卖林木外加赚一条路,怎么算都是“超值”。没想到,这个如意(爱基,净值,资讯)算盘却被刘绍喜的一支马帮队给搅了。刘绍喜不是没有动过修建一条简易公路来运输木材的心思,但是那样一来增加成本,二来耗费时间。他干脆就地取材,雇佣当地的马匹,利用畜力把木材驮运出来。中国人的智慧让缅甸人开了眼界,刘绍喜的计谋也让缅方合作者折服。一切都非常顺利,很快,一艘满载着进口木材的货船抵达汕头港口
现在,宜华的原料几乎全部来源于国外,在缅甸、越南的深山沟壑、亚马逊的热带雨林,在这些国家的很多地方,刘绍喜都曾亲临且进行细致的调研和论证,在非洲、美洲以及亚洲一些国家的原始森林中刘绍喜也建立了自己的木材基地。与此同时,宜华的木制品80%都用于出口,产品远销欧美、日本和南亚。宜华集团在海外有几十个分支机构,涵盖了从木材进口到深加工的各个环节。宜华企业以生产实木地板、复合地板及家私为主,是国内最大的木制品生产进出口企业之一,也是全国出口最大企业500强之一。
2000年,宜华集团还注册成立宜华房地产公司和宜华投资公司,主攻房地产开发、经营,实业投资,物业管理,成为土地储备市场运作的载体,实现从“土地储备”到“地产开发”的转折。
中 篇 宜华模式
2004年8月24日上午9时30分,随着一声不同寻常的锣响,宜华迎来了一个历史性时刻——宜华木业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这一声锣响,如同一声春雷响彻云霄,向人们宣告,在红头船的故乡,宜华这艘新时代的 “红头船”在经历十几年的苦心营造之后,终于可以冲出潮汕港湾,在浩瀚的大海中迎接更猛烈的风浪搏击的巨轮!
其实,多年前上市的想法就一直在刘绍喜的脑海中盘旋,但当时新股上市刚刚从计划经济的各省、市、自治区分配指标制转变为券商通道制,由每家具有主承销商资格的券商推荐一定数量的企业申请发行股票,再由中国证监会核准。但券商往往会选择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承销以提取较多的承销费,那些不上规模的民营企业很难入他们法眼,但在2003年,刘绍喜敏感地发现,这一年中国的股市不同于以往,一些有利的政策法规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资本市场的春天就要到来,民营企业也将从资本市场的春天中获得雨露的滋润,此刻他才终于下定了上市的决心。特别是200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的通过和12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暂行办法》的颁布,资本市场的康庄大道初见曙光,更加坚定了刘绍喜的决心。
借助上市的东风,宜华木业开始快速扩张,上市后巨资建设宜华木业城,该项目规划占地1258亩,总投资为8亿元,通过定向股票发行募集资金追加投资8亿元,进行首期施工。之后,宜华木业又成功定向募集资金12.1亿元,用于建设木业城二期工程项目。
首期工程于2006年春完工,并于4月7日开工试产,可年产实木家具10万套,实木门窗10万套,木地板250万平方米,年创产值20亿多元,创汇1.1亿美元,创税收1亿多元。二期建成后,年创产值达100亿元人民币,拥有员工15000人,其生产规模和产值在国内同行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好马要配好鞍,在木业城建设过程中,刘绍喜又于2005年4月斥资3亿元从德国、意大利、加拿大、台湾等国引进先进的设备生产线,用规范高效的自动化生产代替成本高、效率低的手工作业。
宜华集团对外投资也渐成体系。先后在湖南湘潭投资10亿元建设体育中心桥头公园项目;在伊春市投资5亿多元、江西省遂川县投资10.8亿元建设森林开发项目;大张旗鼓收购汕头国际大酒店;投资10亿元参与广发证券股权等等。特别是2007年,分别注资广东骅威玩具集团(即现在的“002502骅威文化”)和广东皮宝制药股份公司(即现在的“002433太安堂”)。
宜华集团旗下另一舰队宜华地产同样发展迅猛,一系列以“宜”字开头的楼盘平地而起。2007年9月份,宜华地产公司成功入主S*ST光电,通过借壳实现了上市。
与时俱进者胜,近三年来,宜华木业和宜华地产均开始大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爱基,净值,资讯),目前转型升级已初见成效,成长空间得以大幅提升,并且这两家上市公司还先后变更了公司名称。
宜华生活通过收购美乐乐,快速切入家居电子商务领域;联手日日顺打造沃棣家居定制平台;收购“全球沙发大师”华达利等一系列举措,着力打造宜华生活的“Y+生态系统”,推动企业从传统的家居制造企业,逐步转型升级为“互联网+泛家居”住居生活一体化服务商,未来将围绕住居生活的相关多元化,打造一站式的置家及生活配套服务。
宜华健康则从地产彻底转向大健康(爱基,净值,资讯)领域。公司并购了在肿瘤伽马刀领域独占鳌头的达孜赛勒康医疗投资管理公司;收购了中国养老标杆企业“亲和源”,专业生产移动医疗设备及慢病管理的爱奥乐医疗器械公司。通过布局医疗后勤、医疗工程、医院管理、肿瘤治疗中心、医疗器械和设备、高端养老和护理、网络医院、医药管理8大领域,倾力打造宜华健康的全产业链,完成了又一次华丽的蝶变。
2016年,宜华集团生活、健康、地产、资本四大版块不断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看出,宜华在一次次成功的转型升级中始终贯穿着“创新”与“开放”这两大主线,这也正是对刘绍喜“创新引领升级,开放推动发展”思维的最好印证。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传统产业面临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足、要素驱动红利衰减、投资驱动难以为继等诸多问题的挑战,进行结构调整已是刻不容缓。
下 篇 宜华传承
国内家族企业的未来发展,往往取决于继力者的素质、胸怀和品格。
刘绍喜有两个儿子,刘壮青和刘壮超,都是80后,一个生于1986年,属虎年,一个生于1988年,属龙年。俗话说“打虎要有好兄弟”。他们就是人们口中的“虎兄龙弟”。
刘绍喜对儿子的教育开始得很早,当刘壮青、刘壮超八、九岁时,每当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开会时,他们兄弟便会坐在专门为他们设置的小椅子上,进行商业气氛的熏陶。每次会后,刘绍喜总是会和他们兄弟俩交流,鼓励他们就会上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耐心的解答。
兄弟二人中学毕业之后,刘绍喜便把他们送到美国留学,十五六岁的孩子,远离家乡到万里之外的大洋彼岸求学,当然有些于心不忍,但是为了造就他们不忍心也要忍心。
刘壮超说:“在西方学到许多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美国社会是开放的、多元的,又可以让我见识到一个正在迅速前进的世界,对我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无疑作用非常大。”
为了培养儿子们独立处世能力以及积累更多的商业经验,两个孩子大学毕业后,刘绍喜分别让他们在属下的公司锻炼,刘壮青在健康医疗版块,刘壮超在美国的控股机构。直到2010年,刘绍喜才让刘壮超回到公司总部,负责营销,几年实践和磨炼之后,才让刘壮超当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在刘绍喜安排两兄弟去美国就读工商管理专业期间,正值美国14个州的27家家具公司对从中国进口的木制卧室家具提起反倾销诉讼之际。“刚成年的壮青、壮超协助宜华积极应诉,并带领其他中国家具企业正确应对,最终赢得了诉讼,为公司开拓美国市场、站稳脚跟做了大量实际工作。”刘绍喜自豪地说。他为这两个懂事的儿子感到骄傲。
据刘绍喜安排,医疗健康(爱基,净值,资讯)产业主要由哥哥刘壮青规划、开拓、扩张。2016年4月9日,刘壮青辞去宜华木业副董事长职务,随后就任宜华健康总经理,搭起了交接班的大体框架。木业家居产业主要由弟弟刘壮超主导转型升级。
作为宜华的领军少壮派,刘壮青以自身的国际视野和青年企业家的活力干劲,带领企业不断创造辉煌业绩。荣获“中国优秀企业家”、“中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奖特别奖”、广东省“2011年上市公司10大杰出企业家”、“2011粤商菁英年度人物”、第十三批“汕头市优秀拔尖人才”、“广东青年五四奖章”、“第四届广东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等一系列光荣称号。
2008年,刘壮超就学于美国Pepperdine University佩珀代因大学商管学院期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该校最高荣誉奖学金——”校长奖学金”,成为首位获得这一殊荣的华人留学生。学成归国后,继续深造于北大国际MBA(BiMBA)高层管理班(EMBA)。
在宜华木业任职期间,刘壮超主管国内外市场营销工作,全面负责宜华木业在中国市场的营销渠道建设及“宜华家居体验馆”布局规划,顺应时代趋势,积极推动宜华木业“互联网+泛家居”一体化战略,战略规划并主导建设宜华“Y+生态系统”,携手沃棣家居、多维尚书、爱福窝、海尔家居、有住网、美乐乐、金融湾、华达利、健康家、创想家等优秀企业,打通全产业生态链,促进生态融合,加速升维布局,引领家居行业服务提升与变革。
“他们不是简单的接班,而是带领企业实现突破与创新,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二代’。”刘绍喜说,交接班不是简单让儿子继承家业,而是交给一个职业人才团队,打造一家百年企业。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