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侃-潮汕名贤
▼
薛侃(1486年—1546年),字尚谦,因曾讲学中离山,世人称中离先生。明代潮州府揭阳人(今潮州市潮安县)人,岭南明代大儒。
薛侃于1510年(明正德五年)乡试中举,1517年(明正德十二年)登丁丑科进士第。明世宗朝,授薛侃行人司行人,后丁母忧,居中离山,与士子讲学不辍,其师王阳明所赠之号“中离先生”。1528(明嘉靖七年)起补故官,为行人司司正。在江西赣州亲炙阳明之教,深契良知学旨。1531年(明嘉靖十年)上疏言建储事,触明世宗讳,下狱廷鞫,后削职为民。隐居讲学于中离山,从学者甚众。1536年(嘉靖十五年)远游江浙,会罗念庵于青原书院,一见如故;又至罗浮,讲学于永福寺,东莞学者迎其居玉壶洞;再居惠州,四年后归里,卒于家。终年六十岁。1567年(隆庆元年)补复其官职, 赠承仕郎,河南道监察御史。以侍养归,师事王阳明于江西赣州。后传王阳明学于岭南。是为岭表大宗。
薛侃的存世著作有《研几录》、《图书质疑》等,《潮州耆旧集》收有《薛御史中离集》三卷,后人又编有《薛中离先生全书》二十卷。
薛侃颇有贤名,为官清正刚直,曾浚凿中离溪与民为利,为学造诣非凡,后人誉为““行义在乡里,名节在朝野”,他传阳明学入岭南,《明史》称“自是王氏学盛行于岭南”。
应试不第
1514年(明正德九年)之前,根据薛侃的相关《族谱》和《行状》所载,其经历很简单,28岁前似乎未得名师的指点,也没有学术交往的圈子,且屡试不第。直到真正接触到王阳明。据王阳明之《年谱》所载,王阳明阳明于1514年(明正德九年)四月升任南京鸿胪寺卿,而薛侃《行状》是:“先生是岁赴南宫不第,闻王阳明官南畿,讲孔孟周程之学,遂就南监师事焉,服良知之教”,则可知薛侃是赴京应举不第而从学于王阳明的,此时薛侃已经二十八岁了。有不少人从王阳明问学,《阳明年谱》载“自徐爱来南都,同志日亲,黄宗明、薛侃、马明衡、陆澄、季本。辈同聚师门,日夕责砺不懈。南畿论学,重教学者存天理去人欲,为省察克知实力。”
进士未仕
公元1517年(明正德十二年),薛侃中进士,但是薛侃中进士以后并没有入仕为官,据《行状》所载“旋告归侍母于玉山。先生既登第,自念曰:仕以行道,吾思为信。乃告归,过怀玉。时太宜人就养兄俊官邸。”大意是,虽然终于进士及第,但是薛侃不愿为官。“太宜人”为薛侃之母曾氏,因其弟薛侨之贵,赠其母宜人。据研究,薛侃等第而未入仕,其实也是受了王阳明的影响,其时王阳明在赣州,有《与希元、台仲、明德、尚谦、原静书》,提到“闻诸友皆登第,喜不自胜,非为诸友近日喜,为野夫翌日山中得良伴喜也。入仕之始,意况未免动摇,如系在风中,非若黏泥贴网,恐自主张未得。不知诸友却如何,想平日之工夫之须有得力处耳。”大意是,若入仕了,恐怕身不由己,会耽误了学术工夫。
传学潮汕
1519年(明正德十四年),薛侃回乡讲学,从此以后阳明学说开始在潮汕生根、迅速壮大,其学术的发展也有了自己的特点。自南宋以后,程朱理学思想就占据了学术思想的主流,也成为官方承认的学术思想,渐成成为独尊的局面。但是从1465—1487(明宪宗成化年间)开始,潮郡学人的学术取向发生了明显的转化,学者黄挺分析“是因为出于对制艺举业的厌烦,由于朱子学被定为取士准的,制艺举业须以朱子之是非为圣人立言,造成学术思想的僵化,学人中之思想活跃者,遂弃之而另求他路。”但是,过了几十年,薛侃导王阳明的学术就传入了潮州,并迅速的传播,使潮州成为岭南乃至全国重要的王学重镇。
1520年(正德十五年),薛侃与杨骥兄弟及澄海人陈明德一同讲学于潮州金山的玉华书院,并曾结斋于梅林湖,开始了他对阳明学说的深入钻研与传播,使“一时学者翕然宗之”。至1524年(明嘉靖三年),他以丁母忧服阕,结茅于梅林湖西之虎肚地(或称虎山),“以正学接引”,使潮人学风为之一变,该山地在学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明代大学者,香山县苏山(今属珠海市)人黄佐《中离山记》有云“中离山之名,古未有也,其得名于时,则自中离先生始。”薛侃亲笔手书的“中离洞”三个大字抵今犹存。之后,中离山讲学之盛,逐步达到顶峰,而且,其影响已远远超出潮州一府,也远远超出岭南一方。据薛侨《中离行状》所述,当时薛中离“日与士友讲习不辍。四省同志闻风远来,至不能容,各自架屋以居”。
1527年(明嘉靖六年),薛侃在海阳、揭阳两县的桑浦山麓一带考察,得知从海阳县龙溪至揭阳县枋口这一地段,“为渠为池,旱则涸而涝则溢”,对农人耕作、贾人贩运和居民安全都很不利。他通过实地勘查,证实这一段也“可浚而通”。于是,得到潮州知府王袍的许可,于1528年2月14日(明嘉靖七年正月廿四丁酉 )兴工。“动七都之众,尽数月之勤”,沟通了龙溪至枋口的两条溪流,即疏浚今庵埠、彩塘、金石至沙溪一带的内洋河溪,此溪因名“中离溪”,并刻有《中离溪碑记》和建石亭纪念薛侃的功绩。由于中离溪的开辟,对附近一带的农田灌溉和商旅交通起着重大的作用。今桑浦山摩崖石刻的“薛侃开溪记”尚完好,还有前人游览之后留下的石刻题诗,颂薛侃开溪功绩:“二水距东西,当中恨隔离。沟通有薛子,终古姓名题”。
起罢归里
1528(明嘉靖七年)起,薛侃受补故官,任职行人司司正。至1531年(明嘉靖十年)秋,薛侃任正七品官阶的行人司司正期间,针对皇位继承问题,薛侃上疏请嘉靖帝稽旧典,定皇储,择亲藩贤者居京师,慎选正人辅导,以待他日皇嗣之生。但因其时嘉靖帝正急于祈嗣,见疏大为震怒,薛侃因触犯帝讳被革职为民。
薛侃落职回乡后,于1532年(嘉靖十一年)在中离溪畔的中离山办学。他在山中建宗山书院,讲授王阳明理学,南方各省共有百余士子闻风而至。其后整个晚年,基本都在潮汕大地渡过,薛侃“居官则思益其民,居乡亦思益其乡”的格言,清正刚直,做了不少益乡益民的好事,仅据《薛氏族谱》所载,薛中离为家乡一带所做实事善举达12项之多,包括浚溪、建桥、修路、捐田地等,在生时便德名扬四方,离世后更是人颂其名。
至1546年1月31日(明嘉靖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戊午),卒于家乡。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