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古 | 自北向南,它是汕头市民心目中的一条永恒记忆线
▼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名家志”公众号
解读汕头老城中轴线
和人一样,城市也拥有着记忆。放眼“百载商埠”时期的汕头,我们从中探索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复兴:
起始于“城市后花园”的中山公园,在月眉路、中山路、外马路几条颇具历史意义的老马路纵横相交,衔接“红亭”,延至跃进路与海滨路间的人民广场,伸展过海直达“城市绿肺”之称的礐石名胜风景区……
一条自北向南延展的“老城区中轴线”反映出汕头独特的城市气质和特征,特色各具的城市建筑和景观,通过道路衔接成为壮伟的空间序列,形成气势磅礴的城市景观。
这不仅是我们这座城市的历史积淀,也反映出它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的历史意义。
△ 汕头老城中轴线景观图
在老城的“延长线”中穿越
1921年,对于汕头而言是一个具有分水岭意义的年份。
就在这一年,汕头埠与澄海县分治,设立汕头市政厅,直属省辖,把原来的汕头埠,即市场与新开辟的崎碌及对海的礐石合并而成新市区,称之为“汕头市”。
恰恰也是这一年,在城市建立“公园”的构想被提出,这座“都市公园”被选址在了月眉坞,命名为“中央公园”,也就是现今中山公园的由来。
谈起中山公园,不得不说起环绕其东南面的月眉河,月眉路也因而得名。
而公园路也源自于中山公园,1926年公园奠基兴建时,公园路也在修筑,1971年建成外马路以南路段,将中山公园与人民广场两者串联起来。
在上世纪20年代,中山路也已初具雏形。她们如同一个个无声的见证者,伴随和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和变迁……
△ 1948年汕头地图
汕头市政厅旧址
老一辈汕头市民心目中的“斋缸”(花瓶)
位于外马路的原汕头市政府大楼,西洋式建筑风格,三层高,底层为方石砌成,气势宏伟,庄重典雅,于民国十九年(1930)五月奠基,建成于1930年12月底,1931年元旦举行落成典礼。
大楼的外埕大门顶部为半圆拱形,两边有四根圆柱,威严壮观,顶层有两个像棺材一样的建筑造型,寓“升官发财”之意。直至1950年3月,汕头市人民政府成立后,汕头的行政中心一直设在这里,也成为不少在政府部门工作的青年人摄影的首选背景。1991年11月1日,市政府在此举行了汕头经济特区扩大范围挂牌仪式,现场彩旗飘扬、鼓乐喧天,热烈喜庆。
现今的汕头市政府办公大楼高22层,面向人民广场,采用落地式的建筑造型,视野开阔,并用竖向的线条强化;铝板和玻璃的朴素外饰面,沉稳平实,打造高耸光洁、庄重大方的建筑形象。
△ 市政厅 – 大门(建于1930年)
△ 市政厅(建于1930年)
△ 汕头市政府办公大楼
汕头中山公园
“城市后花园”、中国四大人工园林之一
汕头市新八景之一“月苑莺声”、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当年,月眉河畔,一座公园建成开放。园区总体规划为东洋式和西洋式相结合,堪称“东西合璧”。始建于1921年的汕头中山公园是粤东地区建园历史最早、规模最大、具有深厚历史和人文内涵的综合性公园,同时也是我国“四大人工园林”之一。
公园四周环水,月眉河环绕园区,中山桥、月眉桥和迎春桥三座桥梁将公园与市区陆地连在一起,园区的玉鉴湖按日本样式建造,面积近百亩,风光绮丽,名闻海内外。作为汕头市新八景之一“月苑莺声”, 2017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公园内还座落着汕头市博物馆,于1960年建馆,是潮汕地区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也是汕头市一处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教育服务基地,收藏有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历代陶瓷器、书画、铜器、玉器、金漆木雕等各类文物及藏品12,000多件。
“创文”以来,中山公园得以改造及修缮,公园总面积20.18公顷,其中包含玉鉴湖的面积达3.6公顷。在“修旧胜旧”的原则上,公园适当调整功能分区,突出主要景点。在纪念历史名人的同时,兼顾都市人追求回归自然的特点以及审美游憩的需要,将全园分成名人纪念、文化娱乐、植物观赏、动物观赏、水上活动、体育活动等11个功能区。
△ 汕头中山公园
△ 汕头中山公园 – 航拍
“一亭四园”老埠风华再现
漫步公园路,这条全长不足1000米的街道上,北至中山公园南门,南至人民广场北侧,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开始规划,最终于上个世纪的中期修建落成。
上世纪初,随着汕头开埠繁华成为殷实之地,公园路一带成为了富商争相买地建园的首选地。至今仍存在着以“园”“庐”命名的建筑。
其中,彬园、桂园、香园、镇园等尤为闻名,别具异域风情。
此四园与红亭相互呼应,成为 “一亭四园” 独特的开埠建筑文化旅游片区。
其中,香园、镇园所在的外马路,这是一条汕头最久远也最具特色的道路。
1860年开埠时期,这条从海里露出的沙脊被开辟成为一条沿海街道,起名崎碌路,后改为外马路。放眼其中,教堂洋楼、骑楼建筑汇集于此。
在百年变迁里,外马路的发展牵动着城市的变化,如同一部浓缩的城市近代史。
红亭
昔日的崎碌中心
提起公园路,必提及“红亭”。
早在1932年的“汕头城市规划图”里,当时的汕头市政府规划在博爱路、“中正路”、“内马路”的交界处放置一个亭子,作为交通路口的作用。
这座没有围墙的开敞性纪念亭,其原名是“扬敬纪念亭”,后又改为中正亭,汕头沦陷后又改为和平亭。
整座亭是飞檐的双层亭盖,呈圆形,八角柱,辟有东西南北四个门,整座亭子涂成红色,故名“红亭”。
“红亭”之名,在解放初充满革命激情的岁月里,非常符合当时的社会氛围,市政部门顺乎俗称,没有专门为亭命名,红亭的名字就更为汕头人所知。
在1969年出版的《汕头市街道图》上,公园路、博爱路分别改名为红卫路和爱华路,而“红亭”却正式标注为亭的名称。
△ 红亭
彬园
从民国私宅到警察历史博物馆的蜕变
位于公园路26号的彬园,原是民国时期汕头一代绅商澄海岭亭人陈少文的私宅。
据记载,陈少文曾于1930年至1932年任汕头市商会主席。他热心公益慈善事业,曾参与中山公园筹建、修建汕樟公路。
彬园从外廊的罗马柱,室内的地砖、贝灰墙,木门装饰等细节特征,体现出小洋楼有着民国建筑简洁明快、中西合璧的特点。
近年,经过修缮的彬园,北面楼为彬园陈列馆,南面楼设立汕头警史馆,由历史沿革、光辉历程和公安印记三部分组成。
作为民国别墅,彬园代表了汕头开埠历史时期的建筑样式,也是汕头开埠后对外开放的时代特征。
△ 彬园
桂园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汕头民国时期典型的中西合璧的近现代建筑
位于金平区公园路的桂园,始建于1923年,是当时澄海籍商人林桂园所建。这座建筑物原名为“林桂馥堂”,后被称为“桂园”,并沿用至今。
该园是汕头一处极具历史研究价值的革命旧址。这座西式洋楼是汕头民国时期一座典型的红砖楼别墅。建筑体现潮汕开埠后的建筑文化的开放性。既是一处中西合壁特点突出的近代建筑物,又是潮汕开埠的见证实物,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历史研究价值。
△ 桂园
香园
汕头埠仿巴洛克风格的民国建筑
现为私人钢琴博物馆
香园位于外马路155号,建于1924年,最初落成于1928年,是一座帯近代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红砖别墅。
其主人李香谷先生是现任馆长李廷强先生的祖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正值军阀割据,社会动荡,李香谷的家人遭黑社会绑架、勒索,为保平安李香谷一家决然举家迁徙香港。
解放后,香园的归属和用途经历数次变更,先后作为抽纱公司办公场所、“市纪委”办公室、“六一”幼儿园、私营茶座等。
如今,经过改造后的香园,成为钢琴博物馆,展览着现馆主收藏的珍品钢琴,不定期地邀请国内外钢琴家举行不公开式小型演奏会。
这座建筑已不仅具有一幢民国建筑的历史意义与人文价值,它还承载了新时代汕头文化展示与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
△ 香园
镇园
科学家侯祥麟故居
位于外马路167号的镇园,是中国两院院士、石油化工科学家、中国炼油技术奠基人侯祥麟先生的故居。
镇园建于20世纪20年代,这栋近九十楼龄的建筑得到了较好的保存,对研究上世纪20年代汕头建筑文化和建筑技术有较好的参考价值,特别是研究当时街道转弯处建筑景观、建筑风格有较大价值,对城市景观也有较大的观赏价值。
△ 镇园
找寻近现代的城市记忆
有人的地方就有路。城市的路名除了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外,还往往反映着不同时期不同政治色彩、不同人文特色。1924年,还是不知名泥路的外马路紧靠海边,故称外马路。
作为汕头埠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马路”,外马路集中了老汕头的特色建筑,是镶刻城市历史印记、记载城市发展文脉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上世纪40年代初建时临海而定名海滨路的跃进路,在抗战胜利后成为国民党政府审判厅驻地,改称审判路,1957年改为跃进路。
上世纪50年代,原为海滩人民广场经当时市政府组织填海而成,成为汕头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座城市广场。
几经变化,广场与周围发展连成了一片,充分体现现代城市风情和滨海绿化氛围的结合。从建成至今,人民广场一直承载汕头数十载记忆,见证着汕头商埠的百转变化……
人民广场
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广场
新中国建立后,为解决人民群众大型集会和大型文体活动的场地需求,从1956年开始,汕头市委、市政府动员全市各界人民义务劳动,运沙运土,填海造地。1958年,人民广场建成,成为汕头城市重要的地标之一。1959年10月1日,人民广场迎来了她的首次庆典活动,十万汕头人民在自己亲手建设的广场庆祝国庆十周年。自此以后,人民广场就成为汕头人民举行大型会议和大型文体活动的场所,给几代汕头人留下无数难忘记忆。
人民广场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面向内海港湾建成。广场内有露天舞台、罗马柱廊和音乐喷泉,气势雄伟。10支直径1.2米、高11米的巨型花岗岩罗马柱形成半圆状舞台,与760盏彩灯交相辉映,富于现代气派。广场的雕塑造景极富潮汕特色,两侧大型雕塑“海螺海蚶”,两群欢快的儿童抬着一个大海螺和海蚶向海滨走去,海滨城市的文化内涵演绎得淋漓尽致,营造出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 人民广场
汕头市文化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地
汕头市文化馆,成立于1983年12月,由汕头地区群众艺术馆和汕头市文化馆合并而成。该址曾是德国领事馆旧址、用作汕头市图书馆。
2007年,文化馆加挂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牌子。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于2015年6月扩建改造落成,面积约1300多平方米,位于主楼内,分为2、3、4楼共三层展厅。展馆按照非遗项目的不同类别分为传统艺术展区、传统医药展区、传统美食展区、传统舞蹈展区、传统民俗展区、传统戏乐展区等。
△ 汕头市文化馆
潮汕体育馆
粤东地区有代表性的综合体育馆
汕头潮汕体育馆位于汕头市人民广场东侧,占地4950平方米,建筑面积8230平方米,观众座位3888席。1989年12月29日竣工投入使用。
自投入使用十多年来,圆满完成多项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坚持长期对外开放,举办羽毛球、篮球、跆拳道、武术等培训班,每年接待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约30万人次,为群众提供体育活动的场所。
海滨体育场建于1986年5月,可容纳观众1.2万多人,可承办大型比赛。1986年6月承办了全国青年足球联赛;1987年12月承办了全国女子足球精英邀请赛。体育场设有办公室、会议厅、运动员休息室和宿舍。
为迎接亚青会在汕头市举行,近期潮汕体育馆全面拆除改造,相关建设方案显示,足球田径场看台重建,新增开放式入口和绿地景观。
△ 潮汕体育馆和海滨体育场
△ 潮汕体育馆
汕头工人文化宫
汕头职工群众求知、求美、求乐的适宜场所
汕头工人文化宫始建于1951年5月1日,隶属汕头市总工会。1969年,移交汕头市文化局领导。1971年更名为汕头市工农兵文化服务站。1973年7月23日,重归汕头市总工会领导,复称现名。
工人文化宫是组织和吸引职工学习政治、经济、理论、科学、文化和开展文娱、体育活动的学校和乐园,经常举办各种展览和培训活动,多次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广东省总工会评为先进单位。为迎接亚青会在汕头市举行,该文化宫已拆除改建。
△ 汕头工人文化宫
汕头市工艺大楼
汕头城市记忆中的“红色名片”
汕头工艺大楼在人民广场附近,首期建于1964年,叠合面积约4200平方米,是汕头地区工艺美术公司所在地。
工艺大楼三楼曾是潮汕工艺美术陈列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至近年,展示了各位名家大师的不少精品力作,其中包括剪纸、木雕甚至比较少见的鹅蛋画。
为适应城市建设发展需要,搁置多年的汕头市民的“红战展”老记忆,已不复存在。这里焕然更新为城市新景观。
△ 汕头市工艺大楼
“一湾两岸”的城市魅力
汕头是中国唯一在市区拥有“内海湾”的海滨城市。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赋予汕头第一无二的城市名片。
海滨路作为沿着内海湾贯穿市区东西的城市主干道,沿路布局有政府机关单位、滨海长廊等,各类高端住宅。
随着海滨路东西延项目的开展,这条处于内海湾北岸全长超过30公里的“滨海大道”自西向东,横贯金平、龙湖、澄海三大辖区,最终对接南澳大桥,直通南澳岛。
广场轮渡
汕头内海湾唯一的过海城市轮渡
据《汕头交通志》记载,礐石划归汕头后,1976年1月,轮渡公司开辟了广场至礐石的航线。上世纪90年代,广场轮渡在海湾、礐石两座大桥尚未建设之前,一直承载着两岸往来的重任。作为汕头市民曾经唯一的过海工具,广场轮渡承载着无数汕头人的海边印记,也是重要的城市地标之一。
滨海长廊
现代化滨海特色风景线
滨海长廊位于汕头市中心区内海湾北侧,是一座宽17米,长2000米的带状公园。始建于1984年。1987年基本建成。长廊上植有金凤、椰子、榕、黄花槐、夹竹桃、美人蕉等各种观赏性乔木和灌木数千株。建有7处以廊亭为主的园林建筑,其中有点帆、听涛和观鱼等3段曲廊,品海亭和留伞亭两组亭阁,还有小雕塑16组。每组廊、亭间有小径连接。廊、亭连贯而长,似一长龙,气势磅礴。沿廊树绿扶疏、郁郁葱葱,与廊上金黄色琉璃瓦互相映辉于蔚蓝色的海天之间,构成蔚然大观的景象,为汕头市游览地之一。1990年被列为鮀岛新八景之一,称“长廊观海”。
△ 滨海长廊
内海湾
汕头的“维多利亚湾”
城市傍海而生,内海湾将城市分隔南北,置身一湾两岸其中,都市魅影,山海风光。
汕头内海湾以面积30多平方公里的汕头港为中心,包括二桥(海湾大桥和礐石大桥)、二路(海滨路和南滨路)、一岛(妈屿)、一中心(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和一馆(游泳跳水馆)。
南岸经过近几年的改造升级,成为一道现代化滨海特色风景线,与北岸海滨路交相辉映。
△ 内海湾
中西建筑文化“大观园”
从内海湾北侧沿着海岸线途经海湾大桥和南滨路,海景、山景在其中无缝衔接,礐石风景名胜区的胜景跃于眼前。
闭关锁国的大清国门被鸦片战争西夷的人炮轰开以后,汕头被作为沿海通向口岸次第开放。
恰恰这些历史缘故,外来的建筑文化在本土建筑特色的基础上打上烙印,也成为汕头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
礐石风景名胜区
广东省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潮汕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
汕头开埠的时候,吸引众多洋人在此经商。那时的礐石,备受外国商人的青睐。如今散落其各处的拥有中西建筑特色的洋楼,就是当时外商贸政治建筑物。据史料记载,历史上以英美为主包括挪威、印度在内等国家的人先后到过礐石,其中英国于1860年在礐石建领事署(现礐石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和礐石街道办事处内),随后英国驻汕头海关礐石楼(现海关顶处)、英国驻汕头汇丰银行礐石署楼(现公安干校所在地)、英国驻汕头税务司礐石署楼(现礐石小学所在地)纷纷建立。那时的汕头,开始了完全区别于其他近代开埠港口的中西南结合建筑的城市发育。
发展至今,礐石风景名胜区与汕头老市区隔海相望,于韩江、榕江、练江等三条江汇合出海处。南与达濠接连,原为全岛,后因西南面由桥梁连广东省道而成为半岛。面积12平方公里,地处北纬23度20分、东经116度40分。1989年6月被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礐石风景名胜区是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潮汕地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汕头八景之首。
△ 礐石各国驻汕领事馆建筑群(1948年)
△ 建于1864年的基督教礐石堂
△ 建于1874年英国驻汕头领事馆
△ 建于1878年的益世医院(汕头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前身)
△ 建于1889年的潮海关副税务公馆旧址
△ 建于1920年的太古洋行汕头分行主任官邸
△ 礐石风景区
金山中学
“岭东最高学府”
汕头市金山中学是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广东省一级中学,广东省17所省重点中学之一。该校于2007年10月通过验收成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汕头市金山中学前身系创建于1877 年(清光绪三年)的金山书院。1952年,该校从潮州市迁来汕头市。与汕头市私立礐光中学合并,仍定名为广东金山中学。“ 文革”期间,金中曾一度被改称为“红岩中学”、“汕头市第十三中学”。1978年恢复原校名,恢复为省重点中学。
目前,汕头金山中学是潮汕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设备最优、校产最多、藏书最丰、师资最强的学校,民间誉为“岭东最高学府”。
△ 汕头金山中学
监制 | PRODUCER
陈庆华
总策编 | PRODCER
郑仲标
指导 | DIRECT
王丹(汕头市城管局总工程师)
文稿 | WRITER
李嫚玉
摄影 | PHOTOGRAPHY
韩志光 翁志雄 卢勖吾 黄镜亮
蔡海松 张烈华 柯良斌 谢志亮
陈钊全 陈臣哲 林嘉森
图片 | PICTURE
部分网络
书法 | CALLIGRAPHY
吴著明
编辑 | EDITOR
马己芬
刊载于《中环人》NO.47
本文对作者原文有删减及整合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