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宝-潮汕名贤


 

王大宝

    王大宝(1094年-1170年),宋朝名臣,唐宋潮州八贤之一。早年被选入太学读书。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中进士,廷试第二,成为宋代岭南唯一的榜眼。

    及第之后,王大宝被授以南雄州教授,但所得俸禄连自己也养不起,百日后即辞职。绍兴十六年(1146年),王大宝被任命为连州知州,三年后上京接受考课,趁机上书奏请裁减“免行钱”,使广南路六州民众减轻了不少额负担。此后,他调知袁州,曾向皇上进所著《诗、书、易解》。高宗阅后,对宰相说:“大宝留意经术,可入京任职”。为此,他被任命为国子司业兼崇政殿说书。接著,他先后被授为敷文阁直学士,温州知州,福建、广东提点刑狱。这期间,王大宝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孝宗即位。王大宝被授为礼部侍郎,向孝宗进言:“先明国是,而行以果断”,劝告孝宗不要在和战问题上再犹豫不决。王大宝的话深得孝宗旨意,不久被授为右谏议大夫,接著又兼孝宗侍讲。

上任后,王大宝先后奏核、罢免了一批贪官污吏,一时朝野震动。朝中的奸佞都心惊肉跳地称他为“王老虎”。隆兴元年(1163年)七月,王大宝受命与侍御史兼侍讲王十朋、右正言监察御史陈良翰、阎安中等草拟三省六部合併事宜。合併方案拟出后,宋孝宗即据以诏示各处,限十日为期开列出应合併、裁减官吏名单,申报尚书省。虽因此人言汹汹,但百司人员终得以精简。

王大宝最为难能可贵的还在于他的力主抗金,力赞北伐恢复失地。王大宝一任礼部侍郎,即极力促使孝宗下定抗金决心,排除构和之论,图谋恢复,以不负众望。其时张浚在江北设立都督府,加紧北伐准备。孝宗以参政事汪澈督军荆、襄,策应北伐之师。汪澈指挥不力,致其部属败失唐、邓两州,更坐视方城(今河南汝南县境)之败,大伤北伐锐气。此时,王大宝已任谏议大夫,出于强烈责任心,他一再上疏弹核汪澈,终使汪澈贬谪台州。此后,宋军在张浚的指挥下,曾收宿州。但不久宋军兵败符离,主和派纷纷攻击张浚。在此危急之秋,王大宝立即向孝宗进言,使孝宗又一度坚定了信念,还提升张浚为右丞相。

然而,在主和派的活动下,孝宗抗金的决心最终还是动摇了。秦桧馀党汤思退被擢升为左丞相。汤思退派人暗中与金国联系,并议罢都督府,与金构和。由于主和派把持朝政,孝宗听信构和主张,都督府和边防相继撤销,张浚被罢职,王大宝也辞去谏议大夫之职,但又被任为兵部侍郎。乾道元年(1165年)五月,王大宝被召为礼部尚书,与名臣王十朋齐名,人称“二王”。但不久又受弹核。未及两月,再次被罢官。此后回到家中,再未出仕。

王大宝病逝时,孝宗特敕赐“御葬”故里。墓碑上刻有“御葬”两字,墓前有宋代大型石碑群(现潮安归湖镇神前乡仍有墓地,1981年重修),这在当时是很荣耀的。

  文学著作

王大宝对儒学颇有研究,尤长于易学。著有《周易证义》10卷、《书解》、《诗解》多卷、《毛诗国风证义》6卷、《谏垣奏议》6卷、《经筵讲义》2卷、《遗文》15卷,今均已亡佚。仅有若干诗文,散见于《广东文征》、《永乐大典》等书中。其中遗文《韩木赞》、《清水阁记》、《放生池记》记载于《永乐大典》卷之五千三百四十五,旧《潮州府志》、《海阳县志》仅存《韩木赞》一篇。

史料记载

《宋史·王大宝传》

后人纪念

王大宝辞世后归葬于广东省潮安县归湖镇镇神前山的“沉江月”地,其墓占地约四亩,墓碑高2.3米,上刻“宋礼部尚书大宝王公墓”。墓前有石翁仲四座,石狮、石马、石羊、石望柱、石笋各二座,堪称宋代大型石雕群。其墓今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农历12月26日,各地宗亲皆前往祭拜。

另有秋台坊,是专门为尚书王大宝建(见于乾隆《潮州府志坊表》记载),该坊建立后历经几次维修,2009年按原貌重建于砖亭巷口南侧(广东省潮安县城关镇太平路)。 坊为四柱三间的砖石结构,屋面为硬山顶,明间额坊上置精美石狮一对,坊额上方承托屋面,屋脊上置“双龙抢珠”。正楼下正中“恩荣”牌一面。坊的南坊镌“榜眼”二字。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