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汕头小公园街区:联结海内外潮汕乡亲的精神家园
▼
近日,记者探访了这片街区,感受其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以及潮汕地区独具特色的华侨文化。
记者看到,小公园街区的骑楼和街道呈扇形放射状分布。汕头潮汕文化历史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小公园片区面积约3000亩,该街区基本仿造巴黎街区样式,是中国内地开埠的34个城市中至今唯一保存较完好的开埠区,也是中国内地唯一呈放射状格局的骑楼街道和中国内地面积最大的一片骑楼群。
小公园街区的骑楼建筑既有东南亚风格,也有古罗马风格、巴洛克风格,有希腊爱奥尼柱头也有罗马的拱券,这些有各国特色的建筑和中国古典的花卉、潮汕民居融为一体,显得十分别致。骑楼分上楼下廊,上楼为居住区,下廊为店面。外廊遮阳防雨,当地人称之为“五脚砌”。
潮汕是中国着名侨乡,海外潮汕籍侨胞达1000多万人。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来小公园游玩探访、寻根的海内外游客近20多万人次,其中大部分是海外华人。
有30年导游从业经验的陈锦华告诉记者,以前有很多华侨到海外谋生,提到“四永一升平”几乎无人不晓。他们记忆中的汕头就是小公园的永安街、永和街、永泰街、永兴街和升平路这一带,很多的游客专门要求看看记忆中的小公园。
附近居民林老伯说,上世纪小公园的南生、广发、平平和振源等百货公司已出现集购物、餐饮、住宿、娱乐于一体的现代百货公司雏形。当时粤东最大的商业场所——7层高的南生百货是华侨集资兴建,拥有汕头埠第一部电梯,繁盛期员工达300多人。
商业活动造就了汕头小公园。而随着时代变迁,城市重心的不断东移,小公园逐渐成为联结海内外潮人的亲情纽带。
中共广东省省委书记胡春华调研汕头时指出,要重振汕头,就要先把小公园这个汕头人的精神家园建起来。小公园片区完整保留了全国最大的骑楼建筑群,要把小公园当成文物来保护,修旧如旧,修新如旧。
《汕头经济特区小公园开埠区保护规划(草案)》日前已公示,汕头正开展小公园保育活化工程,确定“三环三线”作为首期工程启动点。其中永平路示范点100米修建性详细规划已修改完善;五福路示范街区13号已完成住户的腾退工作和修缮加固、外立面设计方案;广东省财政厅已下达保护补助资金500万元人民币;潮商企业共认捐2500万元人民币作为专项保护资金。
马来西亚潮籍乡亲学者马焯麟,走过潮汕很多地区,长期研究潮汕文化。当了解到小公园街区的保育工作进入了“实操”阶段,他表示非常高兴。
“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而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正是上世纪30年代老汕头经济繁荣的象征,是“百载商埠”历史见证。
独具一格且全国城市中少有的环形放射状的路网结构、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群、布局合理的“四永一升平”等,更有很多汕头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共同记忆。潮汕文化、海洋文化、华侨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在这里融合汇聚、相得益彰,如同一道多姿多彩的风景线,放射出夺目的光芒。
全国唯一呈放射状格局骑楼街道
条条道路通码头,既是终点,又是奔向海洋的起点。小公园放射状的路网格局,正象征着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海洋文化特点。
很多人不知道,这里正是全国唯一呈放射状格局的骑楼街道,也是中国大陆面积最大的一片骑楼群,规模远超广州的“上下九”等地。骑楼建筑科学规划,它以小公园为中心向四周伸出蛛网状骑楼街道形成放射格局,纵向为主街,横向为次街,纵横交叉形成网格。沈陆澄所着《汕头市小公园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特征》一文中指出,“这种以放射形设计而称道的严谨布局在国内外城市中并不多见,是结合汕头自然地形向西南沿海不断推进而逐步演变改造而成的结果。”
骑楼建筑中西合璧浑然一体
走在小公园一带,眼光常常会被那一座座骑楼吸引:这些骑楼大多为三层到四层,多数楼房都已空置,只有一楼有人居住或作为商铺经营。尽管表面斑驳,却仍掩饰不住那陈旧表面下精美的装饰和丰富的设计,流畅的线条似乎勾勒着曾经的辉煌……
中西合璧,是骑楼建筑的又一特点。韩山师院潮学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跟踪拍摄汕头老建筑已有30余年的摄影家蔡海松告诉记者,汕头近代骑楼建筑,根据汕头当地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参照古人架木为巢、后发展为吊脚楼等檐廊式建筑,借鉴开埠后传入的西洋廊柱式建筑,并与当地的建筑特点相融合,通过自我调适、理性选择、融汇创新三个阶段的建筑文化转型,加上大批华侨从南洋带来的大批建筑形式,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骑楼建筑。它注重商业步行街和人行空间的整体设计,可遮阳避雨,有效地利用了空间,形成和谐统一,丰富多彩的街景。
在建筑细部中,骑楼建筑更是发挥了潮汕工匠在工艺上精雕细琢、尽极精致的传统风格在山花、拱廊、窗框、门套等处,精心推敲尺度、比例、形式,巧妙地将具有传统特色的各样图案和异国风情的“洛可可”纹样艺术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富有魅力的装饰艺术,给人们带来了新鲜感,同时也较好地表现出汕头近代建筑具有的鲜明特点和历史风貌。“作为中西建筑艺术相结合的一种典范,在记载汕头‘开埠’历史的同时也为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蔡海松说。
侨资建侨房2000多幢
蔡海松指出,1921年汕头设市后,特别是1929年至1939年日本侵略占领前,是近代汕头建设高峰期,当时市政当局提出了市政改造计划,并利用侨资加以实施,广大爱国华侨及有识之士在“实业救国”之倡导带动下,纷纷投资建设家乡。
在此期间,澄海陈黉利家族在汕头购买大量地皮,立即着手兴建新楼房,在“四永—升平”,海平路、福合埕等地,兴建新楼房400多座。祖籍潮安荣发源家族,是近代新加坡颇有资财的华侨家族,他们也积极投资汕头房地产业,拥有几条街道的新楼房,其中,整条荣隆街和潮安街、通津街的不少新楼房,都是荣发源家族兴建的。吴潮川华侨家族也在永和、永兴两条街道兴建楼房多座。这三个华侨家族和其他华侨于近代在汕头市兴建的大批楼房,对当时的汕头城市建设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汕头市小公园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特征》一文也指出,小公园能够在20年代末到抗战前夕全面建成,汕头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经济迅速发展是背景因素,而侨资在建设中起了主导作用,约占总投资的2/3,建侨房2000多幢,而且是成街成坊地进行建设,这是保证小公园能够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下高起点规划和高标准地进行建设的重要经济支柱
百余骑楼老房契
印刻“侨文化”
摆在记者面前的,是100多张小公园一带的骑楼老房契。这些房契或斑驳、或泛黄,见证着小公园上百年的历史,以及小公园与海洋文化、华侨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些老房契的拥有者是一位汕头80后小伙,名叫丁烁,笔名“青蛙探险”,是中国新闻社的一名记者,也是汕头侨联的青年委员。从十年前开始,丁烁就投入到潮汕文化实物和资料的收集中,至今已收藏几百件潮汕古玩。他所着的潮汕文化着作《印象潮汕》一书,更是远销海内外几十个国家,在学界拥有了一定知名度。去年11月,丁烁办起“番客老埠文化藏品展”,向公众免费展示了他收藏的400多件潮汕古玩。这一批老房契,便是展品之一。
记者看到,这些房契的时间跨度从宣统二年(1910年)到民国38年(1949年),共80多座,总面积超过3万平米。这些房子涉及英国绍昌洋行、汕头总商会、李华利侨批局、汕头金山中学、华南公司、万发公司、佳荣公司、长远公司、暑记公司、悦泰公司等单位还有几十个家族的房产。其中的几张绍昌洋行的“卖断契约”里,还加盖了英国领事馆的蓝色印章。这批房子最后都被一李姓家族所买走,包括李华利、李六利、李丰利、李铿渠等家族成员。“坐拥80座骑楼的李华利家族,可谓是‘民国房叔’。”丁烁打趣道。“原先李华利商号以烟叶生意很大,后来还开设有李华利侨批局。”
“这张是侨批局的房契,很罕见。”丁烁展示着其中一份名为“汕头新潮兴街侨批局”的房契。“《汕头侨批业同业公会档案》显示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李氏家族在民国时期曾在汕头新潮兴街94号开设侨批局,名称为‘李华利’,经理人为李润初。而房契中92、94、96、98号房子正属李华利的大房妻子李周进福所有。”
丁烁告诉记者,汕头小公园这一片有好几千座骑楼建筑,这些大部分是侨房,旧时,很多华侨出国时候往往把房契放在信得过的亲戚朋友家保存而时间太长,后人不知道就可能当废纸卖了,而流入市场。按着房契的地址和地图,丁烁还曾前往寻找老房子,发现除了外马路及中山路部门被拆迁外,其他房契中的老房子大都还在,没被拆迁,大都没人居住,老房子背后的故事因此无人得知。然而,他们却无声见证着汕头百年开埠史,也因其身上印刻的“侨”字而有了特殊的意义。
“汕头小公园是汕头开埠文化的地标。这些老房子有着自身的传奇故事,亟待梳理挖掘。”潮汕民间文化学者林保文在仔细观看这些老房契之后表示,汕头老城几千座骑楼,大部分的主人都定居海外,目前能找到房子故事的不到5%,然而只有老华侨能知道这些老房子的故事。因此,必须抢救华侨的口述历史,让这些老房子的故事得以挖掘、保存和流传。
保育活化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
作为汕头百载商埠的历史见证,以小公园为主体的历史文化街区是海内外潮人魂牵梦系的精神家园,更新与保护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是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对于这项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日前,《汕头市历史文化保护区详细城市设计》已通过市规委会审议。
据了解,《汕头市历史文化保护区详细城市设计》以小公园周边约1.98平方公里为范围,对城市发展建设史、整体风貌与建筑风格、总体定位及开发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了“中国开埠文化与海洋文化博物馆”和“海内外潮人的精神家园”的目标定位,并以“一轴、两核、三区、一带”的布局结构和“商业休闲、文博创意、旅游服务、现代居住”为功能定位,以及以保育活化为统领,提出了“生态、形态、文态、业态”合一的思路。结合功能分区,《汕头市历史文化保护区详细城市设计》将规划区除东侧的现代居住区以外的地块划分为十大片区,作为整个老城区的特色风貌展示区、旅游服务发展片区及绿色景观片区。
百货大楼曾率先在汕实行股份制
在小公园里探访游走,不管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还是一些本地年轻人,都会不约而同地讲起一段相同的记忆:小公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就是百货大楼,楼里有着带有花卉图案的彩色地砖,楼梯拐弯处装有哈哈镜,电梯更是充满神秘色彩……
百货大楼建成于1932年,可谓是汕头老城核心地带最为重要的建筑。据了解,南生百货商号由梅县籍华侨李柏恒创建于1911年。1932年,由李柏桓、李耀宗、李远波、李镜泉等梅县籍华侨集资50万大洋,在今小公园西侧安平路头,建成一座7层高的洋楼,商号称为“南生公司”。其中,第一至二层经营苏广洋杂百货,第三至四层为中央酒楼,第五至七层为中央旅社。员工达300多人,曾兴盛一时,但因管理不善,开业仅10个月便宣告倒闭。
年,经理李柏桓将南生“承赔”给旅居印度尼西亚的堂弟李海烈,留下中央旅社自己经营。李海烈重新组合同乡李锦元、李洪、李镜泉等10人为股东,整顿经营管理,生意日旺,成为当时汕头市首屈一指的百货公司。而曾在南洋经商的李柏桓很有生意头脑,当年,南生贸易公司率先在汕头实行“股份制”、“承包制”经营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30年代,汕头埠便有了电梯,这部“汕头第一梯”就是属于历史最悠久的南生公司,且足足使用了60年之久。1956年,南生贸易公司与汕头市国营百货公司合营,改名为百货大楼。1958年5月29日,汕头百货大楼在“南生公司”的基础上实行公私合营并隆重开业。当年开业,2万多市民相继涌入,见证了汕头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刻。
如今,百货大楼早已荒废多年,四周也已被蓝色铁皮墙围起。尽管如此,我们仍能从它陈旧的外貌,感受到那曾经的繁华。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