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创建了中国四大名桥之一的潮州“广济桥”?


曾汪建康济桥|今潮州广济桥

据《潮州三阳志·桥道》栽:“由东以入广者,至潮有一江之阻。沙平水落,一苇可航;雨积江涨,则波急而岸远。老于操舟者且自恐,阅一日不能四五济,来往者两病之。”为渡江,人们往往”日夜野宿,以伺其便”。可见无桥之苦,摆渡之难。


宋乾道七年(1171年),潮州太守曾汪”乃造舟为梁,八十有六,以接江之东西岸,且峙石于中,以绳其势、根其址,凡三越月而就,名曰康济桥”。

最早想到在江上建桥周济民生的是潮州太守曾汪。宋乾道七年,曾汪在浩瀚的韩江中游、州城东门,造巨船为浮桥,自此拉开了广济桥建造的序幕。八百多年前,在水深流急,六百米江面的韩江造桥,这是一个多么豪迈的壮举。从曾汪开始,潮州的先民,在一任任潮州太守的率领下,孜孜矻矻,造桥不止。至宋开禧二年,凡一百三十五年,广济桥东西桥二十三座桥墩,始告完成。而中流湍流尤急,没办法造墩,只好仍以梭船联结。于是,一座旷世未有、举世无双的集梁桥、拱桥、浮桥为一体的桥梁,龙卧虹跨,出现在八百里烟波浩渺的韩江上。

曾汪开创性首建康济桥,以解渡江困厄,是以后潮州建桥之滥觞,其功不可没。后代丁氏继建丁侯桥、广济桥,皆在曾公之后。

(1988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10月,广济桥开始进行全面维修,总体按明代风格为修复依据,功能定位为旅游观光步行桥。

(2007年竣工)

广济桥,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俗称湘子桥,位于潮州古城东,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为古代广东通向闽、赣、浙交通要津,也是潮州八景之一。可以说,广济桥是潮州的标志,是海外潮人心中的自豪。

广济桥由24座桥墩和中间的十八梭船连接而成,浮桥可开可合,结构奇特,同时,以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的独特风格,是我国古桥的孤例,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建桥沿革:

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七月十一日,太守曾汪建桥,于十月九日落成投入使用,命名为“康济桥”。
公元1174年的夏天,潮州太守常祎修缮,使康济桥的桥舟由原来的八十六只改为一百零六只,已被毁坏的桥道又恢复成坦途。

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潮州知州朱江改建楼阁式建筑——登瀛门,是广济门城楼的雏形。

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通判王正功在靠近韩江西岸的江面增建一座石墩,并在岸与墩之间跨架巨木,使康济桥部分成为梁桥。

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潮州知州丁允元在江心深处增建了四座洲墩,用坚固的木材架设桥梁,这样从西岸往江心,便有八座桥墩、七个桥孔。(潮州老百姓把他修建的这段西桥称为“丁侯桥”)

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知州沈宗禹在东岸修建了两座石洲,吹响东岸梁桥修建的号角。

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在东岸河段,潮州知州陈宏规修了两座石洲。(东桥被命名为“济川桥”)

元朝至正四年(1344年),府判乔贤修桥,结束一桥两名的历史,专用“济川桥”一名。
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知州林山票 “增以四洲,雄丽过于西桥”。

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知州林会“接济川桥之西,增筑石洲五,修其旧者一。”一举建五座石洲,并在架设梁桥的巨木上面铺设地砖,防止火灾发生。
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知州孙叔谨在丁侯桥的东面增筑第九、第十座石洲,利用桥舟作为浮梁连结东、西桥。

明宣德十年(1435年),潮州知府王源进行规模空前的维修,并在桥上立亭屋一百二十六间,建起十二座楼台。更改桥名为广济桥。

明嘉靖九年(1530年),潮州知府丘其仁将桥板改木为石,并把原有连系浮桥的二十四艘桥舟,减去六艘剩下十八艘。

清雍正二年(1724年),潮州知府张自谦再修广济桥,分别在西桥第八个桥墩和东桥第十二个桥墩上铸了两只鉎牛。

1987年,潮州市政府重新铸了鉎牛。其中一只安置在西桥的桥墩上,另外一只置放在淡浮院中庭。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

我猜您一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