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张见悦建议祠堂打造成广东文化品牌!
▼
潮汕祠堂,源远流长,规模庞大建造精湛,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对海内外潮汕人群体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十分深远,是全球数千万潮人“记得住乡愁”最重要的精神圣地,至今在潮汕地区基层社会文明治理中依然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在全球社会文化体系中,也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潮汕祠堂的各类活动,蕴含浓厚的缅怀先人、弘扬祖德、敦睦亲情等正能量思想。例如在潮汕祠堂进行的祭祖活动,便是中国数千年来宗族祭祀文化的延续,祠堂也成为潮汕人教育后人、传承忠孝仁义优秀品德的重要场所。
改革开放以来,潮汕祠堂文化再一次兴起,一大批名祠、古祠获得整修重修,众多新建祠堂争相辉映,各地以祠堂为载体的各类祭祀、民俗、联谊活动终年不息。但长期以来,与潮汕祠堂相关的各项建设、管理,主要由各家各族自行组织,政府部门少有介入,这不利于有效引导祠堂各类活动的方向,不利于挖掘保护提升祠堂文化。
为此,中新社广东分社社长、广东省政协委员张见悦在广东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期间提出提案,建议广东省委省政府统筹开展相关研究、引导和保护工作,使潮汕祠堂成为广东文化建设的特色品牌。
事实上,潮汕祠堂,遍布粤东五市,总体数量以万计,大多建造考究,历史悠久,但仅有极少部分列入文物保护范围,在大规模的整修重修过程中,由于缺乏文保意识和知识,许多珍贵文物受损甚至被毁,大量数百年历史的古祠被粗暴推到重建,后果不可挽救。潮汕祠堂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亟待研究、挖掘、保护。
张见悦建议,扶持或者组建专门的民间社会机构,针对潮汕祠堂展开全面的调查登记和研究,对潮汕祠堂长远保护和引导形成总体规划;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努力推动祠堂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并大胆探索将潮汕祠堂文化体系,整体申报“世界遗产名录”的可能性。
1.丛熙公祠
位于广东潮州市潮安县彩塘镇的丛熙公祠,是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是清代旅居马来西亚柔佛州的华侨陈旭年营建的大型民居群落“资政第”的中心,始建于1870年(清同治九年),竣工于1884年(清光绪九年),整个工程历时十四年,耗资二十六万银元。该祠以其高超石雕艺术驰名,其镶嵌于门楼石壁之上的四幅石雕士农工商、渔樵耕读、花鸟虫鱼堪称石雕一绝。
2.汕头澄海莲上永新村余氏家庙
藏身于澄海区莲上镇永新村的“名贤余氏家庙”,为汕头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该庙建于明万历年间,集历史文化与古今珍品于一身。因历史原因,余氏家庙的山门和走廊木雕和墙体下端壁画惨遭损坏。近几年,余氏族人对该祠堂进行修缮,重焕光彩。
3.汕头潮阳耀明书院
近几年,由汕头潮阳当地企业家斥资5000万元新建的祠堂“耀明书院”,成为非遗项目笛套音乐的传承基地,也是金漆木雕等潮汕工艺美术及传统民间艺术的展示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