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乌桥岛“古楼”的前世今生-潮汕历史文化;
▼
汕头乌桥岛“古楼”的前世今生
潮汕铁路火车站旧址
如今,改造乌桥岛的脚步渐近,百年乌桥岛中的老建筑或将消逝。日前,再次驱车上岛,对岛中古老建筑物进行一番探“古”,了解老建筑那些渐渐被遗忘的过去。
潮汕铁路火车站:岛上最古老建筑
在乌桥二马路与火车路的交界处,有一处老建筑显得特别神秘,它是潮汕铁路火车站旧址。据乌桥街道文化站站长郭创生介绍,这是乌桥岛上年代最久远的建筑物。在郭创生的引路下,前往该旧址一窥,只见拱形的窗框和木质百叶窗残破不堪,建筑物上方的波浪状牌坊印证着年代的久远,楼下墙壁上钉着“危房请勿靠近”字样,这里的门牌号是“火车路18号”。
郭创生介绍说,早在100多年前,汕头就有一条通往潮州的铁路,而这条铁路,就与如今乌桥岛内的火车路以及解放桥的历史有关。查阅资料得知,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印尼华侨张煜南(字榕轩)、张鸿南(字耀轩)兄弟创办“潮州铁路有限公司”,于翌年9月28日动工兴建铁路,由日本三五公司测量施工。至1906年,铁路全长达39公里,沿途在庵埠、华美、乳塘、散巢、浮洋、枫溪等地设站,总投资达300万元。
据郭创生介绍,当时潮汕铁路的起点位于廻澜桥北面,延伸至潮州的湘子桥边,火车站设在今火车路18号至28号之间。“现在位于廻澜桥边的汕头纺织服装职校的位置,就是当年的候车室,这处印尼华侨的地产原来交给一个老人托管,如今老人去世了,据说二、三楼的地产权已经交回原主人了。”
走访了解到,当时火车站的日客运量达到数千人次。火车行驶时速可达60公里,是潮汕人和客家人出行的重要通道,潮州一带的陶瓷等土特产也借由火车的运输,可以到汕头装船出口。虽然潮汕铁路没有汇入当时中国的铁路网,却是当时中国营业状况最好的铁路之一。
连排红砖厝:见证当年商贸繁荣
在乌桥塭地直巷,有一处由红砖砌成的房子,乌桥人叫它“塭地直红砖厝”,这里的门牌号是“塭地直173-189号”。这一整排房子,由十栋楼房连在一起,二楼统一用红砖墙体。现场看到,拱形的石材老门框上,传统纹饰依稀可见,沉淀着历史的精华。楼下外墙钉着“危房请勿靠近”警示牌,但仍然有两三户人家在里面居住。二楼墙体的红砖完好无损,而楼下的贝灰沙墙体剥落厉害,在墙角的大柱子上,可以观察到墙体厚度大概有40厘米左右。在乌桥工作30多年的杨兄告诉记者,这些红砖厝的墙体之所以如此耐用,是因为当年用红糖和糯米渗和建造,而钢筋则是英国进口的。
因何巷名叫“塭地直”?查阅“塭”字解释,在词典中写着“塭场一般广约百多亩,周围择点设闸,潮来任其涨满,潮退便在闸口置网,渔获量无一定。”可见这一带原来都是池塘等的滨海地区。
在这排红砖厝的另一侧是二马路,有当年风光一时的汕头电池厂,生产的“夜明牌”电池远销外地。杨兄说,这些红砖厝是当年的商人花钱在这里建造的,然后出卖或转租给来这里做生意的商人,“乌桥岛毗邻百载商埠小公园,上世纪三十年代,商贸往来密切,解放前的乌桥岛热闹非凡,当时这里工厂生产发达,但仍供不应求,所以,很多外地商人来这里批发拿货转往全国各地,有时都要住一段时间等货。”
石路礼拜堂:曾提供便民医疗
乌桥原名同济桥,而如今乌桥岛上仍有不少以“同济”为名的道路。上百年的“石路礼拜堂”为乌桥人家喻户晓。如果你在乌桥岛闲逛时,随便问一个乌桥人“石路礼拜堂在哪里?”,乌桥人总会热情地引导你走向同济三直路。
在乌桥的同济三直路靠近焕金社区居委会的地方,有一座两层楼高的特危房,已有榕树在墙体上长成大树,门窗已经用砖块全部封死。教堂隔壁的焕金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座教堂建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过去曾经为乌桥岛居民提供了不少便利的医疗服务。
从中看到,这座教堂外貌依然彰显着当年华丽的风格,西式的建筑风格在周围的平房中显得十分独特,建筑风格与礐石的教堂很相似。据资料记载,这座教堂,当时除了供乌桥岛内信徒礼拜外,还提供简单的医疗服务和参与一些扶贫济困活动。据悉,1958年汕头教会联合,乌桥教堂停用,由政府代为管理。1988年才收回复堂。年久日长,教堂危旧,1998年迁至别处,原址则变成了危房。解放初期,汕头市共有169个基督教堂。这些教堂大多已经湮没在历史的洪流里了。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