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难忘西南通“番客”摆酒席-潮汕历史文化;
▼
汕头难忘西南通“番客”摆酒席
西南通酒楼外观,现正蒙上“绿纱”维护修缮。
西南通酒楼立面建筑局部。
位于外马路与国平路交汇处的一栋四层楼建筑,是市民熟知的西南通酒楼,这里曾是老市区经营餐饮及住宿的老字号旅店。眼前这座民国骑楼风韵依然,似乎仍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历史。
高档餐饮“美丽堂皇”
外马路31号是一幢非常醒目的转角式骑楼,这座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物就是西南通酒楼。记者看到,整栋建筑正蒙上“绿纱”维护修缮,步梯已被锁住,楼下的茶铺仍在经营。骑楼的窗台雕饰依旧完好,端庄大气,四楼窗台前有镂空的阳台栏杆。整栋建筑融合了中西方建筑特色,将粤东窗饰与西方的卷拱、柱式等建筑元素巧妙结合,是汕头近现代建筑的代表作。
据记载,西南通酒楼建于民国时期,占地面积约510平方米。1945年后,酒楼首层一间方向朝西的铺面转租给经营饺面的卢姓店主,即现在的“爱西干面店”,是汕头传统名小吃。1947年出版的《汕头指南》中记载,当年西南通酒楼的广告声明:“西式厅房、空气凉爽、池盆浴室、冷热水喉、一切设备、美丽堂皇、招待周至、无负雅望”,可见是汕头埠的一处高档餐饮场所。
成接待华侨重要场所
汕头开埠后,随着商业的繁荣,旅店接踵开业,西南通酒楼跻身市区为数不多的上档次旅店。1951年,西南通酒楼挂上“汕头华侨服务社”的牌子,主要安排各项侨务接待工作。曾在市区汕樟路华侨服务总社工作的李德元告诉记者,当年的西南通酒楼是华侨旅社属下的分社,“华侨服务社接待了无数来汕的华侨,成为汕头接待华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承担了很多政府会议的接待工作。”现在天元大酒楼任职的郑燕腾师傅于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在西南通酒楼工作,据他回忆,西南通酒楼经营旅馆食宿,一、二层为餐饮部,三四层为住宿,“上世纪80年代末,我们每月工资400元,这在当时算是高工资了。附近还有鮀江旅社、爱西饺面店、向阳照相馆、良友理发店等配套,属于汕头埠较繁华的地带,华侨回汕一般都到这里消费。当时每桌约250元的价格,就已达到宴会菜式了,最畅销的是角螺和鳝鱼。”
实行潮菜烹饪传统“摆碗模”
据郑师傅介绍,西南通酒楼的潮菜在当年汕头饮服行业中属正规军,在计划经济时代,厨师要根据客人的菜金做菜,既要丰盛又要有利润,非常考验功夫。据了解,当年在西南通酒楼,厨房的潮菜总指挥根据客人的菜金配餐叫“摆碗模”。
现任龙湖宾馆行政总厨的高庭源师傅30多年前也曾在西南通酒楼任职,他说,“摆碗模”是当时潮菜餐饮经营中约定俗成的传统方法,例如12个菜式就需摆放12个碗,碗中的材质和摆法代表不同的烹饪手法。原料切成不同形状,例如切成方形的代表四烹,三角形代表三烹,厨师会根据“碗模”里摆放的东西烹饪菜式。高师傅举了两个例子,“红炆乌耳鳗”这道菜的碗模摆法,就是用红辣椒头、蒜头、芫荽头和一截乌耳鳗的尾巴放在碗里;“清炖乌耳鳗”则在碗中摆放切得较整齐的长方形咸菜和一截乌耳鳗尾巴……每一道传统的潮菜都有一种“碗模”摆法。由于后来受港式潮菜的影响,“摆碗模”日渐式微直至消失。
设船票售票点方便潮人“过番”
据40多岁的市民陈姐回忆,当年从西南通酒楼的步梯登上二楼,大厅四周为客房,右边为服务台,有公共卫生间和开水房。1975年,她家亲戚从马来西亚来汕探亲,“番客伯”入住西南通酒楼,“当年我才5岁,记得在西南通酒楼二楼吃了一顿丰盛大餐,至今难忘。”陈姐告诉记者,“番客伯”还寄物品到汕头西南通酒楼,通知亲人前往领取。“当时父亲领到的礼物是28吋双筒凤凰牌自行车,这可是当年三大件之一。”
1950年以后,西南通酒楼楼下还设有售票点。据了解,许多潮汕人去南洋“过番”,都是通过西南通酒楼的卖票点买船票搭大火轮,前往南洋各地谋生。
穿过漫漫历史云烟,这座已有百年历史的民国旧楼见证了汕头近百年来社会的发展,承载着各个时期的重托。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有侵权或其他,请联系我们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